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部作品看维多利亚小说追求人类原始天性的倾向

从两部作品看维多利亚小说追求人类原始天性的倾向

论文摘要

英国史上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以其多种流派并存的特色,以及意识领域方面的长足进展给本国文学史带来深远的影响。在此期间,人们的意识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却也伴随着痛苦与困扰:一方面,传统价值观念体系的没落,给人们带来普遍的失望与迷惘;另一方面,取而代之的现代理性又使人们陷入新的绝望与无奈。这种精神上的困扰体现了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潜在的进步与追求,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真实”这一学术界热门话题的探索与理解。此时,人们对“真实”的理解,已超越了将“真实”理解为“外在、客观真实”的传统观念,开始将“纯粹的真实”,“真实的真实”理解为一种“内在的真实”。而人类的“真实”天性——即人类在未受社会影响前的原始状态,作为“真实”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与追求。这种追求,源于人们对当前社会人类天性普遍堕落与异化的失望。它反映了现代人对最为原始、本能生存状态的向往。通过这种不懈的追求与探索,人们试图超越社会文明给人类天性带来的扭曲与桎梏,去重新找回那失落已久的,深埋在灵魂深处的激情。这篇论文围绕追求原始天性这一主题,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两部小说《名利场》与《德伯家的苔丝》及其作者为代表,系统地分析、呈现了这一社会倾向的两个流派。此外,又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的二元对比,进一步探究了这一趋向的本质与根源,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本文着重分析了W.M.萨克雷与托玛斯·哈代这两位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主人公性格、生活经历的塑造,以及一些写作技巧,意图系统地展现这两种追求原始天性的相反方式:要么将作品中的主角性格塑造得极其堕落与虚伪,从而暴露出人类社会文明给天性带来的荼毒与戕害;要么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寄寓作者对原始天性的所有美好梦想与情感,从而转达自身对原始天性的向往与崇拜。通过这样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寄托对原始天性的追求。第三章中,本文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两位主人公几方面的二元对立与唯一的共同点。具体地说,其在出身、追求、生活方式和最终命运方面存在着二元对立,却有着相同的悲剧结局。通过对双方异同的深入探索与分析,发掘出表面矛盾下掩藏的实质及其社会根源。本论文认为两位主人公夏普与苔丝的悲剧命运体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对立,及其作者自身意识的局限。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in English
  • Abstract in Chinese
  • Introduction
  • Chapter Ⅰ The Indirect School: The Analysis of Thackeray and the Text of Vanity Fair
  • 1 An Analysis of Thackeray
  • 2 An Analysis of the Creation of Becky Sharp
  • 3 The Employment of Some Writing Strategy
  • Chapter Ⅱ The Direct School: The Analysis of Thomas Hardy and the Text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 1 An Analysis of Hardy
  • 2 An Analysis of the Creation of Tess
  • 3 The Employment of Some Writing Strategy
  • Chapter Ⅲ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Issue: A Binar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otagonists
  • 1 The Opposition in Their Origin
  • 2 The Opposition in Their Pursuit
  • 3 The Opposition in Their Lifestyle
  • 4 The Opposition in Their Ultimate Fate
  •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从两部作品看维多利亚小说追求人类原始天性的倾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