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卟啉原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杂草,原卟啉原氧化酶,作用机制,抗药性
原卟啉原氧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李君君,戴玲玲,黄文化,毕亚玲[1](2019)在《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抗性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卟啉原氧化酶是创制新型除草剂品种的主要靶标之一,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该类抑制剂具有选择性、高活性、低毒、对后茬作物无污染,对环境污染较小等特点。简要概述了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主要除草剂品种及其抗性发生现状和治理措施。(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10期)
詹艳玲,董迎辉,何琳,阮文斌,高晓艳[2](2017)在《文蛤粪卟啉原Ⅲ氧化酶基因克隆及与壳色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粪卟啉原Ⅲ氧化酶(coproporphyrinogen-III oxidase,CPOX)是卟啉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而卟啉是形成机体色素的重要化合物。采用RACE方法克隆获得文蛤粪卟啉原Ⅲ氧化酶基因(MmCPOX)的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49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2.04 ku,理论等电点为5.05;预测该酶含有跨膜结构域和Coprogen-oxidas结构域;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来看,软体动物门的文蛤、加州海兔和太平洋牡蛎首先聚在一起,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qRT-PCR结果显示,MmCPOX基因在文蛤早期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但在D形幼虫期以后表达量显着升高;在文蛤成贝的7个组织中,外套膜和血液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表明其与血卟啉合成和壳色卟啉形成相关;在不同壳色文蛤中,红壳文蛤、暗纹文蛤、细纹文蛤的外套膜中表达量显着高于黑斑文蛤和白壳文蛤,表明其参与形成红色和褐色壳色。(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刘丹丹,牛聪伟,席真[3](2016)在《多种属的原卟啉原氧化酶的动力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卟啉原Ⅸ氧化酶(protoporphyrinogen oxidase,PPO)是生物体内的一个关键酶,在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催化氧化原卟啉原Ⅸ(protoporphyrinogen Ⅸ)生成光敏物质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 Ⅸ),参与合成亚铁血红素和叶绿素~([1])。若PPO被抑制会导致植物的干枯与白化,最终促进植物死亡~([2])。因此,PPO成为多年来除草剂靶标的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农学意义。因PPO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中,体现出靶标种属多样性。如何提高PPO除草剂的人畜及环境安全与种属选择性是当前PPO除草剂发展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本研究工作中,我们建立了多种属的PPO在大肠杆菌中的体外表达纯化体系,并进行了酶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果蝇的PPO酶活性约是烟草的7倍,猕猴约是烟草的3倍,紫红球菌科、卟啉单胞菌属、热弧菌属约是烟草的2倍,这些PPO酶活性数据体现出显着的PPO种属差异性。通过多种属的PPO的动力学性质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种属选择性机制,可以为设计具有种属选择性或者反抗性除草剂提供最为直接的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期刊2016-07-01)
桂侠夏[4](2015)在《新型苯基吡唑类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卟啉原氧化酶(PPO)抑制剂是以植物细胞中的叶绿素为作用靶标,在动植物之间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具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等特点的新型除草剂。本论文通过药物分子设计思想,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方法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从商品化除草剂异丙吡草醚基本骨架苯基吡唑出发设计并合成目标化合物共60个。活性筛选表明苯并噻唑以及5-位酰胺(硫)醚取代的两大类型结构的部分化合物在37.5 g.ai/ha对阔叶杂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进一步改造的空间。具体工作如下:1.系统概括了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吡唑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2.设计并合成了两大类型共60个目标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通过1H NMR、质谱以及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3.目标化合物对烟草PPO和人体PPO抑制活性的筛选采用温室盆栽实验测试其除草活性以及对作物的安全性。结果如下:在对烟草PPO抑制活性筛选中,含苯并噻唑的芳基吡唑系列化合物中,化合物Y13519、Y13522其活性分别达到5.7nM,7.4nM,要比对照药剂磺酰叁唑酮高出一个数量级,与异丙吡草醚的抑制活性相当。在含有5-位酰胺硫醚系列化合物中,化合物Y14349的抑制活性可达到11 nM,优于对照药剂磺酰叁唑酮。更重要的是,化合物Y13519对烟草和人体来源的PPO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其选择性倍数分别为4543倍,远高于对照药剂磺酰叁唑酮和异丙吡草醚的33倍和84倍,是迄今为止针对烟草与人体PPO选择性最高的化合物。温室盆栽除草实验中,含苯并噻唑环的系列化合物中,在150g.ai/ha剂量下,Y13519、Y13521-13524、Y13527、Y13529-13533、Y13538、Y14177、Y14178、Y14181、Y14183-14186等19个样品阔叶草靶标具有较好生物活性(80-100%),其中有9个化合物更是达到100%的防治效果,而当降低剂量为37.5 g.ai/ha剂量下,化合物 Y13521、Y13523、Y13529、Y13530、Y13531、Y14184 对阔叶草靶标生物活性仍达100%,与对照药剂异丙吡草醚相当。同时,对此系列的安全性测试中,我们发现化合物Y14177、Y14178、Y14181、Y14183、Y14184对小麦较为安全,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在5-位酰胺硫醚系列化合物中,所有化合物在150 g.ai/ha剂量下均对苘麻和小黎这两种阔叶杂草的防治效果为100%,对其他杂草效果一般,同时当在37.5 g.ai/ha剂量下,化合物Y14271和Y14279对阔叶杂草的防治效果均可达到100%,与对照药剂异丙吡草醚和磺酰叁唑酮相当。而在同等剂量下的安全性实验表明,化合物Y14279对玉米表现出一定的安全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4.初步总结了含苯并噻唑环的苯基吡唑系列与5-位酰胺(硫)醚取代系列的活性构效关系,为后续研究这两类化合物开发新型除草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杨盛刚[5](2015)在《新型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及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本世纪以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绿色”随之成了当今最火热的词之一。农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学产品,进入本世纪以来,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健康等诸多问题,也使得绿色新农药的创制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绿色农药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对农作物无害、低残留等优点,其创制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找到活性高、选择性好的先导化合物。随着结构生物学及计算化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方法得到了极大发展,使用CADD方法来指导新农药的创制,成为新农药创制中的一个极具潜力的方法。原卟啉原Ⅸ氧化酶(PPO)是叶绿素和血红素生物合成中的一个关键酶,它不仅是除草剂的重要靶标,也可以作为医药的靶标。以PPO为靶标的除草剂因其优良的特性一直广受关注,但是这类除草剂使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要求我们继续开发新的靶向PPO的抑制剂。本文的主要内容正是围绕着这一重要靶标展开的基于CADD方法的新抑制剂设计工作。对已知高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可以为新抑制剂的设计提供很好的参照。本文第二章我们首先以hPPO和mtPVO的晶体结构为基础,分别对含苯并噻唑的恶二唑啉酮及噻二唑啉酮类抑制剂和含苯并噻唑的叁唑啉酮类抑制剂进行了基于分子对接采样、MM-PBSA计算的构效关系研究。对结合的优势构象集进行基于MM-PBSA的结合能评价并与实验值相关,可以有效地对结合模式进行验证,基于得到的结合模式,我们对这两个类型的抑制剂的构效关系进行了讨论。另一方面,对二苯醚类、苯基异恶唑类和吡唑苯基醚类化合物基于分子对接的抑制剂迭合方法和CoMFA理论的3D-QSAR研究则表明,不同的取代基的引入可显着影响与酶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其活性,得到的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的3D-QSAR模型可以用于指导抑制剂的设计。除了提高活性,提高PPO抑制剂的选择性也十分重要。本文的第叁章节我们首先分析了烟草的PPO和人源的PPO的活性空腔的差别,同时合理的推测这些差别可能是造成选择性的原因,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推测和我们所提出的模型。从已有的低选择性的商品化抑制剂入手,通过计算模拟,一步步揭示了选择性的具体原因。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采用碎片重组的方法设计了新型的骨架并借助虚拟筛选优化取代基,得到了一系列的高活性、高选择性的PPO抑制剂,经过除草活性实验,这批抑制剂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最高达到了2000多倍,实验结果证明我们之前提出的选择性机制是正确的、可靠的,这种思路可以用于选择性抑制的设计。苗头化合物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过程是农药先导发现的关键步骤。考虑到传统的基于构效关系的苗头化合物优化过程的缺点,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动力学采样,取代基生长和结合自由能计算的计算取代基优化(CSO)方法。该方法可以用来快速预测在苗头化合物的特定位置引入取代基是否能够提高得到的化合物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可以用于指导从苗头化合物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过程。我们尝试将该方法应用到细胞色素bcl复合物抑制剂苗头化合物优化当中,测试得到的酶活数据显示出与计算数值良好的线性相关,r2达到0.8,验证了CSO方法的准确性。通过对类农药性的筛选,我们最终选择了7个化合物进行了杀菌活性的测试,其中化合物18在田间测试中显示了优于对照商品化化合物AZ的活性,可以作为新的杀菌剂先导化合物。对化合物18与bcl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的解析表明,我们预测得到的结合方式是十分准确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CSO方法的可靠性。寻找新的骨架常常给优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带来新的希望。本文的第五章,我们尝试在之前研究经验的指导之下,采用虚拟筛选的方法来找寻新的靶向PPO的高选择性活性骨架。我们设计了一条具有针对性的新筛选策略,既考虑了PPO为靶标的除草剂的结构特点,又兼顾了不同物种的差异性。经过一致性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优化和MM-PBSA的计算,最终我们选出25个结构简单且新颖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大部分都与Phe392、Arg98、Phe353和Gly175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活性结果显示,筛出的这25个化合物,除了2个溶解性不好,其他化合物活性均在微摩尔水平,而且有的选择性也非常理想,证明了我们设计的筛选策略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的工作,是在PPO研究中首次考虑了物种的选择性的虚拟筛选。这部分的工作不仅发现了多个结构全新的值得进一步改造的抑制剂分子,同时也为今后其他靶标的筛选的研究提供了策略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余沁泓,王白帆,文欣,席真[6](2013)在《原卟啉原氧化酶的活性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卟啉原氧化酶(protoporphyrinogen oxidase,Protox/PPO,EC 1.3.3.4)是血红素和叶绿素相同生物合成通路上最后一个共有酶,它催化原卟啉原IX氧化为原卟啉IX。由于血红素和叶绿素在生物体的能量代谢和防御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PPO在生物体中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在农学上,一类超高效除草剂通过抑制PPO杀死杂草;在医学上,人类的PPO突变导致其功能丧失,产(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9-15)
秦晓红[7](2013)在《人源原卟啉原氧化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卟啉原氧化酶(protoporphyrinogen oxidase,PPO, EC1.3.3.4)是叶绿素和血红素共同合成途径中的最后一个酶。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可催化无色的原卟啉原Ⅸ氧化,失去六个质子生成褐色的光敏物质原卟啉Ⅸ。在生物体中,原卟啉原氧化酶活性的降低,会导致底物原卟啉原Ⅸ的积累,泄露到胞质中后,会自发氧化生成原卟啉Ⅸ,在光照的条件下,原卟啉Ⅸ激发产生高活性的氧自由基,破坏脂质、蛋白质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结构,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在人体中,原卟啉原氧化酶基因的突变会导致一种显性遗传病——混合型卟啉病。在植物中,原卟啉原氧化酶活性的抑制可使细胞致死,是新型除草剂的作用靶标。因此原卟啉原氧化酶在医学上和农学上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大量实验,解析了1.9A高分辨率的人源原卟啉原氧化酶的晶体结构,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一、具体分析了人源原卟啉原氧化酶与辅酶FAD,抑制剂AF的相互作用;利用化学对接的方法拟合了原卟啉原氧化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式,并通过酶动力学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二、通过结构学分析以及生化实验数据,首次证实hPPO在溶液中以单体形式存在,而非过去人们认为的二聚体;叁、首次将全球范围内引起混合型卟啉病的44个点突变的突变体蛋白分别进行了体外克隆、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并在高分辨率的结构上进行了致病机理的分析。血红素的合成途径涉及到8种酶,其中后7种酶的缺损都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卟啉病,这些酶中除了原卟啉原氧化酶外,结构都得到了解析。本论文对原卟啉原氧化酶结构的解析,完善了血红素合成途径中酶结构学的研究,不仅能为血红素的分子合成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混合型卟啉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视角。(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3-05-01)
王白帆[8](2013)在《原卟啉原IX氧化酶及其机制的计算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卟啉原Ⅸ氧化酶(PPO)催化氧化原卟啉原Ⅸ成为原卟啉Ⅸ,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中,是生物体内叶绿素和亚铁血红素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在人体中,PPO的缺损会造成显性遗传疾病混合型卟啉症(Variegated Porphyria,VP)。目前,VP患者的数量和发病地域在不断扩大。同时,PPO也被利用于光动力学对于癌症的治疗,因此对PPO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植物体内的PPO的活性被抑制剂所抑制会导致绿色植物组织的干枯与白化,最终使得植物死亡,因而PPO是一大类除草剂的作用靶标。因PPO非植物所特有,考虑到人畜及环境安全,种属选择性是针对该靶标设计、开发除草剂的关键问题。而且,开发抗PPO抑制剂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对PPO的研究具有重要农学意义。另外,PPO是植物光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因子;PPO的多底物特性、催化底物的电子转移功能,也使得底物的结合与催化机制的研究非常具有研究价值。鉴于PPO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以及在医学和农学上的应用,本文选择了PPO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多种属的PPO生物信息学研究。通过对不同种属的PPO的序列和结构的比较,识别了PPO活性位点保守残基和差异残基,揭示导致不同种属PPO在细胞内的定位方式与聚集状态差异的序列因素和结构因素,从原子水平上认识了不同种属对抑制剂选择性及天然抗性的序列因素和结构因素,为选择性抑制剂的设计提供最直接的信息。二、PPO与底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运用计算化学中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底物在叁个种属PPO(烟草线粒体、枯草芽孢杆菌和人体)中的结合方式,为PPO催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结构基础,也为进一步的定点突变实验提供了指导。叁、PPO功能的计算结构生物学的研究。结合定点突变实验、结构生物学研究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识别出人体PPO和枯草芽孢杆菌PPO中,对于PPO活性的保持有重要作用的极性作用网络。发现这个极性作用网络通过稳定FAD的异咯嗪环的结合环境,进而稳定底物与FAD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维持酶的催化活性。另外,还对人体PPO活性空腔的残基功能进行定义,阐述了这些残基对于底物与PPO的结合的贡献。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改造PPO,利用PPO发展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提供了关键信息。四、卟啉症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统计学方法,阐释了PPO致病突变体酶功能的丧失与平衡态构象的关系,通过引入定量描述PPO平衡态构象的参数--优势构象概率,建立了预测PPO催化活性的方法(Prezyme),并准确预测了44个卟啉症突变体的催化活性,阐述了其分子致病机制。该方法也对不同种属PPO的催化活性有较好的预测。五、PPO与抑制剂相互作用的研究。我们获取了人体PPO与两个二苯醚类抑制剂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和氟磺胺草醚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其分辨率分别为2.3A和2.0A。针对抑制剂叁氟羧草醚对于烟草线粒体PPO、人体PPO和枯草芽孢杆菌PPO抑制活性的差异进行了计算研究。我们发现,烟草PPO中的Phe392、 Leu372、Leu356、Phe353和Arg98等残基是抑制剂结合的重要位点,人体PPO在Phe392和Leu372残基上相对于烟草PPO的差异是使得抑制剂对人体PPO的抑制活性较差的主要因素;而枯草芽孢杆菌PPO在上述位点的残基性质相对于烟草PPO表现除了较大的差异,使得抑制剂不能结合到上述位点,从而产生抑制剂的抗性。计算模拟的结果得到了定点突变实验很好的验证。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生物化学和计算化学方法,对于PPO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不同种属PPO序列和结构上的差异之处,为种属间PPO性质的研究和定点突变体实验提供指导。获得了不同种属PPO与底物的结合模型,为PPO催化机理的研究和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基础和信息。结合定点突变实验和计算模拟方法,对PPO突变体进行了研究,为理解PPO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指导。发展了一套能够定量预测卟啉症相关PPO突变体的方法,阐述了卟啉症突变体的分子机制。我们还阐述了PPO对于抑制剂的选择性机制,为理解敏感性靶标生物特异性提供了依据,也为新型高效低毒的农药分子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3-05-01)
刘围[9](2013)在《新型叁唑啉酮类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合成及除草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植物细胞的叶绿素为作用点的原卟啉原氧化酶(PPO酶)抑制剂,能在动植物之间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对靶标生物具有超高效低毒的特点,该抑制剂是近叁十年来发展最快的除草剂品种之一,在除草剂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针对原卟啉原氧化酶这一靶标,根据生物活性等排原理、活性亚结构拼接等方法,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对叁唑啉酮衍生物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改造。通过引入磺酰胺、脂类酰胺和氧桥连接的芳基酰胺等活性亚结构单元,合成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总结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叁唑啉酮类衍生物的生物应用。2.总计合成了41个1-芳基-3-甲基-4-二氟甲基-1,2,4-叁唑啉-5-酮衍生物,全部目标化合物均采用1H NMR、EI-MS和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表征。3.对所有新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针对人体PPO和烟草PPO的化合物的筛选,部分返回测试结果显示,虽然部分化合物,如Y12299及Y12296,对烟草及人体的PPO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但是大部分化合物的活性并不理想。含硫桥连接的磺酰胺及酰胺结构的叁唑啉酮类衍生物中表现较好的为Y12168、Y12298和Y12299对烟草PPO的Ki值分别为0.11μM、0.65μM和0.14μM:含氧桥连接的酯及芳基酰胺结构的叁唑啉酮衍生物的活性测试中表现较好的为12450、Y12454及Y12458,它们对烟草及人体PPO的Ki分别为0.690μM和4.771μM、0.525μM和2.601μM、0.048μM及2.046μM。4.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温室盆栽实验,测试了活体除草活性及作物安全性,结果显示:化合物Y13060在150gai/ha的剂量下,对茼麻、反枝苋和鳢肠表现出了良好抑制率,进入复筛实验;在37.5gai/ha的剂量下,化合物Y12158仍然表现出了很好的作物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王志芳[10](2011)在《原卟啉原氧化酶催化机理及其抑制动力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卟啉原氧化酶(protoporphyrinogen oxidase, Protox/PPO, EC 1.3.3.4)是叶绿素和亚铁血红素相同生物合成步骤中的最后一个酶,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在原卟啉原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无色的原卟啉原IX被氧化,失掉六个电子生成共轭的光敏性物质原卟啉IX。研究表明原卟啉原氧化酶定位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对于叶绿素和亚铁血红素的合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它在生命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体中,该酶的缺损会造成显性遗传疾病——混合型卟啉症(Variegated Porphyria, VP)的产生,这种病又称杂色卟啉病,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这种疾病患者的数量和发病地域正在不断扩大,因此对该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在植物体内,原卟啉原氧化酶是光依赖性除草剂的作用靶标,除草剂与底物竞争性抑制的结果会导致绿色植物组织的干枯与白化,从而死亡。这在研发新型的抑制剂上引起了农药学家的关注,因而对该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农学意义,我们希望从酶水平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抑制剂与酶的作用机制,从而指导新型抑制剂的合成与研发。基于原卟啉原氧化酶在医学和农学中的重要性,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通过对多种蛋白晶体培养条件的摸索优化,对人体PPO晶体进行培养,得到了分辨率为1.9A的人体PPO与其抑制剂叁氟羧草醚(AF)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为理解人体混合型卟啉症的发病机制和PPO催化机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二、在结构和模拟计算支持的前提下,识别了在人体PPO活性空腔中对催化过程有重要作用的氨基酸残基,采用Dpn I突变方法建立了基因突变体系,并对其活性进行测定,验证了这些氨基酸残基的重要性。叁、对原卟啉原氧化酶的氧化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且采用stopped-flow的方法测得了02加速酶反应的速率常数,提出了PPO新的催化氧化机制。四、通过高通量筛选对PPO类抑制剂的抑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寻找出了活性更高的化合物,在这些化合物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对不同官能团的影响进行总结,对高效新型抑制剂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文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对人体原卟啉原氧化酶进行研究,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对抑制剂的分子设计和VP卟啉症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化学对原卟啉原氧化酶与底物、抑制剂、辅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对抑制剂合理的分子设计和高通量筛选,为设计高效专一、开发新型抑制剂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原卟啉原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粪卟啉原Ⅲ氧化酶(coproporphyrinogen-III oxidase,CPOX)是卟啉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而卟啉是形成机体色素的重要化合物。采用RACE方法克隆获得文蛤粪卟啉原Ⅲ氧化酶基因(MmCPOX)的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49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2.04 ku,理论等电点为5.05;预测该酶含有跨膜结构域和Coprogen-oxidas结构域;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来看,软体动物门的文蛤、加州海兔和太平洋牡蛎首先聚在一起,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qRT-PCR结果显示,MmCPOX基因在文蛤早期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但在D形幼虫期以后表达量显着升高;在文蛤成贝的7个组织中,外套膜和血液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表明其与血卟啉合成和壳色卟啉形成相关;在不同壳色文蛤中,红壳文蛤、暗纹文蛤、细纹文蛤的外套膜中表达量显着高于黑斑文蛤和白壳文蛤,表明其参与形成红色和褐色壳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卟啉原氧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君君,戴玲玲,黄文化,毕亚玲.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抗性进展[J].农药.2019
[2].詹艳玲,董迎辉,何琳,阮文斌,高晓艳.文蛤粪卟啉原Ⅲ氧化酶基因克隆及与壳色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水产学报.2017
[3].刘丹丹,牛聪伟,席真.多种属的原卟啉原氧化酶的动力学性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2016
[4].桂侠夏.新型苯基吡唑类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杨盛刚.新型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及构效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6].余沁泓,王白帆,文欣,席真.原卟啉原氧化酶的活性预测研究[C].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3
[7].秦晓红.人源原卟啉原氧化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3
[8].王白帆.原卟啉原IX氧化酶及其机制的计算化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3
[9].刘围.新型叁唑啉酮类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合成及除草活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0].王志芳.原卟啉原氧化酶催化机理及其抑制动力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