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以睢宁县为例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以睢宁县为例

论文摘要

农村居民点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的承载体.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居民点仍将是农村人口聚居的主要形态。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紧缺,以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决定了我国亟待加强农村居民点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科学有效的约束,普遍存在着用地结构松散、用地结构单一、人均用地量大、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等问题;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用地发展无序、建筑物布局零乱、消防安全隐患大、环境卫生恶劣,严重影响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量新增居民点用地竞相侵吞优质良田的粗放式、掠夺式用地现象,已经成为我国耕地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睢宁县及其典型乡镇(高作镇)为例,从农村居民点整体和内部两个层面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状况及其动力机制,并提出了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两个模型:景观格局修正因子模型和马尔科夫链模型.利用RS和GIS技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采用三期影像,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及其内部景观格局变化;引入景观格局修正因子、马尔科夫链模型,测算了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并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和布局调整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分析,提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方案和实施策略,以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与规划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1995~2005年,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总规模和平均规模增加,但增加幅度减小,总规模从192.79 km~2增加到282 km~2,平均斑块面积由0.07473 km~2增加到0.09494km~2,总规模和平均规模的变化呈现从1995~2000年要大于从2000年~2005年;农村居民点斑决从2587块增加到3027块,斑块密度由1.4836个/km~2增加到1.7491个/km~2,增加速度也呈现从1995~2000年要大于从2000年~2005年;但斑决分离度指数呈现下降趋势.(2)从农村居民点景观整体看,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最大规模指数增加,表明最大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增大;农村居民点在形状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其形状指数维持在1.5左右;平均斑决分维数保持在1.10左右,抗干扰能力较低,同时也增强生态环境不稳定性.从农村居民点内部景观看,近二十多年来,睢宁县高作镇居住景观等建设性景观迅速增加,村内空闲地减少,并与农用地一起成为居住景现等建设性增加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景观变化驱动力的全局主成分分析,认为经济发展因素、人口和户数的增加以及人均居住面积的扩大是导致农村居住等景观增加、村内空闲地减少的主要原因.(3)根据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和我国对村镇居民建设用地国家规模控制标准,确定至规划期末睢宁县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90 m~2,至2020年睢宁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6930hm~2,理论上农村居民点可以整理出土地16877.30hm~2.引入景观格局修正因子,在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发展趋势基础上,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结合《睢宁县城镇体系规划》设想,将睢宁县域农村居民点整理层次分为四个层次并确定各个层次景观格局修正因子大小,据此得出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14464.30 hm~2.(4)本文通过建立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模型,对高作镇农村居民点内部景观格局演变趋势进行了模拟,并按照景观格局演变的马尔科夫链模型得出的比例关系确定居住景观、生产性景观、道路交通景观、服务性景观4类景观的增加数量,测算得出高作镇整理潜力为117.88 hm~2.(5)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地形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交通运输条件等,结合居民点整理潜力状况,将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分为四种整理模式,即村庄保留模式、村庄迁移模式、村庄合并模式和村改居模式;通过村庄布局调整,村庄总数由现状2475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372个集中居住区,规划农村总人口77万人,共约有32.02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其中直接转为城镇的人口为8.3万人.(6)农户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微观主体,农村居民点规模和布局显现一定的差异主要驱动力就在于农户决策行为的累积结果.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方案设计包括时序安排、资金筹集、管理监督和用地指标设置等4个方面。睢宁县农民居民点整理实施过程主要制约因素为思想观念制约、景观设计制约和经济条件制约,而相应地强调生态观念和重视景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和解决资金难题是目前保障睢宁县居民点整理方案顺利实施的有效策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居民点节约集约用地的需求
  • 1.2.2 居民点格局演变认知的需求
  • 1.2.3 居民点整理工作实施的需求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关于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 2.1.1 国外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方法研究
  • 2.1.2 国内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方法研究
  • 2.1.3 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方法研究述评
  • 2.2 关于居民点用地整理研究
  • 2.2.1 国外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研究与实践
  • 2.2.2 国内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研究与实践
  • 2.2.3 “3S”技术在居民点整理中的应用
  • 2.2.4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研究述评
  • 第3章 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
  • 3.1 理论基础
  •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2 土地生态学理论
  • 3.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1.4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 3.2 基本概念
  • 3.2.1 景观
  • 3.2.2 景观格局
  • 3.2.3 农村居民点
  • 3.2.4 土地整理与农村居民点整理
  • 第4章 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 4.1 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概述
  • 4.1.1 景观分类
  • 4.1.2 景观格局演变的度量
  • 4.2 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 4.2.1 睢宁县概况
  • 4.2.2 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概况
  •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2.4 指标选取
  • 4.2.5 计算结果
  • 4.2.6 结果分析
  • 4.3 睢宁县高作镇农村居民点内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 4.3.1 高作镇概况
  • 4.3.2 高作镇农村居民点现状
  • 4.3.3 高作镇二十年来的农村居民点内部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 4.3.4 高作镇农村居民点内部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分析
  • 4.4 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4.1 存在的问题
  • 4.4.2 原因分析
  • 第5章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 5.1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
  • 5.2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类型
  • 5.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影响因素
  • 5.4 农村居民用地整理潜力测算的一般方法
  • 5.5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模型
  • 5.6 基于景观格局修正因子的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
  • 5.6.1 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测算
  • 5.6.2 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测算
  • 5.7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高作镇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
  • 5.7.1 马尔科夫过程简介
  • 5.7.2 景观格局演变的动态模拟和预测
  • 5.7.3 高作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分析
  • 第6章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规划与布局研究
  • 6.1 居民点整理规划内涵及其工作步骤
  • 6.1.1 居民点整理规划内涵
  • 6.1.2 居民点整理工作步骤
  • 6.2 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调整分析
  • 6.3 睢宁县高作镇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调整及其结果分析
  • 第7章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研究
  • 7.1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 7.1.1 转制式整理
  • 7.1.2 建制式整理
  • 7.1.3 改造式整理
  • 7.2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主要模式
  • 7.2.1 村庄保留模式(保留区)
  • 7.2.2 村庄迁移模式(整理区)
  • 7.2.3 村庄合并模式(扩展区、整理区)
  • 7.2.4 村改居模式(扩展区)
  • 第8章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方案设计与实施
  • 8.1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方案设计
  • 8.1.1 用地指标方案设计
  • 8.1.2 时序方案设计
  • 8.1.3 资金筹集方案设计
  • 8.1.4 管理与监督方案设计
  • 8.2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 8.2.1 基于农户意愿分析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分析
  • 8.2.2 农村居民点整理方案制约因子分析
  • 8.3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方案实施策略
  • 8.3.1 景观设计策略
  • 8.3.2 政策策略
  • 8.3.3 资金策略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以黄石市为例[J]. 华中建筑 2020(01)
    • [2].基于乡村振兴视域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经验总结与启示[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08)
    • [3].陇川县农村居民点分布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8(05)
    • [4].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化模拟研究综述[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01)
    • [5].基于分形理论的川西南山区河流与农村居民点分布关系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2)
    • [6].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研究进展及评述[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03)
    • [7].基于空间组合特征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4)
    • [8].不同城镇化进程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1)
    • [9].农村居民点演化数据制备综述[J]. 资源科学 2019(04)
    • [10].赣东北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贵溪市为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9(02)
    • [11].基于“点-面”特征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识别[J]. 资源科学 2019(06)
    • [12].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9)
    • [13].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解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13)
    • [14].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及分异[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2)
    • [15].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居民点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8(01)
    • [16].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1)
    • [17].丹东市进一步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若干建议[J]. 南方农业 2018(06)
    • [18].基于综合质量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分区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4)
    • [19].基于“城——村—地”三维视角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以江苏省新沂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04)
    • [20].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上海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 2018(03)
    • [21].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分析与治理优化——基于山东省试点项目的调查[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3)
    • [22].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的经济学分析[J]. 绿色科技 2017(02)
    • [23].成本效益、政策认知与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补偿满意度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5)
    • [24].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研究进展及趋向[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7)
    • [25].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影响因素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7)
    • [26].南京市浦口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测算——基于农户意愿修正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6)
    • [27].基于改进综合指标法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估及分区[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9)
    • [28].农村居民点整治农民入住新社区满意度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7)
    • [29].基于迭代评价法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整治策略[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7)
    • [30].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15(11)

    标签:;  ;  ;  ;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以睢宁县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