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多联产能源系统热经济学分析

煤多联产能源系统热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

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据超过60%的比例,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格局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将不会改变。同时,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拉动能源需求急剧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有限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煤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为解决我国能源资源供应提供了新途径。浙江大学开发的煤的热、电、煤气、焦油多联产能源系统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但是目前还没有从热经济学的角度对此系统进行过综合分析和评价.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查阅大量文献,根据能量系统热经济分析原理,以浙江大学和淮南矿业集团合作的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的热、电、煤气、焦油的多联产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能源和经济两个物理环境相结合,采用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对多联产系统进行了热经济分析,得到系统产品的成本分布规律。首先,本文通过划分系统组元,获得系统物理结构图和生产结构图,建立了燃料产品的单位火用成本方程和单位热经济学成本方程,求解得到了系统产品的单位火用成本和单位热经济学成本。在此基础上,比较了热、电联产系统与热、电、煤气、焦油多产系统终端产品单位热经济学成本,比较了不同煤炭价格对系统终端产品单位热经济学成本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煤多联产系统在循环流化床循环倍率不变条件下,气化温度在600℃、700℃、800℃时产品的单位热经济学成本变化,以及不同组元的火用效率。对于系统热经济性的分析与评价,系统产品定价、系统优化设计以及故障诊断提供了参考。分析认为煤的热、电、煤气、焦油多联产系统比热、电联产的两联产系统终端产品单位热经济学成本低20%,因此多联产系统能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目的;煤炭价格增加,多联产系统单位热经济学成本增加,其中对于汽轮发电机组产品影响最大;随着温度升高,多联产系统各组元火用效率提高,整个系统火用效率提高;温度升高,煤炭气化产率增加,系统终端产品单位热经济学成本降低。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热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1 能量系统热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国外发展
  • 1.2.2 能源系统热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国内发展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浙江大学煤多联产系统介绍
  • 2.1 浙江大学煤多联产技术原理
  • 2.2 浙江大学煤多联产系统工艺流程说明
  • 2.3 浙江大学煤多联产系统的主要特点
  • 2.4 淮南75t/h煤多联产系统
  • 2.4.1 锅炉设计参数
  • 2.4.2 气化炉设计参数
  • 2.4.3 汽轮机设计参数
  • 2.5 煤多联产系统调试
  • 2.5.1 冷态试验
  • 2.5.2 热态试验
  • 2.6 75/h煤多联产系统实验数据
  • 2.7 本章小结
  • 3 热经济学基础及热经济学结构理论
  • 3.1 成本概念
  • 3.1.1 (火用)成本和现金成本
  • 3.1.2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 3.2 物理结构图和物理模型
  • 3.3 燃料、产品概念
  • 3.4 (火用)耗系数、(火用)效率
  • 3.5 生产结构图和生产模型
  • 3.6 热经济学模型
  • 3.6.1 特征方程
  • 3.6.2 热经济学模型和成本的计算
  • 3.6.2.1 (火用)成本方程
  • 3.6.2.2 热经济学成本方程
  • 3.7 本章小结
  • 4 煤多联产系统热经济学分析
  • 4.1 煤多联产系统物理结构图和物理模型
  • 4.2 煤多联产系统生产结构图和生产模型
  • 4.3 系统组元燃料、产品定义
  • 4.4 煤多联产系统组元特征方程
  • 4.5 煤多联产系统热力学模型
  • 4.6 煤多联产系统热经济学模型
  • 4.6.1 (火用)成本方程
  • 4.6.2 热经济学成本方程
  • 4.7 不同工况计算结果分析与比较
  • 4.7.1 设计工况和运行工况成本值
  • 4.7.2 两联产、多联产系统单位热经济学成本比较
  • 4.7.3 实际运行工况下不同煤炭价格影响
  • 4.7.4 不同气化温度下单位热经济学成本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文章主要创新点和主要内容
  • 5.2 文章主要结论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300MW电站锅炉煤粉部分气化多联产系统模拟及经济性分析[J]. 洁净煤技术 2020(05)
    • [2].煤制替代燃料多联产系统热力性能对比[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26)
    • [3].煤的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J]. 热电技术 2010(01)
    • [4].多联产系统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0(08)
    • [5].煤基多联产系统的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12(08)
    • [6].焦化-钢铁多联产系统分析与优化[J]. 冶金能源 2012(06)
    • [7].煤与生物质共气化并联型液体燃料-动力多联产系统能量利用特性分析[J]. 热力发电 2020(03)
    • [8].我国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潜力及技术路线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15(09)
    • [9].煤气化多联产系统研究现状与进展[J]. 广东化工 2010(07)
    • [10].兖矿集团煤基多联产系统规划简介[J]. 山东煤炭科技 2008(03)
    • [11].天然气制烯烃发电多联产系统的模拟与火用分析[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12].钢铁-化产-电力多联产系统节能减排评估分析[J]. 冶金能源 2020(05)
    • [13].煤气化及其多联产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J].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09(02)
    • [14].建立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J]. 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9(04)
    • [15].煤基甲醇动力多联产系统技术经济关联性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01)
    • [16].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J]. 燃气轮机技术 2011(03)
    • [17].煤气化多联产系统中燃气轮机的改造与运行过程分析[J]. 燃气轮机技术 2010(01)
    • [18].IGCC及多联产系统的发展和关键技术[J]. 燃气轮机技术 2009(04)
    • [19].煤基液体燃料-电多联产系统元素利用与节能性分析[J]. 化工进展 2018(S1)
    • [20].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环境与火用生命周期评价[J]. 煤炭学报 2018(12)
    • [21].基于生物质–太阳能气化的多联产系统模拟及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01)
    • [22].油田石化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多联产系统研究(Ⅰ)——系统集成与模拟[J]. 现代化工 2008(02)
    • [23].能量梯级利用理论下煤基液体燃料-动力多联产系统的集成与优化[J]. 化工设计通讯 2018(02)
    • [24].IGCC多联产系统工艺路线选择研究[J]. 东北电力技术 2014(08)
    • [25].低阶煤热解多联产系统评价体系及其指标权重确定[J]. 洁净煤技术 2013(02)
    • [26].秸秆热解多联产模式环境影响评价[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10)
    • [27].基于CO_2捕集的煤基费托合成油-动力多联产系统分析[J]. 化工进展 2017(10)
    • [28].简述煤气化与多联产系统[J]. 甘肃石油和化工 2014(01)
    • [29].甲醇/电联产系统能耗特性[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08)
    • [30].TAESS在煤多联产系统热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 能源工程 2008(03)

    标签:;  ;  ;  ;  

    煤多联产能源系统热经济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