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颂体文学研究

汉代颂体文学研究

论文摘要

颂是一种褒美功德显示形容的文体,颂体文学则是指以颂扬为宗旨的诗文。早在远古时期,颂是以歌辞的形式依附于宗教祭神祭祖仪式,并配合着乐舞共同完成仪式的内容,所以原始宗教祭祀的乐舞辞、祝颂词、祷词等是孕育颂的最早萌芽和最初源头。《诗经》里的《颂》是保存着最早的颂体文学。在周代礼乐制度比较完备的文化氛围里,作为宗庙祭祀祖先、神明的舞乐合一的乐歌,《颂》具备了礼乐政教功能,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一政权的工具。可以说,颂在最初的创作中是一种具有明确政治功能指向的文体,它的生成与发展和维护封建政权合法性的礼乐制度紧密相关。本文研究的是汉代颂体文学,这一时期的颂体文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礼乐诗教在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承担着封建帝王对王权的肯定与维护,也体现了儒士对君权的依赖和规范,是国家政治理想的集中表达。这一特性,使这一时期的颂体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及审美特征都呈现出随政局随礼乐变化而演变的情况。本文在绪论部分概述了颂体文学的本义、起源以及研究现状和方法。全文共分四章,都分别围绕着与颂体文学紧密相关的礼乐文化展开论述。第一章着重分析颂体文学与礼乐文化之间内在的关系。周人在“制礼作乐”的过程中,赋予乐歌政教功能,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诗经》里的三颂可以说就是礼乐文化的衍生。其后,以孔子为代表的西周礼乐文化的继承者们又为颂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儒家的诗教脱胎于礼乐传统,主要从诗之“正乐”、“政教”、“中和”等为颂体文学的正统性、功用性开辟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第二章重点从汉代的礼乐文化背景入手,从而探讨汉代颂体文学生成的文化背景。“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汉代模仿周代确立了采诗制度,后又设乐府,都是出于礼乐政教目的。其次,在汉代复兴礼乐的思潮中,士儒们以“大汉继周”自居,有着强烈的颂汉意识。在他们的诗学体系中,《诗经》三颂便是儒学正统政治作品的代表,他们用礼乐精神和儒家的政教观去诠释《诗三百》,力求发挥诗歌的政教功能。因此,汉代颂体文学较多失去了文辞的独立意义,而被再诠释为政治和权力话语,从意识形态上肯定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合法性,成了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第三章分期重点论述汉代颂体文学在礼乐文化下的发展与流变。由上两章分析的结果可知,汉代颂体文学有着内在的礼乐政教功能,它在汉代的发展和演变更多程度受国家的礼乐文化、政治制度等影响,当一个朝代的政治步入正轨,统治者大力宣扬以“礼乐教化”为治国之本时,颂便被奉为“正声”之典范,象征其政权合法性的颂体文学就会兴盛;当国家政治情况恶化,统治者难以维持礼乐的时侯,颂体文学就会丧失其内在的政治功能,变质而衰败。因而它在汉代有一个规律性的发展过程:即“西汉前期是继承,中后期是发展,东汉前期是繁荣,中后期转向衰落”。第四章主要论述汉代颂体文学的审美特征。由于受外部礼乐文化的影响,汉代颂体文学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审美特征,概括地讲,汉初颂体文学主要是一些郊庙祭祀诗歌,它们继承秦以前的体制,风格古朴典雅;西汉武帝时期对正统的礼乐进行大胆的变革,以新声代雅乐,使颂体文学在内容、体制上都有了新的开拓和发展,此时的颂体文学形式活泼,风格多样;东汉前期,以典美为风尚的颂体文学创作水平超越前代,在规模和品质上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东汉中后期,出现了贤臣清官颂和书写日常器物,建筑,普通人物的咏物颂。颂逐渐丧失其政治功能的精神品格,内容泛化,风格杂质化,颂体文学走向了衰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颂体文学概述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颂体文学与礼乐文化的关系
  • 一、《诗经》开创了颂体文学的礼乐文化精神
  • 二、礼乐文化对颂体文学的理论支持——儒家的诗教观
  • (一) 思无邪——诗之正乐
  • (二) 兴观群怨——诗之政教
  • (三) 温柔敦厚——诗之中和
  • 三、颂体文学的礼乐政教功能
  • 第二章 汉代颂体文学的礼乐文化背景
  • 一、采诗与风俗教化
  • 二、文儒的颂汉意识
  • 三、汉代颂体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
  • 第三章 汉代颂体文学在礼乐文化下的发展与流变
  • 一、汉代颂体文学作品的创作概况
  • 二、汉代颂体文学的发展与流变
  • (一) 颂体文学的继承期
  • (二) 颂体文学的发展期
  • (三) 颂体文学的繁荣期
  • (四) 颂体文学的衰落期
  • 第四章 汉代颂体文学的审美特征
  • 一、继承期
  • 二、发展期
  • 三、繁荣期
  • 四、衰落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唐代说体文浅析[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3)
    • [2].范仲淹记体文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论朝鲜古代假传体文学对中国古代假传体文学的接受[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简论永乐朝开科状元曾棨的散体文[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5].论体文创作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探析[J]. 名作欣赏 2020(24)
    • [6].论记体文创作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7].北宋记体文研究文献考论[J]. 图书馆学研究 2018(10)
    • [8].先秦“记”体文的生成方式研究[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02)
    • [9].论王禹偁记体文的内在特征及价值[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10].从历代记体文分类看其文体意识发展[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1].两汉的箴体文创作及其文学成就[J]. 南都学坛 2017(05)
    • [12].论宋代文章总集与“传体文”文体地位的确立[J]. 北京社会科学 2016(10)
    • [13].韩愈的记体文研究[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 [14].说、说体文与小说[J].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4)
    • [15].隔代育儿之中外谈[J]. 时尚育儿 2017(03)
    • [16].从《天论》篇试析《荀子》“论”体文[J]. 青年文学家 2017(23)
    • [17].王安石记体文一窥[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09)
    • [18].体以气变:永嘉南渡与两晋论体文的体制嬗变[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11)
    • [19].论唐宋记体文的意义演进——以营造记为中心[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8(02)
    • [20].先秦诸子与魏晋论体文[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1].《文选》命运义理之论体文的选编意义研究[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22].经注与魏晋论体文[J]. 社会科学家 2016(02)
    • [23].“论”体文之起源诸说[J].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5(02)
    • [24].六朝启体文的流变[J]. 斯文 2019(01)
    • [25].陆游记体文概说[J]. 语文学刊 2012(23)
    • [26].试论韩愈的说体文[J]. 宜春学院学报 2014(01)
    • [27].论韩愈、柳宗元创作对记体文发展的意义[J]. 运城学院学报 2014(01)
    • [28].试述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方式[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4(05)
    • [29].先秦谏体文及其文化意蕴[J]. 文艺评论 2012(10)
    • [30].嵇康论体文的论辩思想与论辩艺术[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标签:;  ;  ;  ;  

    汉代颂体文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