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十二诗谱论文-刘义,孔庆茂

风雅十二诗谱论文-刘义,孔庆茂

导读:本文包含了风雅十二诗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雅十二诗谱,诗乐,乡饮酒礼,诵诗

风雅十二诗谱论文文献综述

刘义,孔庆茂[1](2019)在《论《风雅十二诗谱》并非古乐谱》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雅十二诗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一些学者认为它就是中国最早的《诗经》乐谱,但这一定性历来备受质疑。他的作者为谁,是什么朝代的"声音",究竟是不是"乐谱"?都值得好好研究。"乡饮酒礼"和"诗乐"的演进历史说明《风雅十二诗谱》不是古声;"诵诗"在"诗乐"日渐没落、"歌诗"日益式微的情况下一枝独秀,"吟诵"在古代成为诗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风雅十二诗谱》的"音乐特点"恰恰说明它不是"乐谱",而是《诗经》篇章"吟诵"的录谱。(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9年03期)

张红梅[2](2019)在《《风雅十二诗谱》的版本校勘与谱字考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四种版本的《风雅十二诗谱》进行对校,同时以各乐曲谱字所显示出的音乐自身的旋法特点为辅助,去印证版本校勘的结果,从而达到校异、订讹的目的。校勘结果发现一贯被学界视为"善本"的《四库全书》本,错讹最多;而保存于日本的《仪礼经传通解》本,时间最为久远,误刻最少,显然是最接近历史本原面貌的版本,可谓最佳善本,应用作研究《风雅十二诗谱》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杨影子[3](2018)在《宋代以降《风雅十二诗谱》的版本谱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唱诵的传统在西周时期已经存在,西周奉行的礼乐治国的政策使得诗乐的地位至高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也备受人们的重视。但自春秋战国之后,诗经唱诵的形式与内容逐渐失传,诗经乐谱在汉代之时便仅存《文王》等四篇,后亡佚。自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的《风雅十二诗谱》在宋朝重现,使得诗乐再次有谱可循。虽然朱熹本人对此谱是否合古尚有疑问,但作为当时仅存的一份诗经乐谱,“十二诗谱”不断的被在私学或者官学中授课的师长进行传抄与二次创作,因此留下了大量的诗经乐谱。本文通过对以“十二诗谱”为核心的谱系分析来探索在其在宋代以降的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所在。全文由绪论、叁章主体与结语叁个部分组成。主体的第一章根据诗经学的发展与宋以前的诗乐教学情况,可知西周之后宋以前的诗乐是备受冷落并附着在经学身上缓慢发展,且诗乐逐渐分离,诗教占据了主体地位。第二章的内容通过对本文所搜集到的诗经乐谱进行文献学方面的整理与分类研究,对诗经乐谱的整体情况进行把握,包括整个诗经乐谱的版本、律调、以及其他特点,为以《风雅十二诗谱》为核心的谱系传播图的划分打好基础。在第叁章主要是对以“十二诗谱”为核心的谱系的结构进行分析,并从音乐学与社会传播、应用的角度来探索在宋代以降的诗经乐谱的发展趋势。在以“十二诗谱”为核心的诗经乐谱中,大部分的诗经乐谱是对“风雅诗谱”的原样传谱,在这其中也有对诗谱的律调系统进行改作或者对表演形式(即器乐分谱或器乐合谱)等方面进行二度创作。在诗经乐谱音乐特征方面,由于受到一字一音的词乐关系的限制,大部分诗谱还是保留了中正平和的曲调特点,但其中的器乐谱跳出了一字一音的限制,出现了许多新的旋律特征。在社会传播上,明清时期的诗乐不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也被大量的书院作为教学的手段或者内容进行传播。结语部分对文本传播在音乐学发展方面的一致性与社会传播中的发展不同步性进行了阐述。虽然有一致也有不同步,但是两者所体现出来的对诗经乐谱的恢复和重视是如出一辙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黄贝如[4](2016)在《对古诗词歌曲《关雎》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堪称“中国第一诗”,从古至今,备受音乐爱好者和音乐研究者的青睐,有不少音乐家为《关雎》谱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但对于它们的理论研究较少,本文就其中较为典型的叁首作品为例进行研究,即南宋进士赵彦肃的《风雅十二诗谱》中的《关雎》(杨荫浏译谱,黄翔鹏改订)、赵季平作曲宋祖英演唱的《关雎》和林海作曲哈辉演唱的《关雎》。本文首先对中国古诗词歌曲进行概述,梳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文化起源(分为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民国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和建国之后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随后,通过对《关雎》的诗词解读和古诗词歌曲《关雎》的介绍,着重从其中叁首作品旋律的特点、调式调性的特点、词曲结合的特点、吟诵、润腔五个方面对叁首作品的创作手法及演唱特色进行比较研究,并详细、深入地分析探讨了叁首作品的艺术价值。最后,论文对中国古诗词歌曲在未来的创作和演唱给予了展望和畅想。(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6-03)

夏野[5](1987)在《唐代风雅十二诗谱的节奏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代风雅诗歌,汉初尚能传唱,以后逐渐失传。叁国时,曹操平定刘表,得汉朝雅乐郎杜夔,请他传授古乐。夔已年老,只记得《鹿鸣》、《驺虞》、《文王》、《伐檀》等四篇的唱法。晋以后已无传者。但风雅诗歌仍然不绝如缕,历代均有演唱,看来多属拟作。现存传谱中,以宋、赵彦肃所传唐开元(公元713~714)乡饮酒礼所用的“风雅十二诗谱”最早。此谱原载宋《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元·熊朋来《瑟谱》亦有转录,两者大同小异,可能各有所本。对于这些作品,过去常以“假古董”一语加以否定,是很不妥当。辜无论其音调是否毫无所据,但至少可视作唐人对古诗歌唱法的理解,也是很值得加以研究的。(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1987年04期)

风雅十二诗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四种版本的《风雅十二诗谱》进行对校,同时以各乐曲谱字所显示出的音乐自身的旋法特点为辅助,去印证版本校勘的结果,从而达到校异、订讹的目的。校勘结果发现一贯被学界视为"善本"的《四库全书》本,错讹最多;而保存于日本的《仪礼经传通解》本,时间最为久远,误刻最少,显然是最接近历史本原面貌的版本,可谓最佳善本,应用作研究《风雅十二诗谱》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雅十二诗谱论文参考文献

[1].刘义,孔庆茂.论《风雅十二诗谱》并非古乐谱[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

[2].张红梅.《风雅十二诗谱》的版本校勘与谱字考订[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杨影子.宋代以降《风雅十二诗谱》的版本谱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4].黄贝如.对古诗词歌曲《关雎》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6

[5].夏野.唐代风雅十二诗谱的节奏问题[J].音乐研究.1987

标签:;  ;  ;  ;  

风雅十二诗谱论文-刘义,孔庆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