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文艺学
作者: 赵之昂
导师: 杨守森
关键词: 触觉,躯体,肤觉经验,肤觉比喻,意境
文献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身体是当代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研究的“新大陆”。与躯体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肤觉、躯体觉以及肤觉-躯体经验。肤觉躯体觉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同时由于神的消失,躯体的当代生命存在的意义也就备受关注,肤觉躯体觉以及肤觉-躯体经验的现实意蕴、特别是审美意蕴也就凸现出来。本论文试图从肤觉-躯体经验的角度,在肤觉躯体经验——视觉——意识的关系链中探讨审美意识、特别是当代审美意识的深层内涵。肤觉经验包括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直接的皮肤感知,另一方面是由于肤视先天联系和视觉化而渗透进了视觉和思维中的肤觉-躯体经验。这样,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具有“总觉”之称的肤觉-躯体觉以及存在于视觉和思维中的肤觉-躯体的知觉经验,主要从肤觉躯体经验和视觉经验的结合点上探讨和美、和艺术的联系。首先是肤觉躯体经验的审美创造性。肤觉躯体经验在诸种知觉经验中出现得最早,最为古老,是人类创造的原点之一。人类依据这一的古老的肤觉躯体经验进行直接的和间接的创造。直接创造体现在与人类肤觉躯体经验直接相关的方面,特别是人类双手的创造,即工具、服饰、建筑等。直接肤觉创造中包含着一定的人类情感因素。肤觉躯体觉的间接创造指的是非接触的情况下人类对对象的感受、判断和营造。肤觉躯体的间接创造主要体现在肤觉比喻、肤觉空间和肤觉形式方面。人类借助肤觉的视觉化和肤视先天联系将肤觉经验扩展出去,这一扩展方式就是肤觉比喻。所谓肤觉比喻,指的是在肤觉经验的实践性的基础上,借助于肤视先天联系和视觉化,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人的肤觉经验外射到未触及的对象之上,或是主体在外在事物之上唤起类似于肤觉的类比性感受活动。肤觉比喻具有很强的审美情感色彩。肤觉比喻背后的哲学支撑是胡塞尔的意向性。借助于意向性和肤觉比喻的扩展,人类把现实自我投射出去,并充盈于一定的空间中形成人的空间大我,即肤觉空间大人。空间大人与其它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反思,空间大人是人类自身反思的结果。空间大人以自身的肤觉躯体的感受经验,意向性地推测外在自然物,空间大人对具体的个别的自然物的推想就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肤觉经验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西方研究历史回顾
第二节 中国研究历史回顾
第二章 肤觉经验的审美创造
第一节 肤觉经验的创造
一、肤觉:人类创造的一个原点
二、直接的肤觉审美创造
三、间接肤觉审美创造
第二节 肤觉经验的比喻
一、肤觉与肤觉经验
二、肤觉视觉化与肤觉比喻
三、肤觉比喻的诗性因素
四、肤觉比喻的意向性
第三节 肤觉经验力度感与轻盈快感
一、肤视力度感
二、肤视力度感的审美选择性
三、肤视力度感与沉重
四、轻盈快感
五、无觉快感
第四节 肤觉形式的创造
一、肤视形状
二、肤视形式
三、肤视形式意味的潜在性
四、视觉调和
五、肤视形式与现代艺术
第三章 肤觉经验的审美空间
第一节 肤觉经验的空间
一、肤觉空间
二、肤视空间
第二节 肤觉经验的自我空间扩展
一、肤觉自我
二、肤觉自我的空间扩展
三、肤觉自我空间扩展的的诗性因素
第三节 肤觉自我的空间扩展与艺术意境
一、肤觉自我的意向投射:情景交融
二、肤觉自我的空间充盈:寥廓快感
三、肤觉经验意义上的意境
第四章 肤觉经验的审美社会性
第一节 人与人之间肤觉感受的视觉化
一、视觉中的躯体肤觉感受
二、人与人之间肤觉感受的视觉化的空间自由性
三、人与人之间肤觉感受的视觉化的提升
四、人与人之间肤觉感受的视觉化的自动和无思
第二节 人与人之间肤觉感受的视觉化与艺术
一、肤视艺术的表现母题之一
二、人与人之间肤觉感受的视觉化的交流——孤独感的克服
第三节 肤视权力
一、禁忌与权力
二、整体与局部
三、拒斥与迎合
四、享乐与载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2005-09-26
参考文献
- [1].论豪放[D]. 于永森.山东师范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 姜宇辉.复旦大学2004
- [2].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 寇鹏程.复旦大学2004
- [3].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 高燕.复旦大学2005
- [4].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 傅守祥.浙江大学2005
- [5].批判与救赎——从存在论美学到生活诗学[D]. 张公善.浙江大学2005
- [6].意境的现代阐释[D]. 王海铝.浙江大学2005
- [7].回忆与存在[D]. 钟丽茜.浙江大学2005
- [8].审美情境与美感[D]. 李波.复旦大学2005
- [9].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 苏东晓.复旦大学2005
- [10].西方美学情感范畴论[D]. 谢勇.复旦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