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微球的研究

蛋白质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微球的研究

论文题目: 蛋白质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微球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材料学

作者: 庞兴收

导师: 成国祥

关键词: 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软湿凝胶微球,聚丙烯酰胺,反相悬浮聚合,分子识别,模板

文献来源: 天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以蛋白质为模板得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用作抗体,酶或天然生物结构的替代物以及细胞支架材料,在生物技术和医学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工作针对当前蛋白质印迹的特点和难点,设计并制备了蛋白质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微球(Protein-IPGBs),并研究了Protein-IPGBs的吸附以及识别性能,考察了影响蛋白质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吸附及识别性能的各种因素,并对其印迹和识别机理进行了分析。工作中首先以丙烯酰胺(AM)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AM)为聚合物母体材料,以多种蛋白质为模板分子,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Protein-IPGBs。制备的Protein-IPGBs湿态时表面具有宏观可见且分布均匀的大孔结构,这些大孔结构有利于体积庞大的蛋白质分子的传质。吸附试验结果表明BSA-IPGBs吸附容量是非印迹微球的4倍多,表明BSA印迹微球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和识别性能。我们认为这种特异识别性能是通过印迹孔穴与模板蛋白质形状互补及由此产生的多氢键结合实现的。本文还研究了模板蛋白质类型、交联度、反应温度、模板加入量对印迹凝胶微球吸附容量和印迹效率的影响。工作中进一步以高交联度的PAM凝胶微球为种子,采用反相种子悬浮聚合法制备了Protein-IPGBs。结果表明:在加入更少量的模板蛋白质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与直接包埋法制备的印迹凝胶微球同等的印迹效果;相对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凝胶微球,所制备的Protein-IPGBs的再生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印迹凝胶微球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缩短。此外,通过共聚含羧酸基团的甲基丙烯酸(MAA),引入了可以与模板蛋白质产生静电作用的官能团。结果表明:MAA的加入提高了BSA-IPGBs的吸附容量;同时也发现相对未加MAA的BSA-IPGBs其印迹效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研究中发现当蛋白质溶液Zeta电位与印迹聚合物凝胶微球表面Zeta电位相匹配时,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印迹效果。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印迹技术与分子印迹聚合物

1.1.1 引言

1.1.2 分子印迹识别原理

1.1.3 分子印迹技术热力学及动力学

1.1.4 分子印迹聚合物与模板分子的结合作用

1.1.5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构成

1.1.6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1.1.7 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性能的表征

1.1.8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1.2 高分子水凝胶

1.2.1 高分子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1.2.2 水凝胶网络结构

1.2.3 水凝胶的性质

1.3 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

1.3.1 蛋白质基本特性

1.3.2 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1.3.3 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的提出和拟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反相悬浮聚合法聚丙烯酰胺软湿凝胶微球的制备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部分

2.2.1 原料及规格

2.2.2 仪器及型号

2.2.3 聚丙烯酰胺软湿凝胶微球的制备

2.2.4 分析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AM 凝胶微球的形态

2.3.2 反相悬浮聚合体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2.3.3 交联度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牛血清白蛋白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规格

3.2.2 仪器及型号

3.2.3 BSA 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微球(BSA-IPGBs)的制备

3.2.4 吸附性能和识别性能的测定

3.2.5 分析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模板蛋白质-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基本性质

3.3.2 BSA 印迹凝胶微球形态

3.3.3 蛋白质与 PAM 凝胶相互作用

3.3.4 BSA 印迹凝胶微球的吸附行为

3.3.5 影响 BSA-IPGBs 印迹效率及其吸附性能的因素

3.3.6 分子识别性能

3.3.7 BSA 印迹软湿凝胶微球的再生性能

3.4 结论

第四章 其他类型蛋白质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规格

4.2.2 仪器及型号

4.2.3 软湿凝胶微球的制备

4.2.4 吸附性能的测定

4.2.5 识别性能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菌酶印迹凝胶微球

4.3.2 α乳白蛋白印迹凝胶微球

4.3.3 牛血清γ球蛋白印迹凝胶微球

4.3.4 双模板蛋白质印迹凝胶微球

4.3.5 分子印迹机理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反相种子悬浮聚合法蛋白质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部分

5.2.1 原料及规格

5.2.2 仪器及型号

5.2.3 反相种子悬浮聚合法蛋白质印迹凝胶微球的制备

5.2.4 吸附及识别性能测试

5.2.5 分析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种球的粒子形态

5.3.2 蛋白质印迹凝胶微球的形态

5.3.3 壳单体加入量对凝胶微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5.3.4 吸附性能

5.3.5 IPGBs 的分子识别性能

5.3.6 IPGBs 的再生性能

5.4 结论

第六章 含羧酸基的蛋白质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及规格

6.2.2 仪器及型号

6.2.3 软湿凝胶微球的制备

6.2.4 吸附和识别性能的测定

6.2.5 分析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印迹凝胶微球的制备及粒子形态

6.3.2 BSA 印迹凝胶微球的吸附和识别性能

6.3.3 Lyz 印迹凝胶微球的吸附和识别性能

6.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7-10

参考文献

  • [1].具有可控壳层的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构筑[D]. 金岚.复旦大学2005
  • [2].缩聚型含硫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结构生色性能研究[D]. 李飞虎.大连理工大学2017
  • [3].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D]. 徐智中.复旦大学2005
  • [4].单分散“活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的应用[D]. 姜经帅.南开大学2014
  • [5].电荷稳定分散聚合体系制备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 张芬.北京化工大学2010
  • [6].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聚合物微球及其诱导适配重结合行为[D]. 英晓光.天津大学2010
  • [7].新型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在高效液相/离子色谱中的应用[D]. 刘军伟.浙江大学2017
  • [8].表面亲水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祖佰祎.南开大学2010
  • [9].刺激—响应水凝胶聚合物光子晶体的构筑[D]. 马骋.吉林大学2013
  • [10].PET表面功能化和共混改性的辐射化学研究[D]. 徐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大分子表面印迹藻酸盐基杂化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与特性[D]. 赵孔银.天津大学2007
  • [2].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聚合物微球及其诱导适配重结合行为[D]. 英晓光.天津大学2010
  • [3].分子印迹聚合物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 陆书来.天津大学2003
  • [4].水性体系中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D]. 张立永.天津大学2003
  • [5].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 裴广玲.天津大学2003
  • [6].分子印迹聚合物亲和性和选择性的理论预测与调控[D]. 武利庆.北京大学2005
  • [7].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修饰及性能研究[D]. 郑细鸣.华南理工大学2006
  • [8].PHB/PEG 多嵌段共聚物的制备、结构、特性及其作为分子印迹材料的研究[D]. 赵强.天津大学2006
  • [9].蛋白质分子印迹核—壳微球的研究[D]. 闫长领.兰州大学2007
  • [10].金属硫蛋白印迹聚合物研究[D]. 蔡震峰.中南大学2008

标签:;  ;  ;  ;  ;  ;  

蛋白质印迹软湿凝胶聚合物微球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