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参薯(Dioscorea alata L.)、淮山(Dioscorea opposita Thunb.)是薯蓣科薯预属单子叶缠绕性藤本植物。全世界薯蓣科有10属约650种,而薯蓣属全世界约有600种之多,在我国南方,以参薯和淮山最为常见。然而,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病害的发生频数也随之增加,其中以炭疽病为最严重的病害。它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薯蓣种植、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因此,炭疽病的研究对今后薯蓣品种的选育、高产栽培和管理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多个地区的病害调查,并采集了多份感病种质对炭疽病进行了分离、鉴定及其抗病性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薯蓣资源圃所种植的约300份材料进行了两年的炭疽病病害跟踪调查。统计发现:两年的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2、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得到29株炭疽病病原菌。并采用4℃斜面和-20℃20%甘油两种方法将29株病原菌保存。3、对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ITS分析以及ISSR分子标记。ITS分析表明:29株菌株均为胶孢炭疽菌;通过对100条引物筛选,得到12条扩增条带多、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引物,并对29株菌株进行ISSR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5437-0.9187。标记结果并没有按照地区或材料将其划分,说明病原菌在所采样区域没有地域性,也没有材料专化性。但是ITS序列分析与ISSR分子标记具一定的关联性。4、薯蓣抗炭疽病种质筛选。通过离体接种的方法,将参薯和淮山共计79份种质进行抗病测试,筛选出一批抗病性较好的种质。5、农药筛选以及生防菌的筛选。选用11种常见的化学农药进行筛选评价,结果表明:福.福锌、多菌灵、甲霜锰锌、代森锰锌、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代森锌对炭疽病病原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多菌灵效果最好;福福锌、甲霜锰锌、代森锰锌效果次之;扑海因、氢氧化铜和丙环唑对该病原菌没有抑制作用。通过平板对峙筛选实验,筛选得到一株编号为30104的土壤放线菌,对所分离的炭疽病病原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抑菌带大小在2.2cm左右,抑菌率约为50%。6、对菌株30104进行发酵实验,采用发酵液和提取抗生素两种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抑制效果评价,发现其对该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并对该菌株进行了16S rDNA系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链霉菌。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薯蓣植物简介1.2 薯蓣植物病害研究进展1.3 薯蓣植物炭疽病发病特点及其规律1.4 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1.4.1 炭疽病分类研究1.4.2 炭疽病分子分类研究1.4.2.1 ITS rDNA序列差异分析1.4.2.2 RFLP标记技术1.4.2.3 RAPD标记技术1.4.2.4 SSR标记技术1.4.2.5 ISSR标记技术1.5 抗病育种研究1.6 化学农药使用情况及其薯蓣病害防治方法1.7 生物防治研究1.7.1 生防菌的应用概述1.7.2 土壤生防菌的研究与利用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9 技术路线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2.1.1 实验植物材料2.1.2 培养基2.2 仪器与试剂2.2.1 仪器与试剂2.2.2 溶剂配置2.3 实验方法2.3.1 病害调查并统计2.3.2 病体样品采集2.3.3 病原菌的分离与保存2.3.4 病原菌的回接验证2.3.4.1. 病原菌孢子培养2.3.4.2 离体叶片接种回验2.3.5 病原菌的鉴定2.3.5.1 菌株的ITS系列差异分析2.3.5.1.1 Chelex-100法提取菌株DNA2.3.5.1.2 rDNA-ITS扩增2.3.5.1.3 ITS测序分析2.3.5.2 菌株的ISSR-PCR标记2.3.5.2.1 改良的CTAB法提取菌株DNA2.3.5.2.2 ISSR引物筛选2.3.5.2.3 ISSR-PCR扩增2.3.5.2.4 扩增条带统计2.3.5.2.5 NTSYSpc2.10y软件聚类分析2.3.6 薯蓣抗炭疽病种质筛选2.3.6.1 参试的薯蓣材料2.3.6.2 接种方法和统计方法2.3.7 农药筛选以及生防菌的筛选2.3.7.1 农药筛选2.3.7.1.1 病原菌孢子培养2.3.7.1.2 农药配制2.3.7.1.3 农药筛选2.3.7.2 放线菌筛选以及效果评价2.3.7.2.1 放线菌筛选2.3.7.2.1.1 放线菌来源2.3.7.2.1.2 放线菌活化2.3.7.2.1.3 放线菌的筛选2.3.7.2.2 筛选放线菌效果评价2.3.7.2.2.1 制取菌株发酵液2.3.7.2.2.2 发酵液中抗生素提取2.3.7.2.2.3 抗生素活性检测2.3.8 生防菌分子鉴定2.3.8.1 放线菌DNA提取2.3.8.2 16SrDNA的PCR扩增2.3.8.3 16S rDNA测序2.3.8.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3 结果与分析3.1 病害调查统计3.2 炭疽病病体样品采集3.3 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保存3.4 病原菌的回接验证3.5 病原菌的ITS标记以及ISSR标记3.5.1 菌株的ITS系列分析3.5.1.1 菌株的DNA提取3.5.1.2 菌株rDNA-ITS序列扩增3.5.1.3 目的片段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3.5.2 菌株的ISSR标记分析3.5.2.1 菌株DNA提取3.5.2.2 ISSR引物筛选3.5.2.3 ISSR-PCR扩增结果3.5.2.4 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3.5.2.5 NTSYSpc2.10软件聚类分析3.6 薯蓣抗炭疽病种质筛选3.7 农药筛选与生防菌筛选3.7.1 农药筛选3.7.2 放线菌筛选以及效果评价3.7.2.1 放线菌筛选3.7.2.2 放线菌30104抗菌效果评价3.7.3 放线菌30104的分子鉴定3.7.3.1 菌株30104 16SrDNA-PCR扩增3.7.3.2 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构建4 讨论与结论4.1 讨论4.1.1 病害调查4.1.2 病原菌的分离、保存与验证4.1.3 病原菌的ITS系列分析以及ISSR分子标记4.1.3.1 病原菌的ITS系列分析4.1.3.2 ISSR分子标记4.1.3.3 ITS序列分析与ISSR分子标记关联性分析4.1.4 薯蓣抗炭疽病种质筛选4.1.5 农药筛选以及生防菌的筛选鉴定4.2 结论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薯蓣论文; 炭疽病论文; 抗病性论文; 鉴定论文; 筛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