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城隆市政园林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北省434002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是有效将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等诸多方面进行结合,并对内涝防治、径流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进行统筹考虑,其不仅能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而且还能够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目标。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市政道路工程的作用,对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设计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优化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优化设计;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各地区城市开始加强道路设计工作,通过改变道路设计、道路材料选择等方式,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使城市地下水资源能够有效地补充、缓解地表径流压力,降低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概率。通过对雨水系统的应用,能够促进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大力促进了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海绵城市的建设概念
海绵城市,保持城市的蓄水功能,提升城市的环境建设和自然灾害抵抗力。当雨水来临之时,可以通过海绵工程,进行蓄水净水,将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加强对城市水资源再生的设计应用。传统的城市管理工作当中,会将城市作为载体,在市政道路建设期间,做好蓄水管理工作,将道路作为水的载体进行蓄水用水作业。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进行施工时,需要注意城市用水的安全性,将节约的雨水和居民的生活用水进行区分。在做施工期间,需要对城市的水文,条件进行观测,分析城市的建设规划标准,生态技术的应用方式。将节约的水资源进行合理使用,增加城市的地下水存储量,调节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在对市政道路进行设计规划期间,对城市的降雨量、水文条件进行分析,建立工作规划,了解海绵城市的建设原理。用生态技术建立城市的蓄水、用水连接点、将海绵系统的作用发挥出来。利用海绵系统可以帮助城市抵御强降雨,当暴雨来临之时,雨水的堆积又增加了城市出现洪水的风险性。路面积水堆积也导致城市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加剧,可以将城市中节约下来的积水用作路面养护、景观护理等。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浪费问题,缓解城市的用水紧张现象。
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优化设计策略
2.1道路路面的材料选择
一般城市建设过程中路面建设多选择使用水泥和沥青材料。为保证道路的渗水性,实现雨水汇流的目的,在机动车路面应尽可能使用沥青材料。在路面两侧和基层引入排水设施,使得雨水降落到地面后可以及时收集起来。部分区域受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影响,不能有效收集雨水,但随着雨水从面层渗透到基层,出现城市内涝等的几率也明显下降。在小区道路等通过使用六角砖以及其他材料,不仅可以增大城市的绿化面积,也可有效地将地面雨水收集起来,达到储存雨水的目的,但该类路面建设材料的承载力度是有限的,必须加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新型渗透系数大且承载力度强的材料。
2.2道路横坡和绿化带设计
传统道路建设一般采用“中间高、两段低”的模式,这样可以保证道路积水流到道路两侧,降低道路积水出现的可能性。道路两侧和中间的绿化带一般比道路高,主要发挥净化空气和美观作用。通过降低绿化带的高度,将绿化带变为道路中间和两侧的下凹地域,可推动雨水收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通过引入盲沟等设计,引入合理的智能排引水系统,使得在绿化带和盲沟储存的雨水到达一定程度时,可顺着雨水管排系统流到合理的雨水收集处理地点,推动城市雨水建设的合理开展。通过新型道路模式设计的开展,城市道路系统由传统的雨水收集模式转变为绿化带渗透收集和路面渗透收集结合的双重处理模式,提高了城市雨水收集处理的质量。
2.3人行道设计方式
由于人行道的荷载力度相对较低,因而可以选择使用透水人行板、六角花园砖等辅助人行道建设。合理设计人行道各层应当使用的材料,在垫层使用碎石等材料,而基层使用透水混凝土和花园六角砖等进行铺设。道路建设必须保证道路安全,尽可能减少对路基工作区等的影响。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隔离层、连接道路渗水层等,推动雨水收集工作的合理开展。人行道两侧绿化带建设时也可参考机动车道绿化带处理模式,使用渗透系数相对较大的土基材料,合理进行雨水收集、引流工作。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把握土基建设等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合理关系,避免出现过度靠近地下水位等现象。
2.4边坡支护建设
山区道路建设过程中,受到山体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应用边坡支护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保证边坡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强边坡的生态建设也是低影响城市道路建设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除了坡面防护和冲刷防护外,逐渐推广生态护坡模式,在边坡支护使用的石笼网等的基础上种植生存力较为旺盛的灌木和草类,部分地区可以选择铺设草皮,应用生物力量推动边坡支护的合理开展,达到道路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目的。对于生物生长相对困难的石质边坡,通过测量坡体的走向和岩层的性质等因素,制定合理方案,应用方格网、窗式护面墙等方式植草,减少抹面、喷浆等边坡支护方式应用的次数,推动边坡支护生态建设合理开展。此外,坡脚区域也要设置合理的排水措施,通过应用排水沟、碎石盲沟等设计,推动雨水渗流和雨水收集等工作的合理开展。
2.5路面排水设计
分析路面排水设计标准,对道路行横坡进行设计,巧妙调整式路面的结构。将雨水引进周边的绿化带,实现导流过程,同时在绿化设施附近,设置一些小型排水装置,根据降水强度判定排水系统的使用方式。对浇水量进行分析,讲解排水系统的,蓄水升级功能。如果市政道路车行道上没有绿化设施。将雨水通过路面排水槽进行收集,了解排水系统的运行功能,设计蓄水收集方案,完成对路面积水的回收。
2.6海绵城市道路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
海绵城市是集合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对雨水进行渗透、储存、调节、转输、净化工序,从而一定程度上对雨水进行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指传统排水系统,其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互协调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运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是针对超出雨水管渠系统的雨水径流,利用多功能调蓄水体、综合选择自然水体、泄洪通道、调蓄池等组建。
(1)机动车道和公交用专用车道
为了有效地缓解地下水资源匮乏现状,实现城市雨水补给地下水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采用透水路面,可一定程度上实现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同时为了避免雨水侵蚀路基,在路面结构设计时,采用非透水基层。当雨水渗透至不透水基层时,沿着不透水基层表面排至盲沟或路侧分隔带中。
(2)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研究发现,传统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雨水天气,路表面存有一定的积水,影响行人出行的安全性。为了避免路表面积水和实现对地下水的补给,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使得雨水直接渗透到路基中,既可以避免路表面积水现象,又实现了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不断推广,对于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市政道路排水功能和推广新型城市和市政道路建设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火林.城市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8(04).
[2]刘华先.探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J].技术与市场.2018(07).
[3]王娅,张彬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4).
[4]蔺震生.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