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泥沙运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峡水库,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推移质,悬移质
泥沙运移论文文献综述
邹敏,杨宏伟,徐杨,陈胡兰[1](2018)在《浅析叁峡水库泥沙运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叁峡水库建成蓄水以来的实测资料,以叁峡水库淤积泥沙为研究对象,借助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方法,分析推移质和悬移质的运移情况,探究库区内泥沙运移及分布规律。本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中游江湖规划、治理以及江湖关系深入研究等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王帅,孙晓琴,周鹏,鞠茜茜,吴强[2](2016)在《东营引黄灌区波涌灌溉对田间泥沙运移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缓解引黄灌区泥沙淤积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引泥沙入田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灌水定额对土壤颗粒级配的影响以及在传统灌溉和波涌灌溉2种灌溉处理下,引黄泥沙在田间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浑水灌溉可以提高土壤中沙粒、黏粒含量,降低粉粒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性,并且灌水定额越大,变化越大。波涌灌溉可使入田泥沙运移更加均匀,有利于整体改善土壤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10期)
王帅[3](2016)在《山东引黄灌区交替波涌灌溉田间泥沙运移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引黄灌区农作物生产灌水以引黄灌溉为主,黄河水含沙量高,致使渠道淤塞,不得不连年清淤,有些地方采用淤背固堤措施,临时解决了渠道淤积问题,但致使大堤年年增高加厚,致使田间引水困难;特别是山东黄河流域地区由于风蚀、水蚀等水土流失现象,土地却连年降低,加之地下水位较浅,会加重内涝和促进次生盐碱化的发展。怎样处理泥沙已成为引黄灌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试验于2014年-2015年在东营市垦利县小张村进行,试验灌溉水源为黄河水。主要研究在不同灌溉模式下,田间泥沙运移及分布规律和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相关关系。本试验共设置四种灌溉处理,传统灌溉、波涌灌溉、间隔交替波涌灌溉和间隔固定波涌灌溉。在周期数为2,选用1/3的循环率的情况下,间隔交替波涌灌溉相比传统灌溉可节水28.77%-32.50%。主要结论如下:1、泥沙分布:引黄灌溉泥沙入渗引起田间土壤颗粒级配与不灌溉处理相比发生明显变化,并且灌水定额越大变化越显着。砂粒增多,粉粒减少,黏粒增多,土壤的结构性有所改善,说明浑水灌溉可改善土壤结构性。与传统灌溉相比,间隔交替波涌灌溉可使灌溉水中泥沙在田间运移更加均匀,更能均匀的改善土壤结构性。2、田间泥沙运移:灌水后,在0~20cm的土层中,随着距离的增加,泥沙含量都呈现较少的趋势;和传统灌溉相比,交替波涌灌溉条件下,田间泥沙运移更加均匀,这是因为传统灌溉持续放水时间长,灌水运行距离大,水中的泥沙在行进过程中会沉淀,使得田间的水行进到畦末时携带的泥沙减少,并且是颗粒较细的泥沙。3、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间隔交替波涌灌溉可以提高冬小麦在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其他灌溉方式相比,间隔交替波涌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灌溉模式。综上所述:在山东引黄灌区,间隔交替波涌灌溉是一种非常适合的灌溉方式,既可以缓解黄河泥沙问题,改善土壤性质,又能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6)
肖晓[4](2015)在《南海北部湾底质沉积物粒度和泥沙运移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区为南海北部湾,位于我国和越南的交界处,被越南岸线、广西省沿岸岸线、海南岛岸线包围,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北部湾海域附近河流众多,分布有钦江、南流江、红河等多条河流,又有潮流携带的外海物质以及波浪对岸边的侵蚀产物,物源多样。此外,北部湾南部有海南岛的遮蔽,外海海水通过湾口进入湾内,北部通过琼州海峡与南海相通,复杂的水动力形成了丰富的海底地貌。北部北岸广泛分布河口潮流砂脊,琼州海峡西口分布潮流砂脊、海南岛西侧分布有沙波砂脊区。因此,对北部湾的底质沉积物及泥沙运移趋势特征的研究,对了解该区域的物源、水动力、海底地貌情况,以及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有重大意义。本文根据在北部湾东部获得的9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讨论了该区域的底质沉积物类型、粒组分布特征、粒度参数特征、频率曲线特征;运用flemming叁角图示法对研究区进行了沉积动力分区、运用Gao-Collins方法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运移运移趋势特征进行了描述。结合实测水深资料、海流资料,海图资料,运用MIKE21的水动力模块和泥沙输运模块模拟了研究区的潮流场、波浪场和海底冲淤情况,通过对比多期水深数据来验证数模的准确性。最后本文结合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冲淤模拟结果,以及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对北部湾区域的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沉积环境、冲淤环境、以及它们对该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影响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有砂质粉砂、粉砂、砂质泥、泥、泥质砂、粉砂质砂、砾质泥质砂、砾质砂、含砾砂,其中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2)北部湾北岸表层沉积物较粗,是河流搬运入海的物质受波浪和潮流的改造形成;琼州海峡西口、海南岛西岸为潮流作用下的潮流砂脊区;北部湾中部表层沉积物较细,为中央盆地沉积区;北部湾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不符合现代水动力条件,该区域为“变余”沉积区;研究区南部为南海进入的潮流冲刷作用区。(3)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分布受物源、潮流、波浪、和地形的影响。物源为河流、外海物质及沿岸侵蚀产物;潮流主要作用于琼州海峡,海南岛西侧,北部湾南部,形成潮流砂脊和潮流沟;波浪主要作用于北部湾北岸,造成了沉积物分异;北部湾中部水深较深,形成了相对低能的沉积环境。(4)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受北部湾环流的影响,从琼州海峡出来的潮水携带沉积物向北和西北向运移,最后沿北部湾北岸向西运移,物质运移方向与环流方向一致。研究区中部和中南部的表层沉积物向中越边界线处运移,可能是潮流流向转变导致泥沙沉积,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区南部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向西南和东北运移,可能是自湾口进出研究区的潮流将该区沉积物向两侧搬运造成的。(5)根据Flemming叁角图、运移趋势分析、冲淤模拟计算、海图水深对比均表明研究区处于冲淤平衡状态。研究区东北部处于稍微淤积状态,淤积量约为0~2cm/a;西南部处于稍微冲蚀状态,冲蚀量约为4~6cm/a;海南岛西侧冲蚀量达到8-12cm/a;琼州海峡局部冲蚀量达到14~20cm/a;研究区北岸,雷州半岛附近在河流、波浪与潮流的共同作用下,冲蚀与淤积共存。(6)研究区冲淤特征与研究区地貌呈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研究区的冲淤环境对区域地形地貌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6-02)
高婕[5](2014)在《基于遥感分析的海南省昌化江河口泥沙运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昌化江叁角洲前缘发育有一条条不完全相连的沙坝和沙嘴,走势基本与岸线平行,符合浪控叁角洲的发育特征;但其沙坝只在河口与河口南岸发育,并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北黎湾湾口北侧,河口北岸则为基岩海岸,少有沙坝发育,显示出叁角洲发育的不对称性。河口周围海域表层悬浮泥沙分布与运移是泥沙运动的具体反映,对叁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昌化江河口及邻近海域12个站位的水体悬浮泥沙数据、水体光谱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结合经过预处理的7个时景的遥感影像资料,依据定量遥感反演原理在SPSS平台下完成回归分析,得到适用于昌化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悬浮泥沙定量反演公式,并对其进行精度检验。在ArcGIS10.0平台下代入该公式完成1995年~2013年7个时相遥感影像的反演,输出悬沙浓度分布图并进行分析与讨论。取得的成果和结论:1、得到适用于昌化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悬浮泥沙反演公式: S=0.005+0.197X_r+0.237X_r~2同时发现TM和GF-1WFV3数据的第四波段(0.77~0.89μm)范围内的水体反射率对悬浮泥沙度变化更为敏感,反演效果更好,适用于本区反演公式的建立,弥补了研究区河口水色遥感反演研究的空白。2、昌化江携带入海的大部分泥沙会沿海岸向河口南侧运移,部分进入北黎湾湾口内,造成河口南岸海域、北黎湾北侧湾口等海域水体悬沙浓度较高,其他海域悬沙浓度较低,这种泥沙运移模式主要受到波浪和沿岸流共同作用的影响。3、昌化江河口悬沙浓度较高的区域发育有不对称的浪控叁角洲的沙坝和沙嘴,河口泥沙的运移模式控制了浪控叁角洲南偏的不对称发育,也可能促进了特殊条状沉积的形成。4、ENVI软件平台下的FLAASH模块完成遥感影像大气校正后输出的结果是地表真实反射率乘以10000的值,通过ENVI的波段计算工具难以实现影像的反演,需要通过ArcGIS10.0平台下的栅格计算器功能来完成,并将数据保存为浮点型的Grid格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4-05-01)
刘晓丹,姜宏川[6](2013)在《箱涵进海路对泥沙运移环境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浅海滩涂油气开发建设需要修建了多条进海路,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着。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预测分析新型箱涵进海路和实体路对海域环境影响,结果显示箱涵结构可以有效的缓解淤积问题。(本文来源于《海岸工程》期刊2013年03期)
肖志建[7](2012)在《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场采集的1 3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的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模型),计算了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并结合有关动力沉积背景讨论了其实际意义。结果表明:珠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共有8种,其中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砂分布最广泛。受径流、潮流、沿岸流、波浪和陆架环流等动力作用,表层沉积物颗粒呈现出研究区西南部及北部口门附近的泥沙较粗,中部和东部的泥沙较细。东部(即大鹏湾及大亚湾以南的陆架区域)和西南部的分选略好于珠江河口及近岸10 m以浅区域,珠江河口及近岸10 m以浅区域的分选又略好于研究区的中南部区域(万山群岛的东南面及担秆列岛以南的区域),但泥沙总体分选差。不同级配的泥沙分布和沉积特征不一致。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泥沙运移规律较复杂,珠江河口及近岸区域(10 m以浅)泥沙主要向南和西南运移;外海陆架区泥沙主要向东运移;大亚湾和红海湾以南至60 m以浅区域的泥沙呈现向南运移的趋势。黄茅海北面的泥沙向西南运移;大襟岛和荷包岛以南及两岛之间是高盐陆架水入侵通道,泥沙整体向北运移;黄茅海中部泥沙以垂直落淤为主,水平运移趋势不显着,只略微向西输运,故黄茅海河口湾中西部床面有淤浅的趋势。在(113.52E,21.76N)点附近存在一个巨大的泥沙辐聚中心,其东北、西北和南面泥沙均向该点运移辐聚;在万山岛至桂山岛周边区域泥沙呈现出逆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2年05期)
李春光,景何仿,吕岁菊,周炳伟[8](2011)在《大柳树—沙坡头河段泥沙运移二维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大柳树—沙坡头河段位于宁夏境内,是由5个弯道组成的连续弯道,具有较为复杂的地形特征.利用所建立的修正的平面二维RNG k-ε紊流泥沙数学模型,对该河段水流运动及泥沙运移进行了平面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全沙模型,考虑不同粒径组悬移质和推移质运移对河床演变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具有连续弯道的天然河流水流运动及泥沙运移过程;建立了一种关于泥沙数学模型中水流模块和泥沙模块的半耦合式算法,其计算量比耦合式算法较小,但计算精度比分离式算法较高.(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肖志建,李团结,廖世智[9](2011)在《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探讨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分析了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广泛。受径流、潮流、波浪和陆架水入侵等多种动力作用,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颗粒在北面最粗,南面次之,中间最细,东面略粗,西面略细;分选由中部向东、西两岸逐渐变好,但总体分选差;不同级配的泥沙分布和沉积特征存在差异。伶仃洋泥沙运移规律较复杂,泥沙呈现出向西南输运的总趋势;内伶仃洋四周泥沙受各种力作用,呈现出顺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中心区域为最大浑浊带,泥沙以垂直落淤为主。淇澳岛以南至澳门半岛以东海域受粉砂和黏土向西扩散影响,泥沙向西运移。大屿海峡及外伶仃岛附近海域为高盐水入侵通道,泥沙向西北运移。(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胡日军[10](2009)在《舟山群岛海域泥沙运移及动力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泥沙在河口及邻近海域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既是营养盐和有机物的载体,又对污染物的迁移和循环产生显着影响;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和泥沙运移的相互作用,使得泥沙运移对港口开发、航道维护、海洋构筑物建设以及海底光缆的铺设等人类活动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充分了解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泥沙运移和动力机制,一方面,对于港口开发等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探讨现代沉积过程和分析污染物扩散则具理论意义。舟山群岛海域北临长江口,西接杭州湾,既是长江水体南下的必经之路,也是杭州湾水体与东海水体交换的主要通道;同时,舟山群岛海域岛屿众多、水深地形多变、水动力条件复杂。因此,舟山群岛的泥沙分布及输运必然存在特殊性质。本文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计算公式,系统地分析了舟山群岛海域泥沙的分布和运移特性,揭示了泥沙运移的动力机制,探讨了群岛对泥沙分布和运移的影响。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的海流、悬浮泥沙和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悬沙浓度自杭州湾向外海迅速降低;落潮平均含沙量一般高于涨潮平均含沙量;水位波动对潮周期内悬沙浓度的变化影响显着,由水位变化引起的泥沙运移掩盖了流速变化对悬沙浓度的影响;粉砂是研究区内分布最广的沉积物类型,主要分布受群岛影响较小的海域,局部分布有砂质粉砂、砂和砾,主要出现在岛屿周围;群岛对表层沉积物类型、粒度参数以及不同粒级组分的分布影响显着。利用通量机制分解方法和悬沙沉降公式,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舟山群岛海域悬浮泥沙的输运通量、运移方向和动力机制,研究了悬浮泥沙的沉降特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净悬沙通量自杭州湾内向外海迅速变小,悬沙总体由杭州湾向外海输运,但同时存在向杭州湾方向的净输沙;研究区基本处于水动力平衡带,悬沙输运具有往复搬运、净输沙量小的特点;平均流输运、Stokes漂移输运和垂向净环流输运是引起悬沙泥沙净输运的主要作用机制,自口门至外海,平流输运作用逐渐减弱,垂向净环流输沙在悬沙净输运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舟山群岛海域既是杭州湾向东海输运泥沙的重要通道,也是东海沿岸流携带泥沙向南输运的过渡地带;研究区单颗粒泥沙沉降速度很小,远小于絮凝沉降速度,在研究本区悬沙沉降时必须考虑絮凝的影响。利用泥沙起动流速公式、沉积物输运通量公式以及粒度趋势分析方法,结合东海表层沉积物分布和东海流系,分析了表层沉积物的起动流速和输运通量,讨论了表层沉积物的运移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上从杭州湾向外海,泥沙起动流速越来越大,也就是说,越往外海泥沙越难以再悬浮;表层沉积物整体由湾口向外海运移,平均日单宽输沙通量总体由杭州湾内向外海减小;在群岛内,由于受到岛屿的限制,泥沙基本沿水道走向运移,在外海区,沉积物净运移存两个明显的运移趋势,分别对应长江口泥质区和闽浙沿岸泥质区;潮流是控制泥沙运移的主要动力因子,同时,潮汐、东海沿岸流、风浪、台湾暖流、群岛以及地形等因素对泥沙输运的影响亦不可忽视。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河流的边滩理论,探讨和分析了群岛对泥沙分布和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舟山群岛的存在对研究区海流变化、泥沙分布和泥沙运移影响显着,具有明显的“群岛效应”;所谓“群岛效应”主要是指受群岛分布制约和水动力条件变化影响下的泥沙运移、沉降、再悬浮以及分布的过程;群岛的存在,使水道内产生涨落潮流控制下的“双向环流”,该环流控制着泥沙的横向分布和运移,而涨落潮流则控制泥沙的纵向分布和运移;舟山群岛海域对来自长江口和杭州湾的泥沙具有“过滤器”和“扩散器”的双重作用,即对粗颗粒物质具有过滤作用,而对细颗粒物质则有扩散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6-01)
泥沙运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缓解引黄灌区泥沙淤积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引泥沙入田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灌水定额对土壤颗粒级配的影响以及在传统灌溉和波涌灌溉2种灌溉处理下,引黄泥沙在田间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浑水灌溉可以提高土壤中沙粒、黏粒含量,降低粉粒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性,并且灌水定额越大,变化越大。波涌灌溉可使入田泥沙运移更加均匀,有利于整体改善土壤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沙运移论文参考文献
[1].邹敏,杨宏伟,徐杨,陈胡兰.浅析叁峡水库泥沙运移特征[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8
[2].王帅,孙晓琴,周鹏,鞠茜茜,吴强.东营引黄灌区波涌灌溉对田间泥沙运移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
[3].王帅.山东引黄灌区交替波涌灌溉田间泥沙运移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4].肖晓.南海北部湾底质沉积物粒度和泥沙运移趋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5].高婕.基于遥感分析的海南省昌化江河口泥沙运移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6].刘晓丹,姜宏川.箱涵进海路对泥沙运移环境影响研究[J].海岸工程.2013
[7].肖志建.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J].海洋通报.2012
[8].李春光,景何仿,吕岁菊,周炳伟.大柳树—沙坡头河段泥沙运移二维数值模拟[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1
[9].肖志建,李团结,廖世智.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J].热带海洋学报.2011
[10].胡日军.舟山群岛海域泥沙运移及动力机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