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文化比较

《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文化比较

论文摘要

《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是传统晚报和现代都市报的代表。鉴于目前对《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文化的研究处于空白的现实状况,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讨它们的文化走向问题,审视其利弊,并对它们以及其它都市报和晚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一些探索性的思考,以期能够使当代都市报和晚报的发展真正成为顺应时代需要、满足人民需要、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产业。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系经营体制的比较。研究认为,《西安晚报》遗留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而《华商报》却完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这体现在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上呈现出明显差异:《西安晚报》显得滞后呆板,《华商报》显得机动灵活。反映在受众定位上,《西安晚报》很含糊,而《华商报》很明确:反映在新闻定位上,《西安晚报》很模糊,而《华商报》却很明晰。《西安晚报》和《华商报》这些差异决定了两报文本文化的差异。第二章系新闻文本文化的比较。研究认为,两报时政要闻版面都体现出强烈的主流文化的特点,但也有不同特点,具体表现为:《华商报》有从大众文化形态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趋向;《西安晚报》从主流文化向大众文化靠近,并在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形成了尴尬的夹层。文章进一步在对两报版面视觉元素、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娱乐新闻兼及其它新闻(如民生新闻)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在新闻版面上都基本体现出大众文化的特点。第三章系非新闻文本文化的比较。研究认为,《华商报》的副刊呈世俗化特点,有着鲜明大众文化的特点,而《西安晚报》的副刊,在向大众文化过渡的同时,却坚守着高品位阵地,依然延续着传统报纸副刊风貌,彰显出精英文化特色。并且消费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都间接和直接的在《西安晚报》和《华商报》体现出来,这点在《华商报》显得比《西安晚报》尤其突出。本章最后在小节中结合新闻文本的比较得出结论:《西安晚报》的文本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体现出了大众文化的特点,但它没有《华商报》那么彻底。《西安晚报》的副刊和时政要闻版的文本,和其它版面的文本内容出现了夹层,《西安晚报》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相互协调又激烈冲突的文本。而《华商报》副刊体现出来的明显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特点和整个文本比较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大众文化文本。第四章是《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文化现状的思考。研究认为,两报发展的积极因素有三点:定位平民化与传播通俗化,提高了媒介获取率;推进了社会世俗化进程,在社会民主政治中大有作为;确定受众主体地位,构建市民自我与社会认同。其消极的影响也有三点:趋同化的误区在客观上导致了《西安晚报》文化品位的弱化;媚俗化误区导致了《华商报》文化品位的低俗;新闻的娱乐化导致文化品格的降低。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正确引导,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并举;防止趋同,保证报纸文化的多元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现状
  •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 三、内容简介
  • 第一章 《西安晚报》和《华商报》经营体制的比较
  • 第一节 管理体制的比较
  • 第二节 受众的比较
  • 第三节 新闻定位的比较
  • 第二章 《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新闻文本文化的比较
  • 第一节 版面视觉元素的比较
  • 第二节 时政要闻的比较
  • 第三节 社会新闻的比较
  • 第四节 国际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的比较
  • 第五节 章小节
  • 第三章 《西安晚报》和《华商报》非新闻文本文化的比较
  • 第一节 副刊的比较
  • 第二节 专刊和广告的比较
  • 第三节 章小节
  • 第四章 《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文化现状的思考
  • 第一节 《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 第二节 《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文化现状的消极影响和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抗战时期《西安晚报》的抗日宣传[J]. 今传媒 2016(05)
    • [2].“轻奢”风骤起[J]. 语文月刊 2017(05)
    • [3].“品质西安”媒体报道话语分析——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8)
    • [4].以《西安晚报》为代表的陕西晚报文化研究[J].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3(04)
    • [5].说话的“艺术”[J].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9(05)
    • [6].《西安晚报》一版版式内容20年变化解析[J]. 新闻知识 2008(03)
    • [7].《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J]. 今传媒 2016(10)
    • [8].浅析新闻标题中的辞格艺术——以《西安晚报》的新闻标题为例[J]. 今传媒 2011(10)
    • [9].新媒体格局下的传播创新与价值坚守——《西安晚报》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实践探索[J]. 西部学刊 2016(02)
    • [10].书业内外[J]. 出版参考 2013(28)
    • [1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由一个十岁小学生喝农药自杀引起[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1(Z2)
    • [12].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以《西安晚报》为例[J]. 新闻知识 2013(03)
    • [13].是谁开了这么大的一个国际玩笑[J]. 今传媒 2009(05)
    • [14].大学富起来的方式待改变[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Z2)
    • [15].传媒[J]. 职业技术教育 2011(12)
    • [16].别把刻薄当正直[J]. 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文摘) 2009(03)
    • [17].《华商报》与《西安晚报》的评论比较——以“高考”主题为例[J]. 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 2016(03)
    • [18].学“华商”不妨先从重拾好传统做起[J]. 今传媒 2009(06)
    • [19].试析议程设置视角下报纸的舆论引导功能——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为例[J]. 今传媒 2014(10)
    • [20].打造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阅读平台——以《西安晚报》公益读书沙龙“长安悦读”为例[J]. 传媒 2013(07)
    • [21].文化品位与报纸格调——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为例[J]. 今传媒 2009(12)
    • [22].“年过半旬的父母”?[J]. 咬文嚼字 2012(05)
    • [23].作家受瞩目了,文学依然孤独[J]. 出版参考 2013(18)
    • [24].从一则同题新闻看《西安晚报》《华商报》的特质[J]. 今传媒 2008(08)
    • [25].有一种“感动”摧残人性[J]. 教育 2008(31)
    • [26].现实叙事的合法化:雾霾报道的框架策略研究——以《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为例[J]. 当代传播 2014(05)
    • [27].2018高考系列报道的报网端全互动尝试——以《西安晚报》为例[J]. 今传媒 2019(02)
    • [28].特权弱化官员就“喊弱”?[J]. 杂文月刊(原创版) 2011(02)
    • [29].博览[J]. 祝你幸福(知心) 2015(08)
    • [30].社交箴言一束[J]. 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文摘) 2009(06)

    标签:;  ;  ;  ;  

    《西安晚报》和《华商报》文化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