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卫星油田是新增石油探明储量油田,因发现时间晚,开发周期短,缺少有关储层描述和水洗状况的资料。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其具体表现为:单井产量降低,油层吸水能力变差,采油速度降低,开发效果不理想。因此,为了检查目前井网条件下的油层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特点,部署一口密闭取心检查井,即卫2-J30-检16井。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该区块注采关系不完善的现状,进行密闭取心,利用取心样品进行室内实验,对储层的物性特征、岩矿学特征、渗流特征、敏感性和高压物性进行研究;对储层进行划分;完成水洗动用状况分析,并开展水淹识别和计算,建立了水淹层解释标准;分别给出了岩石润湿性和孔隙结构与水淹的关系;给出了储层出现大孔道的基本条件;对储层地质参数计算方法和油水层、水淹层解释方法进行检验;确定了最佳注采井距,并针对目前开发现状提出了建议。通过本文研究,葡萄花油层属于高孔隙度、中渗透率储层,渗滤性能、储集能力较好,排驱压力较低,属于比较好的储层;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岩,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敏感性分析表明储层速敏和酸敏偏弱、水敏和碱敏较强、临界盐度为5000 mg/l,建议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水敏和碱敏的影响因素,可以不考虑速敏酸和酸敏的影响;油层水洗判断结果表明油层水淹动用状况很差,5个有效厚度层仅葡Ⅰ4层水洗动用;剩余油主要集中分布在葡Ⅰ1、21、22、5等4个小层中,将其作为今后开发的重点;通过分析葡萄花油层与相邻油水井油层的连通状况,认为油层水洗动用状况差的原因主要是与相邻油水井油层的连通状况差;对于不同的连通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利用测井解释结果对建立的标准进行了检验,总体符合率达到了计划指标;利用室内束缚水条件下测定的启动压力梯度,结合经济评价的手段,给出了300米为最佳注采井距。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创新点摘要前言第一章 储层物性及渗流特征分析1.1 储层物性分析1.2 储层岩石表面润湿性1.3 岩石毛管压力曲线形态特征1.4 孔隙和喉道分布特征1.5 储层岩矿学特征1.5.1 岩石类型1.5.2 孔隙类型1.5.3 储层粘土矿物组合1.6 核磁共振可动油1.6.1 实验原理简介1.6.2 实验结果及分析1.7 储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1.8 驱油效率研究1.8.1 水驱油实验的条件1.8.2 结果分析1.9 储层敏感性分析1.9.1 流速敏感性评价1.9.2 水敏性评价1.9.3 盐敏性评价1.9.4 酸敏性评价1.9.5 碱敏性评价1.10 岩石弹性压缩对物性的影响1.10.1 岩石孔隙体积压缩系数1.10.2 地下孔隙度1.10.3 地下渗透率1.11 启动压力梯度测试实验研究1.11.1 实验方法1.11.2 数据处理第二章 水淹识别方法2.1 原始饱和度参数确定方法2.2 水淹识别方法2.2.1 水淹判断图版的建立2.2.2 水淹判断图版的适用条件2.2.3 水淹判断图版的使用方法2.3 降压脱气后饱和度校正方法2.3.1 纯油层岩样降压脱气后饱和度的校正方法2.3.2 油水同层岩样降压脱气后饱和度的校正方法2.4 水淹参数计算方法第三章 水洗动用状况分析3.1 水淹识别和计算3.2 水洗动用状况分析3.3 剩余油类型和分布3.4 影响水洗动用的因素分析第四章 水淹机理及解释技术研究4.1 资料应用情况4.2 水淹层半定量解释方法研究4.2.1 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4.2.2 产水率解释模型4.2.3 水淹层半定量解释标准4.3 水淹机理及大孔道分析4.3.1 岩石类型与水淹关系4.3.2 粘土含量及其矿物组分与水淹关系4.3.3 岩石润湿性与水淹关系4.3.4 孔隙结构与水淹关系4.3.5 测井响应与水淹关系4.3.6 大孔道存在条件探讨实例4.4 应用效果检验4.4.1 密闭取心井检验储层地质参数计算方法4.4.2 水淹层解释方法检验第五章 极限注采井距求解5.1 启动压力梯度的理论图版求解5.2 极限注采井距5.3 合理注采井距求解结论参考文献发表文章目录致谢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密闭取芯论文; 储层初步评价论文; 水淹识别论文; 水洗动用状况论文; 解释标准论文; 注采井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