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偏移论文-李娟

语义偏移论文-李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义偏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义偏移,中性词,“标尺两极”规律

语义偏移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1](2019)在《俄语中性词语义偏移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到词语的性质、特定构式以及人类主观认知诸多方面的制约,俄语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基于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角度,以俄语中性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例证法,力图深入剖析词汇语义偏移背后所隐藏的生成理据,对俄语词汇语义偏移现象作尝试性解释。(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4期)

盘珊君[2](2019)在《“意思”的语义偏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词语义偏移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关注点,本文从微观的角度,采用共时与历时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意思"一词的语义偏移现象。利用"翰典"将"意思"一词的语义发展整理出一个大致的轨迹,即由最初只表示中性意义逐渐过渡到出现在特定格式中偏向积极意义。而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在"有+N"和"够+N"中表示积极意义的用法已经非常普遍。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解释,例如用"假乐观说"、"含蓄原则"等去解释出现语义偏移的根本动因。(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董雪松[3](2019)在《论“可+VP+了”格式中“可”的语义偏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可……了"是一个有"感叹"义的句法结构,文章针对"可……了"结构进行了研究。首先对13本辞书进行考察,大部分辞书对于该结构中"可"的释义都是"表示感叹"义;其次通过对现实大量语料的调查研究,发现"可"表示感叹义时在不同的语言组合形式中表示的意义是有差异的,比如在"可+AP+了"中表示感叹,很少会附加其他感情色彩义,但在"可+VP+了"中,肯定句中附加了"企盼"这种积极意义,否定句中附加了"叮嘱"这种次积极意义。基于上述研究希望可以为辞书释义和语言教学提供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董红晶[4](2018)在《俄语口语构式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词的语义偏移是一种跨语言的普遍现象,口语色彩浓厚。中性词发生语义偏移受词语的性质和特定句子构式两方面的制约。总结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论述中性词语义偏移的成因,并以日常口语为语料,从口语构式着手,进一步论证句子结构对语义偏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思慧[5](2017)在《英语中性词的语义偏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词汇意义的情感表达而言,中性词是指那些不具备积极或者消极意义的词汇。但是当中性词出现在某些词组或固定搭配中,它就具有了褒义或者贬义,这就叫做词汇的语义偏移。中性词的语义偏移与固定搭配密切相关,没有词汇的固定搭配,语义偏移无从实现。(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7年45期)

陈熙涵[6](2017)在《“简直了”是怎么了?》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有人说:“简直太美了!”我们可以理解;如果听到有人说“简直了”,你能猜到是在说什么吗?最近,“简直了”在网络社交平台及网络新闻中频现,逐渐成为热词。比如:简直了,这家酸辣粉的卫生堪忧啊;马云的这一声长笑简直了!最新一期的《咬文嚼字》,深度剖析(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11-08)

丁雪[7](2017)在《“状态”的语义偏移考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词语义偏移研究大多站在共时角度分析语义问题,本文以个案"状态"的语义发展脉络为例从历时角度重新分析语义偏移现象。通过语料的定量分析,对"状态"语义考源以及不同时期的用例来确定语义偏移具有历时上的语义演变诱因,并为诸如"状态"一类常用中性词"意见""影响""眼光""见解"等语义偏移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徐美玲[8](2017)在《汉俄语度量参数词的无反义词偶性及语义偏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3年吕叔湘先生公开发表文章《中性词与褒贬义》以来,语义偏移研究成为各家关注的热点。作者首先对本文度量参数词进行界定,简要阐述度量参数词与空间维度词的区别,引入俄罗斯语义学中的"标尺两极"规律和心理学中的"波里安娜假说",尝试用这两种理论分析度量参数词的无反义词偶性以及在特定语境中向积极、强势一端发生语义偏移的现象,以期对语言教学实践有些许帮助。(本文来源于《俄语学习》期刊2017年01期)

耿聪[9](2016)在《“状态”的语义偏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词的语义偏移问题一直是语义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在中性词语义偏移理论的基础上,对"状态"一词的语义偏移情况进行研究,得出在特定的语义、语境、格式中"状态"一词存在语义偏移情况,总结归纳了"状态"一词存在语义偏移的特定构式。(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张娜,高洋洋[10](2016)在《称谓语的语义偏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称谓语是表示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名称系统。称谓语属于语义范畴,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但伴随网络化的发展,称谓语的语义含义也逐渐发生变化,有些称谓语语义发生了偏移,但有些称谓语语义完全发生了改变。对称谓语的语义偏移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使用称谓语。(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08期)

语义偏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性词语义偏移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关注点,本文从微观的角度,采用共时与历时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意思"一词的语义偏移现象。利用"翰典"将"意思"一词的语义发展整理出一个大致的轨迹,即由最初只表示中性意义逐渐过渡到出现在特定格式中偏向积极意义。而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在"有+N"和"够+N"中表示积极意义的用法已经非常普遍。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解释,例如用"假乐观说"、"含蓄原则"等去解释出现语义偏移的根本动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义偏移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娟.俄语中性词语义偏移问题[J].北方文学.2019

[2].盘珊君.“意思”的语义偏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3].董雪松.论“可+VP+了”格式中“可”的语义偏移[J].绥化学院学报.2019

[4].董红晶.俄语口语构式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

[5].刘思慧.英语中性词的语义偏移探究[J].校园英语.2017

[6].陈熙涵.“简直了”是怎么了?[N].文汇报.2017

[7].丁雪.“状态”的语义偏移考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

[8].徐美玲.汉俄语度量参数词的无反义词偶性及语义偏移探析[J].俄语学习.2017

[9].耿聪.“状态”的语义偏移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

[10].张娜,高洋洋.称谓语的语义偏移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标签:;  ;  ;  

语义偏移论文-李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