论文摘要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成书于1285年,是一部注释性著作,其注释中关于语音的注音材料约有76,486条,去其重复,得到8,414条音注,包括反切、直音、假借、如字、纽四声法等,反切和直音共有7,577条(反切6,214条,直音1,363条)。本论题主要的研究材料是反切和直音。通过反切比较,得出被注字胡三省的反切和直音的音韵地位与《广韵》反切的音韵地位完全相同的有5,830条,不同的有1,747条;与《广韵》音韵地位不同但与《集韵》音韵地位相同的有754条;与《广韵》和《集韵》的音韵地位都不相同的有993条;在《广韵》和《集韵》中都没有收的被注字有9个,注音14条。胡三省的音注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完全相同的约占到86.98%(与《广韵》相同者约占到76.94%,与《集韵》同者约占到10.04%),与《广韵》、《集韵》都不相同的占总数的13.10%。我们通过研究这些语音材料来考察宋末元初读书音的语音实际。全文共有十章内容:第一章是概述,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创作过程、著作的内容与体例及其在汉语史上的研究价值,还介绍了我们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被注字在《广韵》的分布情况,用以考察《资治通鉴音注》能否反映一个整体的语音系统。全书约有3,805个被注字,对照《广韵》,只有乏韵无字,其他韵里被注字的分布多寡不一,但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第三章是《资治通鉴音注》音系声母系统的研究。我们根据音注中的混切现象归纳出声母的类别,并结合语音演变的特点构拟出其音值,同时也分析了中古声母在该书中发生的演变及其原因,比较了这种演变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的异同。《资治通鉴音注》音系声母系统的特点是:声母31个,全浊声母有b、v、d、?、?、?、z、g、?,一共9个;非敷合流,奉、微独立;泥娘合流,疑母有变到泥母的现象;知庄章合流为[?]组,同时知庄章与精组再次合流变为[ts]组,后者是吴方言的语音特点;从邪不分、禅船不分、禅日混同,但六者均保持音位的独立;部分影喻合流、匣云以合流,疑母有与晓匣云混的现象;疑母独立;影母独立;浊音清化的现象存在,清化的平均比例是8.24%。?第四章是《资治通鉴音注》音系韵母系统的研究。通过与中古音的音韵地位的比较,我们归纳出《资治通鉴音注》音系有23个韵部,有61个韵母。特点是:同摄同等位同开合同声调韵母合并,三四等韵合并;重纽韵的区别特征消失;异摄的江宕、梗曾合并;蟹摄的齐祭废以及灰泰合与止摄大多数韵合并为齐微韵,其他韵组成皆来韵;支思韵产生,车遮韵产生;二等韵喉牙音开口字产生了[i]介音;韵母基本上是“二呼二等”的格局,即韵母分开合(除了唇音字),分一等和三等;阳声韵-m、-n有混同的现象,但-m、-n、-?依旧保持三分的格局;入声韵-p、-t、-k尾有混同的现象,也有入声韵尾脱落的现象,但-p、-t、-k尾依旧保持着三分的格局。第五章是《资治通鉴音注》音系声调系统的研究,有八个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有浊上变去的现象,但全浊上声独立;次浊上声变去声,也有变清上的现象,但阳上调依然独立。第六章是《资治通鉴音注》音系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音系的比较,第七章是音系性质。《资治通鉴音注》是反映宋末元初共同语读书音的文献材料,其音系是承袭了五代、宋初、南宋读书人递相传承的雅音系统,但由于地域、时代的因素,音系间或表现出吴语的方言特点。第八章将我们的研究结论与江灏的研究结论及其研究方法做了比较,指出其所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九章是同音字表,第十章是结语。还有五篇附论附于正文之后。这些问题限于篇幅和行文要求,不便于在正文中展开,故列于文后,它们是:《<资治通鉴音注>重纽韵的演变》、《<资治通鉴音注>重韵的演变》、《<资治通鉴音注>纯四等韵的演变》、《<资治通鉴音注>二等韵喉牙音开口字的介音》、《<资治通鉴音注>唇音字的合口介音》。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概述1.1.1 胡三省生平及其《资治通鉴音注》的创作成因1.1.2 《资治通鉴音注》的内容及体例1.1.3 《资治通鉴音注》在语音史上的价值1.2 前人研究的成果1.3 本文的研究方法1.3.1 穷尽性的语料分析法1.3.2 反切比较法1.3.3 一字多注的分析方法1.3.4 统计法1.3.5 层次剥离法1.4 凡例第2章 被注字在《广韵》中的分布2.1 通摄2.2 江摄2.3 止摄2.4 遇摄2.5 蟹摄2.6 臻摄2.7 山摄2.8 效摄2.9 果摄2.10 假摄2.11 宕摄2.12 梗摄2.13 曾摄2.14 流摄2.15 深摄2.16 咸摄第3章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声母系统3.1 唇音的讨论3.1.1 重唇音3.1.2 轻唇音3.1.2.1 轻唇音的分化及其条件3.1.2.2 轻唇音的演变3.1.2.3 轻唇音的演变特点3.1.2.4 轻重唇音分化的过程3.1.2.5 轻唇音及其音值的构拟3.2 喉牙音的讨论3.2.1 牙音3.2.2 喉音3.2.3 喉牙声转及其与舌齿音、唇音的混注3.2.3.1 牙音与喉音的混注现象3.2.3.2 喉牙音与舌音、齿音的混注现象3.2.3.3 喉牙音与唇音的混注现象3.2.3.4 同义又音反映喉牙声转及其与舌齿唇音的混注现象3.3 知庄章精四组声母的讨论3.3.1 知、庄、章合流3.3.1.1 知三组与章组合并3.3.1.2 知二组与庄组合并3.3.1.3 知庄章合流3.3.2 知、庄、章三组声母与精组合并的现象3.3.2.1 庄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3.3.2.2 章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3.3.2.3 知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3.3.2.4 知照归精的问题3.3.3 知、庄、章、精各组声母组内的变化3.3.3.1 知组声母的讨论3.3.3.2 泥娘合流及其与日母、疑母的混注现象3.3.3.3 庄组声母的讨论3.3.3.4 章组声母的讨论3.3.3.5 精组声母的讨论3.4 端组声母的讨论3.4.1 端组与知、庄、章、精组的混注3.4.1.1 端组与知组的混注现象3.4.1.2 端组与章组的混注现象3.4.1.3 端组与庄组的混注现象3.4.1.4 端组与精组的混注现象3.4.1.5 端组与知庄章精四组混注的分析3.4.2 端组声母的讨论3.5 半舌音和半齿音3.5.1 半舌音来母3.5.2 半齿音日母3.5.2.1 日母与禅母的混注现象3.5.2.2 日母与泥母、日母与娘母的混注现象3.5.2.3 日母与从母、邪母的混注现象3.5.2.4 日母与其他舌齿音的混注现象3.5.2.5 来母与日母混注3.5.2.6 日母的特点3.6 《资治通鉴音注》声母系统的特点3.7 声母表第4章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韵母系统4.1 阳声韵(一):η尾韵的演变4.1.1 东鍾部4.1.2 江阳部4.1.3 庚青部4.1.4 -n尾韵和-η 尾韵的混注现象4.2 阳声韵(二):n 尾韵的演变4.2.1 真文部4.2.2 臻摄韵与山摄韵的混注现象4.2.3 寒仙部4.2.4 –m 尾韵与-n 尾韵的混注现象4.2.5 阳声韵与阴声韵混切的现象4.3 阳声韵(三):m 尾韵的演变4.3.1 侵寻部4.3.2 覃盐部4.4 阴声韵(一)4.4.1 齐微部4.4.2 支思部4.4.3 皆来部4.4.4 止蟹分合4.5 阴声韵(二)4.5.1 歌戈部4.5.2 家麻部4.5.3 车遮部4.5.4 鱼模部4.5.5 尤侯部4.5.6 萧豪部4.6 入声韵4.6.1 屋烛部4.6.2 药觉部4.6.3 质物部4.6.4 薛月部4.6.5 陌职部4.6.6 缉入部4.6.7 叶帖部4.7 《资治通鉴音注》韵母系统及其构拟4.7.1 关于主元音的问题4.7.2 关于介音的问题4.7.3 关于韵尾的问题4.7.3.1 入声韵尾的弱化和脱落现象4.7.3.2 阳声韵尾的问题4.7.4 唇音字的开合问题4.7.5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韵母的特点4.8 韵母表4.9 《资治通鉴音注》入声韵尾脱落后的归属第5章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声调系统5.1 《资治通鉴音注》声调的考察方法5.1.1 胡三省的声调观念5.1.2 研究《资治通鉴音注》声调系统的方法5.1.3 《广韵》四声系统在《资治通鉴音注》中的反映5.2 《资治通鉴音注》声调演变的几个问题5.2.1 关于全浊上声变去声的探讨5.2.2 次浊上变去、清上变去的探讨5.2.3 关于平分阴阳问题的探讨5.2.4 关于入声字演变方向的探讨5.3 《资治通鉴音注》的四声八调系统5.3.1 四声八调的理论依据5.3.2 《资治通鉴音注》四声分阴阳的讨论5.3.3 《资治通鉴音注》调类数目的讨论5.3.4 《资治通鉴音注》声调系统的特点第6章 《资治通鉴音注》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音系的比较6.1 声母的比较6.2 韵母的比较6.3 声调的比较第7章 《资治通鉴音注》的音系性质7.1 《资治通鉴音注》音切的性质7.2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语音基础7.3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的性质7.3.1 内部证据7.3.2 与南宋等韵图《皇极经世解起数诀》音系的比较7.3.3 与同时代词人的白朴的词曲韵部的比较7.3.4 与元代吴语方言音系的比较第8章 江灏的研究结论与研究方法指误8.1 与江灏结论的比较8.2 声母数量不同的原因分析8.3 韵母数量不同的原因分析8.4 声调和音系性质的不同看法第9章 《资治通鉴音注》同音字表第10 章结语10.1 撰写本论文的方法和材料10.2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10.3 本论文的创新点10.4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附论 1 《资治通鉴音注》重纽韵的演变附论 2 《资治通鉴音注》重韵的演变附论 3 《资治通鉴音注》纯四等韵的演变附论 4 《资治通鉴音注》二等韵喉牙音开口字的介音附论 5 《资治通鉴音注》唇音字的合口介音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资治通鉴音注论文; 语音系统论文; 读书音论文; 语音演变论文; 近代音论文; 吴方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