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维持与争夺机制研究

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维持与争夺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推开,上市公司股份的全流通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控制权市场正在形成和完善,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将加剧,控制权的维持将面临新的环境和问题。特别是对价后,国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有所下降,而流通股的数量和比例却大幅增加,改变了原来国有控制权不可动摇的地位。为此,本文以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状态为背景,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上市公司股东的有效控制权问题,并基于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的考虑,重点研究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维持问题。本文的主要观点:虽然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表现为在公司股东大会上的多数表决权,但股东控制权的法律源泉却是公司所有权,取得控股权是股东实现对公司控制权的最主要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股东的有效控制权更多地受到股权结构的影响,可以使用概率投票模型进行度量,但在两种情况下例外;由于行业股权结构处于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且各地区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制定全国统一并按行业分类的国有股东最低持股比例是不科学的;国有上市公司的控制性股东在维持国有控制权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控制权市场对改善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本文的主要创新:(1)以往对公司控制权的研究多数侧重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权利分离的结果状态,本文另辟蹊径,转为以股东控制权争夺的过程状态为研究重点;(2)以往的研究割裂了表决权和控股权对公司控制权的作用,本文力图将两者贯通,综合考虑表决权运行机制和股权结构对股东有效控制权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表决权行使方式下股东投票势力的变化;(3)对全流通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权进行了计算分析,对上市公司有效控股权阈值与所有权性质、行业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检验;(4)根据计算分析的结果,指出国有控股股东制订最低持股比例的依据是股权结构;(5)综合考虑控制权市场对上市公司控制权和公司治理的不同作用,权衡国有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利弊,对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维持提出了建议。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动机
  • 二、本文内容安排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主要的创新及其局限性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控制权概念
  • 二、公司控制理论
  • 三、股东控制权的实现方式与强化机制
  • 四、股东有效控制权和股东投票势力的度量
  • 五、中国上市公司有效控制权的实证研究
  • 六、股东表决权在控制权争夺中的功能
  • 第二章 股东控制权的实现方式与强化机制
  • 第一节 股东控制权的法律源泉和表现形式
  • 一、股东控制权的含义
  • 二、股东控制权的法律源泉
  • 三、股东控制权的表现形式
  • 第二节 股东控制权的取得途径
  • 一、在直接控股情况下直接控制权的取得
  • 二、在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或拥有各种合约安排情况下综合控制权的取得
  • 三、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特殊方式
  • 第三节 股东控制权的强化机制
  • 一、金字塔结构
  • 二、交叉持股
  • 三、进入管理层
  • 四、法律的特别规定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股东表决权、有效控制权和投票势力
  • 第一节 表决权及其运行机制对公司控制权维持与争夺的意义
  • 一、表决权是公司控制权维持与争夺的工具
  • 二、股东大会决议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控制权的影响
  • 三、股东大会决议的种类、构成要件及其对控制权争夺的影响
  • 四、表决权行使方法对控制权争夺的影响
  • 五、表决权的不统一行使
  • 六、直接投票制和累积投票制的不同运行机理
  • 第二节 在不同表决机制下股东的有效控制权
  • 一、一股一权原则和直接投票制下股东有效控制权的度量
  • 二、累积投票制下股东的有效控制
  • 第三节 表决权行使方式对股东投票势力的影响分析
  • 一、股东联盟投票势力的度量
  • 二、表决权代理及其对股东势力的影响
  • 三、代理权征集及其效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流通上市公司有效控制权分析
  • 第一节 全流通公司的有效控制权
  • 一、对价前后全流通公司第一大股东控制权情况的比较分析
  • 二、对价后全流通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权情况
  • 三、对价后按所有权性质分类的全流通公司股权集中度和控制权阈值统计表
  • 四、对价后按行业分类的全流通公司股权集中度和控制权阈值统计表
  • 五、回归分析
  • 第二节 国有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权
  • 一、国有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有效控制情况
  • 二、按行业分类的国有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情况分析
  • 三、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和有效控股权阈值与所处行业关联度的回归分析.
  • 四、对确定国有控股股东最低持股比例的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上市公司维持控制权的手段和建议
  • 第一节 全流通状态下国有控制权面临的问题
  • 一、股权分置改革促进了控制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二、全流通后需要考虑有效控制权问题
  • 三、综合考虑控制权的维持和国有股权的流动性问题
  • 第二节 国有上市公司应对敌意收购的策略及其实践
  • 一、增持
  • 二、毒丸计划
  • 三、金色降落伞
  • 四、股份回购
  • 五、反接管条款修订
  • 六、利用国家反垄断与反收购法规
  • 第三节 对国有股东控制权维持的建议
  • 一、采取多样化的控制权维持手段
  • 二、掌握反收购的决定权
  • 三、适度限制反收购
  • 四、综合考虑国有控制权的维持和对经营者控制权的制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发展及效率浅析[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3(08)
    • [2].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立法的思考[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2(05)
    • [3].公司控制权概念的法律解读[J]. 法制与社会 2011(36)
    • [4].从事实到规范:公司控制权的保障与规制——评胡智强教授《公司控制权:话语权与法律调整》[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7)
    • [5].中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理论背景与运行基础[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12)
    • [6].中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演进和制度变迁[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9)
    • [7].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J]. 法制与社会 2010(30)
    • [8].公司控制权的演进及其本质[J]. 江汉论坛 2008(10)
    • [9].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实证方向与研究展望[J]. 管理现代化 2017(06)
    • [10].公司控制权锁定模式的比较研究[J]. 企业导报 2015(11)
    • [11].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式国际比较[J]. 现代商业 2008(06)
    • [12].论公司控制权性质的界定[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9)
    • [13].公司控制权市场生态系统及其平衡机制的研究框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4].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多少?——基于全流通时代的经验证据[J]. 投资研究 2013(11)
    • [15].关于公司控制权市场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J]. 商 2014(05)
    • [16].公司控制权形成、特征、作用及转移:结构与嬗变——国内研究透视与展望[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06)
    • [17].公司控制权问题及其治理[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 [18].公司控制权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J]. 祖国 2018(12)
    • [19].股东诉讼路径下的上市公司控制权滥用规制[J]. 社会科学家 2012(04)
    • [20].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监管措施分析[J]. 特区经济 2011(11)
    • [21].全流通时代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发展探析[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10(06)
    • [22].公司控制权价值:来自中国企业控制权交易案例的证据[J]. 世界经济文汇 2008(06)
    • [23].上市公司控制权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研究[J]. 现代商业 2016(18)
    • [24].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思考[J]. 中国金融 2018(14)
    • [25].论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法律对策——基于股东表决权的剖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26].激活公司控制权市场对中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J]. 金融研究 2010(07)
    • [27].完善监事会对公司控制权监督功能的对策选择[J]. 当代经济研究 2009(10)
    • [28].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0(02)
    • [29].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途径与方式研究[J]. 商业时代 2008(06)
    • [30].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对公司治理作用研究[J]. 知识经济 2009(07)

    标签:;  ;  ;  ;  

    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维持与争夺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