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芦荟致皮肤过敏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林子量[1](2021)在《甘草润肤膏外用治疗手足皲裂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手足皲裂症是临床常见的角化性皮肤疾病,具体可分为手部皲裂和足部皲裂。本病多好发于秋冬季节,主要表现为干燥增厚的皮肤角质层在温度变化、机械性摩擦、受压或接触化学性清洁剂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出现沿皮纹分布的细小裂隙,并进一步增长越深。但疾病初期除皮肤外观变得粗糙不美观外,并无其他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均不甚重视,直至裂纹加重伴有疼痛、出血等表现,为患者的起居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和痛苦,并严重干扰他们的工作学习。此外手足皲裂亦可作为临床症状与其他皮肤病同时出现,如湿疹、冻疮、鱼鳞病、掌跖角化症等,临床上应加以区分鉴别。目前治疗手足皲裂症临床常见药物包括尿素、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等,主要有润肤、角质松解、愈裂止痛等功效。中医方面本病又称为“皲裂疮”,古时相关病名记载包括:“裂口疮”、“干裂疮”、“龟手”、尸脚”、“肉裂”、“手足皲裂”、“裂手裂脚”等。中医方面主要考虑本病由于气血失和,外感风寒,血瘀凝滞,肌肤失养所致,辨证属血虚风燥证或脾虚血燥证。治疗可予局部外用油脂润肤生肌,配合内服健脾益气,养血润燥之品如归脾汤、当归饮子等。本次研究主要观察对象甘草润肤膏乃用甘草油为底方,配合《证治准绳》记载“一上散”(苦参、白芷、火硝、枯矾、荆芥穗、寒水石、白及)为基础加减而成,结合现代科技,以乳膏形式呈现,主要有清热润燥、止痒愈裂之效。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初步评价甘草润肤膏对治疗手足皲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门诊招募符合手足皲裂症诊断患者共34名,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受疫情原因未能招募足够受试者,实际完成例数29人,分别为:试验组14人,对照组15人)。试验组应用甘草润肤膏,对照组则应用尿素软膏,针对较严重的Ⅱ、Ⅲ度患者加用封包、修剪磨皮治疗。14日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如受试者于1疗程治愈则提前结束观察。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就用药后疗效进行相关评估及分析讨论。结果:在2观察周期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0.00%和46.67%(P=1.000),总有效率为92.86%和80.00%(P=0.598),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未有统计学上差异。试验过程中两组受试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暂未能证明甘草润肤膏整体疗效较尿素软膏为佳,未来可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以证明甘草润肤膏可作为临床治疗手足皲裂的更佳选择。问题与展望:未来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使患者对疾病有更深认识,重视对待,按时用药,加强对皮肤的养护,避免因皮肤干燥而出现手足皲裂。
王萍,方晓艳,魏珍珍,白明,苗明三[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不良反应分析及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外治具有应用方便、安全程度高等优势,但仍有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以"中药"、"外用"、"不良反应"等为关键词,搜索1990年~2019年国内报道的有关中药外用不良反应事件,整理其用药情况(所用药物、性味归经、外用说明、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表现、诊断、累及系统等),并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中药临床外用的药物警戒提供参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李雪[3](2020)在《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与痤疮分级(Ⅱ、Ⅲ、Ⅳ级)的相关性,并观察两组在研究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纳入的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予小金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2次,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同时两组均予中药面膜外敷,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三个时间节点进行访视,采用评价量表记录受试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将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73例,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治疗2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8.4%,对照组为14.3%;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55.3%,对照组为25.7%。治疗4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2.1%,对照组为68.6%;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7%,对照组为68.6%。疗效分析:经组内对比,治疗前与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经组间对比,治疗前,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的皮损、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治疗4周时,经组内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的皮损评分变化率、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Ⅱ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Ⅲ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Ⅱ级与Ⅲ级的变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情况:研究期间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中重度痰瘀结聚型痤疮均有疗效,且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在治疗4周时,小金胶囊组对患者皮损、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无关,对中医证候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有关,且对Ⅱ级、Ⅲ级患者的治疗效果比Ⅳ级患者更明显;丹参酮胶囊组对患者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均与痤疮分级无关。试验期间小金胶囊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璐瑒[4](2019)在《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制药水平落后,药品供给有限,医疗机构制剂是对市售药品的有效补充,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亦是如此,并且很能够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在北京中医医院使用数十年的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系根据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赵炳南的验方研制而来,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使用广泛,疗效确切。近年来,相关政策对医疗机构制剂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于像芙蓉软膏这类临床应用历史较长、疗效深受认可、但缺少基础研究资料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研究,包括从组方理论到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从而为其在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依据,这既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传承和发扬,也符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进行组方分析和药效学、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的研究,为其在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依据,并形成关于该制剂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基础研究资料,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药学机理研究。研究方法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统计分析:通过中医e百、药智数据(yaoZH)、中医世家等中医药古籍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检索“芙蓉膏”、“芙蓉散”信息的古代文献,以其公开出版物的原始文献为准查询核对原文后,对结果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在药智数据(yaoZH)、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全文检索“芙蓉膏”、“芙蓉散”、“芙蓉软膏”等信息的现代文献,汇总并考证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和制剂标准,并对结果中其他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法方剂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功效主治等信息的统计分析。2.药效学研究:通过小鼠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两个经典抗炎药理试验,观察芙蓉软膏的抗炎消肿作用,通过大鼠模拟疮疡试验观察芙蓉软膏对治疗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的作用。耳肿胀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7.5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2.8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1.4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70g生药/kg组)。肉芽肿增生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5.0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1.12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0.56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28g生药/kg组)。模拟大鼠疮疡试验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百多邦组5.00g/kg、芙蓉软膏组0.70g生药/kg。除空白组外,用刀片在大鼠背部脱毛区划“十”字切口,致其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观察并记录大鼠生理、行为特征,创面形态及死亡情况,具体包括体重、进食情况、毛色、活动情况、疮疡处组织情况、伤口愈合率、愈合时间、体表温度等,并于给药前及给药后第4、7d进行血常规的测定。3.安全性试验:选用家兔,将芙蓉膏3g、、2g、、1g及赋形剂(凡士林)分别涂抹于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观察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反应情况。选用豚鼠,脱毛后涂抹药物,用2,4-二硝基氯代苯丙酮液作为阳性对照,观察药物对动物的皮肤过敏反应。选用家兔,将芙蓉膏涂抹于脱毛后的完整皮肤,一日2次,芙蓉膏高、低剂量组累计给药剂量分别为8g/kg、、4g/kg即1.6g生药/kg、0.8g生药/kg,分别相当临床拟用量(0.0166g生药/kg)的96倍、48倍,观察给药后短期内对动物产生的毒性反应,并连续观察14d。4.临床疗效观察:中医疮疡概念广泛,本部分研究选取一类特定疮疡疾病——疖,对应西医诊断为毛囊炎,用Excel软件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将60例明确诊断为毛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芙蓉膏治疗,对照组采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应用SPSS软件对病例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法方剂用药规律及功效主治统计分析:古今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方剂众多,大多因含有木芙蓉而得名。木芙蓉的药用部位以叶为主,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使用木芙蓉叶一致。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与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配伍无一致之处;现代文献收载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中,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成分木芙蓉、大黄、冰片、黄柏、黄芩、黄连、泽兰使用频率较高,排名前6位(其中两味并列第6位)。对现代文献中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所有功效进行统计,发现“清热”、“止痛”(其中一方为镇痛)、“消肿”(其中一方为退肿)、“解毒”出现频率较高,排名前四位,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一致,在方剂主治方面,亦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主治“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基本一致。2.药效学研究结果:模型组小鼠左耳涂抹二甲苯后,耳片明显肿胀,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70g生药/kg、1.40g生药/kg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大鼠植入青霉素G药敏纸片7d,肉芽组织增重。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大鼠肉芽重量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56g生药/kg组大鼠肉芽肿明显降低(P<0.05)。模拟大鼠疮疡试验中,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体温均明显升高,芙蓉软膏组大鼠的进食量增加,符合中医阳证疮疡的证候学特征。与模型组比较,芙蓉软膏组和百多邦组给药3~7d,大鼠疮疡分值明显降低,两组疮疡愈合动物数明显多于模型组,疮面愈合率也相应提高。在血液学指标分析方面,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百多邦组和芙蓉软膏组WBC、MCH均显着降低,芙蓉软膏组Hgb显着升高。3.安全性试验结果: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完整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去除药物及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破损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1h、24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1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轻度刺激性,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48h、72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去除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经多次涂抹给药,对豚鼠有轻度致敏性。家兔经完整皮肤给药后,结果家兔全部存活,饮食正常,体重增加,家兔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均正常,毛发和眼睛无变化,给药局部皮肤无水肿,给药组未见明显皮肤毒性反应。4.临床疗效观察:本研究中百多邦组中治愈者有5人(15.2%),显效者有11人(33.3%),有效者有16人(48.5%),无效者有1人(3.0%),芙蓉膏组中治愈者有7人(25.9%),显效者有11人(40.7%),有效者有7人(25.9%),无效者有2人(7.4%),两组在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疗效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研究的两种药物对毛囊炎的治疗效果无差异。结论1.以木芙蓉叶为主药的制剂或成方在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非常广泛。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并非由古方化裁演变而来,而是与现代多数以“芙蓉”命名的方剂用药品种和功效主治较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合理,功效主治明确。2.芙蓉软膏具有抗炎消肿和抑制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3.芙蓉软膏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说明其比较适用于阳性肿疡。局部有皮肤破溃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4.芙蓉软膏多次涂抹给药有轻度致敏性,说明对本品过敏者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5.芙蓉软膏经完整皮肤给药后无明显皮肤毒性反应。6.芙蓉软膏外用治疗毛囊炎,疗效可靠,体现传统中药外治疗法的效果。
马杰,孙金娥,李文彦[5](2016)在《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护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操作相对简单、置管成功率高、使用和维护方便、留置时间较长等优点,已被广大患者接受,尤其是肿瘤需要化疗的患者和需要长期静脉营养、输注高渗透压药物的患者。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患者自身原因及消毒液、贴膜刺激等原因易导致皮肤过敏,有文献报道,皮肤过敏发生率为3.7%19.0%,处理不恰当会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降低满意度,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额外
赵姣,张会宗,李国信[6](2015)在《中药外用药物不良反应现况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查阅整理近30年来毛蕊花、石龙芮、乳浆大戟等50味中药临床外用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文献,从药物的基原、药性、功效、临床表现及ADR分类等方面进行归纳,探讨中药外用ADR发生早期预警途径,为中药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陆逸雁,崔文波[7](2014)在《一次性心电电极致皮肤过敏的分析与思考》文中认为目的依据风险管理原理提出一次性心电电极不良事件风险的防控措施,为确保一次性心电电极安全有效使用提供参考,为提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宝山区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调查处理10例一次性心电电极致皮肤过敏不良事件,结合国内临床研究文献、国外不良事件报道以及美国MAUDE数据库不良事件报告,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定义出发分析一次性心电电极致皮肤过敏的风险因素。结果一次性心电电极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包含了患者源性、器械源性客观风险,以及医疗源性和产品质量可排除风险。结论应采取使用前预防、使用中控制、使用后及时处置的防控措施降低一次性心电电极引起皮肤过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其损害程度。
王璞,王聿成[8](2013)在《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归纳总结,为非处方中成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规定中成药范围包括:中药复方制剂,中西药复方制剂,中药提取物制剂。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检索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和CNKI中文数据库,对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常用非处方中成药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影响非处方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联合用药、药证不符、体质因素、用药不当、含有有毒中药、"中药西化"不成熟。结论非处方药的不良反应与诸多因素有关,建议临床应用,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加大对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道,完善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的研究,为非处方药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苗瑜李,秦林[9](2006)在《黄连素与黄连复方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指出
章曼云,邱婉玲[10](2002)在《芦荟致皮肤过敏2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二、芦荟致皮肤过敏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芦荟致皮肤过敏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甘草润肤膏外用治疗手足皲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甘草在外用治疗皮肤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和功效 |
3. 甘草在皮肤病的外用治疗中的应用 |
4. 总结 |
第二节 手足皲裂症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 |
1. 国内治疗手足皲裂症的研究进展 |
2. 国外治疗手足皲裂症的研究进展 |
3. 讨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1.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研究病例的终止 |
1.7 研究病例的剔除 |
1.8 随机方式 |
1.9 干预措施 |
1.10 使用方法 |
1.11 随访方法 |
2.观察指标 |
第二节 试验结果 |
1. |
1.1 病例入组情况 |
1.2 可比性分析 |
1.3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
2.案例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1. 中医对手足皲裂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手足皲裂症的认识 |
3. 阿育吠陀医学对足部皲裂的认识 |
4. 针对预防手足皲裂的养护和建议 |
5. 甘草润肤膏的研发基础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病例观察表(CRF) |
附录二 浅谈当今临床试验过程医患沟通困难及患者依从性低的现状 |
个人简历 |
一、个人信息 |
二、学习经历 |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 |
四、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不良反应分析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外用不良反应概述 |
1.1 单味中药外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表现 |
1.2 中药外用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表现 |
2 中药外用不良反应分析 |
2.1 中药外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 |
2.2 中药药性药味与外用不良反应的关系 |
2.3 中药归经与外用不良反应的关系 |
2.4 中药外用的功效、用法用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 |
3 讨论 |
(3)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痤疮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治疗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的脱落、剔除和终止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的估算 |
3.2 随机分组方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方法 |
3.5 疗效评价 |
3.6 安全性评价 |
3.7 统计学方法 |
3.8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基线资料比较 |
4.3 疗效比较 |
4.4 疗效与痤疮分级相关性分析 |
4.5 不同痤疮分级的各项评分变化率比较 |
4.6 不良反应情况 |
5 讨论与分析 |
5.1 痰瘀结聚型痤疮论述 |
5.2 用药依据 |
5.3 疗效分析 |
5.4 安全性评价 |
5.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疮疡概述及疮疡外治法相关研究进展 |
1. 历代对疮疡的认识及病名考证 |
2. 疮疡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3. 疮疡外治法的理、法、方、药 |
4. 芙蓉软膏组方中的药物治疗疮疡的相关研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芙蓉软膏相关研究进展 |
1. 芙蓉软膏概述 |
2. 芙蓉软膏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
3. 芙蓉软膏组方药味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古今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
1. 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制剂标准及药味品种考证 |
2. 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
3. 现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 |
试验一 芙蓉软膏抗炎消肿的药效学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抗炎消肿试验 |
2.1 耳肿胀试验 |
2.2 肉芽肿增生试验 |
3. 结果讨论 |
试验二 芙蓉软膏对大鼠疮疡模型影响的药效学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模拟大鼠疮疡试验 |
3. 结果讨论 |
试验三 芙蓉软膏安全性试验 |
1. 研究背景 |
2. 皮肤刺激试验 |
3. 皮肤过敏试验 |
4. 急性毒性试验 |
5.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芙蓉软膏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背景 |
2.研究内容:芙蓉裔治疗毛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3.研究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4. 研究结果 |
5.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一次性心电电极致皮肤过敏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一次性心电电极致皮肤过敏不良反应的国内外资料回顾 |
1.1 国内临床研究关于一次性心电电极致皮肤过敏不良反应汇总 |
1.2 国外关于汇总一次性心电电极引起皮肤过敏不良反应 |
1.3 宝山区一次性心电电极致皮肤过敏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
2 一次性心电电极引起皮肤过敏不良事件风险因素分析 |
2.1 MDAE 因素分析 |
2.2 非 MDAE 因素分析 |
3 一次性心电电极风险防控建议 |
3.1 使用前预防风险发生 |
3.2 使用中控制风险进展 |
3.3 使用后及时处置削弱风险损害程度 |
(8)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 结果 |
2.1 药物因素 |
2.2 联合用药 |
2.3 药证不符 |
2.4 体质因素 |
2.5 用药不当 |
2.6 含有有毒中药 |
2.7“中药西化”的不成熟 |
3 小结 |
(9)黄连素与黄连复方的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
1.1 消化性溃疡 |
1.2 心血管疾病 |
1.2.1 高血压 |
1.2.2 脑梗死 |
1.2.3 心律失常 |
1.3 内分泌疾病 |
2 黄连素的不良反应 |
2.1 消化道症状 |
2.2 皮肤过敏反应 |
2.3 心律失常 |
2.4 中毒致死 |
3 小结 |
四、芦荟致皮肤过敏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草润肤膏外用治疗手足皲裂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子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不良反应分析及思考[J]. 王萍,方晓艳,魏珍珍,白明,苗明三.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01)
- [3]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D]. 李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D]. 李璐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护理研究进展[J]. 马杰,孙金娥,李文彦. 齐鲁护理杂志, 2016(17)
- [6]中药外用药物不良反应现况分析[J]. 赵姣,张会宗,李国信.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04)
- [7]一次性心电电极致皮肤过敏的分析与思考[J]. 陆逸雁,崔文波. 中国药物警戒, 2014(11)
- [8]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分析[J]. 王璞,王聿成.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3(02)
- [9]黄连素与黄连复方的临床研究概况[J]. 苗瑜李,秦林. 河南中医, 2006(07)
- [10]芦荟致皮肤过敏2例报告[J]. 章曼云,邱婉玲.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