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茬覆盖免耕论文-于健

留茬覆盖免耕论文-于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留茬覆盖免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高茬覆盖,深松,免耕播种

留茬覆盖免耕论文文献综述

于健[1](2016)在《玉米留高茬覆盖免耕施肥播种技术的综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宁夏农牧交错区盐池县、同心县统一布置2年玉米留高茬覆盖免耕施肥播种技术的综合效益试验。结果表明,留高茬覆盖深松免耕施肥播种栽培的春玉米平均产量10 009.5 kg/hm2,经济产投比达2.54∶1.00,分别较留高茬覆盖少耕播种高1.38%和1.2%,分别较传统机播高7.58%和5.46%;10~2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0.13个百分点、土壤容重降低0.02 g/cm3、土壤孔隙度增加1.8%、扬尘量减少4.6 g/cm3、减少风蚀量35.3%,削洪效益36.7%、减沙效益26.3%,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24期)

王润莲,刘景辉,张志栋,刘慧军[2](2016)在《免耕不同留茬覆盖对旱作燕麦田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免耕不同留茬覆盖方式对旱作燕麦田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各留茬覆盖处理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极显着高于常规耕作,各土层土壤含水率高低顺序依次为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与土壤含水率相反,免耕各留茬覆盖处理不同测定时期的09:00—11:00内在10 cm和20 cm处土壤温度均显着低于常规耕作,各土层地温高低顺序与含水率顺序相反。免耕不同留茬覆盖对燕麦产量具有显着地提高作用,其中免耕高留茬高覆盖产量最高,为2 111.4 kg/hm2,较对照增产18.6%,产量总体表现为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王润莲,张志栋,刘景辉,刘慧军,刘金泉[3](2016)在《免耕留茬覆盖对旱作燕麦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旱作燕麦田为试验对象,设置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和常规耕作5个处理,研究了免耕留茬覆盖对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留茬覆盖各处理均能明显提高土壤0—10cm和10—2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及速效养分含量,0—10cm土层各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10—20cm土层;免耕留茬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具有显着的提高作用,整个生育期抽穗期达到最大值,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大于10—20cm土层,其中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处理效果最佳;免耕留茬覆盖对0—10cm和10—20cm土壤微生物商有显着提高作用,免耕留茬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免耕留茬覆盖对燕麦产量影响显着,其中高留茬高覆盖处理产量最高,为2 111.4kg/hm~2,较常规耕作增产18.6%,产量总体表现为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文颖,张恩和[4](2015)在《留茬覆盖免耕对河西走廊灌区春玉米田土壤容重和硬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留茬(NS40)、20 cm立秆留茬(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处理的基础上增加5 400 m3/hm2灌溉量(I1)、3 600 m3/hm2灌溉量(I2)两种灌溉量,共设计了10个处理,研究了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以及不同灌水量对春玉米田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覆盖免耕处理有助于休闲期土壤表层疏松,留茬覆盖免耕处理0-5 cm层的平均土壤容重较CT降低2.04%;苗区适当的留茬覆盖量能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稳定性;增大灌水量提高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性能;土壤耕作可以显着减小耕层土壤的抗楔入性,而免耕则使耕层土壤的抗楔入性增大。(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崔凤娟,李立军,刘景辉,高婕,王永强[5](2011)在《免耕留茬覆盖对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留茬高度与不同覆盖量组合的土壤呼吸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明确保护性耕作对内蒙古武川县上秃亥乡的气候变化和土壤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当地农田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09年进行,共设3个处理:传统耕作(CT)、留低茬半量覆盖(DH)、留低茬全量覆盖(DW)、留高茬半量覆盖(GH)、留高茬全量覆盖(GW)。采用静态箱法测定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并分层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进行测定,来明确该地区的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在拔节期达到峰值,免耕留茬覆盖与传统耕作相比土壤呼吸速率显着降低,免耕同一留茬高度不同覆盖量差异显着,而免耕同一覆盖量不同留茬高度间差异不显着,土壤呼吸速率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减少。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免耕留高茬全量覆盖处理与大气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9239。传统耕作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大气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8652,均达到显着相关水平。免耕留茬覆盖处理可以显着提高0~5cm和5~10cm土层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的活性。土壤呼吸与除全氮及过氧化氢酶外的土壤养分和水解酶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间均达到显着正相关水平。免耕留茬覆盖较传统耕作能显着降低土壤呼吸速率,且全量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低于半量覆盖,能提高土壤表层0~5cm和5~10cm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且全量覆盖优于半量覆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21期)

浦学文,左文中[6](2010)在《大麦留茬秸秆覆盖免耕西瓜栽培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大麦留茬秸秆覆盖免耕西瓜栽培技术,分析了该栽培技术下西瓜生育期、供应期、产量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与传统麦茬西瓜栽培方式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张玉奇[7](2009)在《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农业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李立科等撰文《改革耕作,开发农田蒸发水》,力推"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文章指出"该技术把农民经济效益和国家生态效益结合了起来,生产过程就是治理生态的过程,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传统耕作技术的革命,也是今后旱地耕作法改革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科学种养》期刊2009年05期)

李伟[8](2009)在《留茬覆盖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在大田试验中,设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NS40)、20 cm立秆(NS20)、6750 kg/hm2秸秆覆盖(NSB40)、3750 kg/hm2秸秆覆盖(NSB20)和传统耕作(CT)7个处理,研究不同秸秆覆盖量、留茬高度和秸秆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春季播种前最高,夏季收获后最低。不同时期的土壤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不同。从播种期开始,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传统耕作,且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NPS20、NPS40、NS40、NS20、NSB40和NSB20的春小麦产量较CT分别增产53.08%、46.59%、40.81%、19.93%、17.33%和4.34%。[结论]该研究为河西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和维持与培育漠土土壤肥力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10期)

姚宝林,景明,施炯林[9](2008)在《留茬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休闲期节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西内陆河灌区将储水灌溉和留茬覆盖免耕技术相结合,经2003~2004年度和2004~2005年度的试验研究表明:留茬覆盖免耕在夏季休闲期比常规耕作和秸秆还田土壤分别多贮水18.09 mm、13.54 mm和12.06 mm、17.06 mm;冬季休闲期具有明显的抑蒸保墒效应,抑制蒸发率随储水定额的增加出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储水定额为975 m3.hm-2时达到最大,分别为38.1%和33.4%,在储水定额为2100 m3.hm-2时减少到7.3%和6.6%,结合播前土壤水分,初步确定储水定额为975 m3.hm-2时为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王朝霞[10](2007)在《甘肃省推广“懒汉田”40万亩》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几千年来的“深精细作”为不耕地、少耕地,变传统讲究田地“洁净”为留茬覆盖,一项被农民叫作“懒汉种田”的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如今在我省示范推广达40多万亩。据介绍,承袭几千年的铧式耕翻、灭茬整地和裸露休闲越冬的耕作习惯,造成农田水土流失,加重(本文来源于《甘肃日报》期刊2007-11-05)

留茬覆盖免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免耕不同留茬覆盖方式对旱作燕麦田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各留茬覆盖处理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极显着高于常规耕作,各土层土壤含水率高低顺序依次为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与土壤含水率相反,免耕各留茬覆盖处理不同测定时期的09:00—11:00内在10 cm和20 cm处土壤温度均显着低于常规耕作,各土层地温高低顺序与含水率顺序相反。免耕不同留茬覆盖对燕麦产量具有显着地提高作用,其中免耕高留茬高覆盖产量最高,为2 111.4 kg/hm2,较对照增产18.6%,产量总体表现为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留茬覆盖免耕论文参考文献

[1].于健.玉米留高茬覆盖免耕施肥播种技术的综合效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

[2].王润莲,刘景辉,张志栋,刘慧军.免耕不同留茬覆盖对旱作燕麦田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6

[3].王润莲,张志栋,刘景辉,刘慧军,刘金泉.免耕留茬覆盖对旱作燕麦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

[4].张文颖,张恩和.留茬覆盖免耕对河西走廊灌区春玉米田土壤容重和硬度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5

[5].崔凤娟,李立军,刘景辉,高婕,王永强.免耕留茬覆盖对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

[6].浦学文,左文中.大麦留茬秸秆覆盖免耕西瓜栽培初报[J].江苏农业科学.2010

[7].张玉奇.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J].科学种养.2009

[8].李伟.留茬覆盖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

[9].姚宝林,景明,施炯林.留茬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休闲期节水效应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8

[10].王朝霞.甘肃省推广“懒汉田”40万亩[N].甘肃日报.2007

标签:;  ;  ;  ;  

留茬覆盖免耕论文-于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