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本论文-余何

评点本论文-余何

导读:本文包含了评点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注,诗歌理论,苏诗

评点本论文文献综述

余何[1](2019)在《从翁同和抄录评点本《东坡先生诗集集注》看清初常熟地区之诗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国图藏《钱廷锦评点并跋翁同和并临严虞敦批明刻〈东坡先生诗集注〉》中翁同和之题跋及文中严虞敦、钱廷简对苏轼诗歌的注释、评论加之与王文诰本《苏诗集注》的对比,以此来总结清代初期常熟地区的诗歌理论发展规律与诗歌创作风习。(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熊翠霞[2](2019)在《小说评点的文体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成熟于晚明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小说评点这一批评文体从外在的文体体制到内在的文体习性乃至携带的文体价值综合构成了小说评点丰厚的文体意蕴。在传统的思想习惯与个体批评实践综合作用下的小说评点形成自身独特的文体习性,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诗性的表达方式乃至广阔的言说空间和批评的实用性,成为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批评文体。其中,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以其精到的分析、飞扬的个人意趣成为小说评点的一座高峰,对小说评点文体体制的完善与文体功能的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论文从文体学的研究视角,以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为考察中心,分析、探寻小说评点的体制与源流,挖掘小说评点的深层文体观念及其形式意味,并总结小说评点的文体功能,以期获得对小说评点文体意蕴的整体认知与把握。论文共叁章,加上绪论和结语,共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与“小说评点”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阐明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阐述小说评点的基本体制及其源流。小说评点由“序”“读法”、回评、夹批、旁批、眉批及圈点构成其文体形态。本文认为,其体制受到传统注释学的影响,体例远可追溯到传统经注、史注,且与宋以来的诗文选评关系密切。第二章对小说评点的文体习性即体现为深隐的思想习惯和个体批评实践下呈现的形式选择展开具体论述。中国传统文论以“道”“圣”“文”作为论文的核心,金圣叹承继此种文学观念,亦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变通乃至突破,并由此丰富了小说评点的形式意蕴,在文体选择、语言特点及审美精神等维度充分展现了小说评点的艺术意味与诗性智慧。第叁章着重阐明小说评点的文体功能。“体”与“用”相伴而生,“用”催生“体”,“体”必有“用”。本文以为,小说评点的文体功能大体可分为二个层面:一是诸多评点所共有的价值,即基础功能;二是以金圣叹为代表的着意批评的才士赋予小说评点的功能,即衍生功能。前者为传播价值和指导阅读功能;后者包括提高小说文本的品位、提升小说的价值和地位以及批评空间的拓展。结语部分再次概述论文研究的结论,阐明此种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并对尚未解决或存有探讨空间的问题进行说明。(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洪海[3](2018)在《《诗经》评点本安世凤《诗批释》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传统解读方式的主流是注疏,属于经学的范畴。《诗经》的经学研究主导了古代《诗经》研究两千多年,却很少涉及诗的文学内涵。这一局面到了晚明《诗经》文学评点的出现被稍稍打破,从此在《诗经》的研究中,文学阐释也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周作人在《郝氏説诗》一文中説:"能够把《诗经》当作文艺看,开后世读诗的正当门径,此风盖始于锺伯敬,历戴仲甫、万茂先、贺子翼,清朝有姚首源、牛空山、(本文来源于《古籍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沈伯俊[4](2018)在《《叁国演义》评点本前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总体把握近40年来《叁国演义》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对《叁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作者与书名、《叁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叁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等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澄清了一些不准确的乃至错误的认识。进而简要回顾了《叁国演义》的评点史,说明了重新评点《叁国》的必要性,并对本书在"校""注""评"叁个方面的主要特点分别予以阐说。(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郝润华,莫琼[5](2017)在《明代李白诗选注评点本考録》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李白诗选本虽不如杜诗选本丰富,但查找相关文献,发现也产生过十馀种李白诗的选本,也较具特色,有些选本前人研究并未关注,因此有必要按作者时代顺序,对古今书目所着録的明人选注或选评本李白诗(含李杜合集本),就其作者、流传、版本,尤其是存佚等,做出综合考证与考察,并对以往研究中的一些错误予以订正,以期为考察李白诗集在明代的编刻流播情况以及李白诗集文献的整理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资料线索。(本文来源于《历史文献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明晶[6](2017)在《《牡丹亭》王思任评点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清《牡丹亭》评点本中,《牡丹亭》王思任评点本是独具特色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评本。本文以王思任的《牡丹亭》评点为研究对象,从考证王思任与明代戏曲人物的交往和他评点《牡丹亭》的历史语境入手,整理《牡丹亭》王思任评本的内容,通过对比剖析其评点特色,并从中总结出王思任的戏曲思想。全文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牡丹亭》王思任评点本的研究概况,分析了学术界目前对王思任与戏曲文人的交往、《牡丹亭》王思任评点本的文本和王思任的戏曲思想这叁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现有研究对此选题的贡献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王思任及其《牡丹亭》评点的历史语境。这一部分考察了王思任与汤显祖及其它戏曲人物的交往,阐述了王思任评点《牡丹亭》的历史语境,即晚明的文学思潮、“汤沈之争”和明代戏曲评点的高度发展。这些交往和历史语境影响了王思任评点《牡丹亭》时的情感态度和哲学倾向以及他的戏曲思想。第叁部分具体探讨了《牡丹亭》王思任评点本的评点内容。王思任将《牡丹亭》的主题解读为“情”,肯定了《牡丹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认为《牡丹亭》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出了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王思任肯定了《牡丹亭》在情节次第、关目结构和人物出场上的设计,具体分析了《牡丹亭》的遣词造句。此外,王思任还借助评语讽时骂世,诠疏考证了《牡丹亭》部分内容。第四部分通过王思任评点本与其他评点本的比较,论述《牡丹亭》王思任评点本的特色在于其鲜明的文学性和戏谑诙谐的评点风格。第五部分以王思任的《牡丹亭》评点为基点,结合他的其它文学作品,从中提炼出王思任的戏曲思想,即在戏曲内容上崇尚真情、重视意趣,在戏曲文辞上,提倡惟清惟明、雅俗相兼的本色论。结语概述了王思任评点《牡丹亭》这一文学批评的价值影响。王思任独具特色的评点确立并提高了《牡丹亭》在明清传奇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促进了《牡丹亭》的文学传播与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7-05-02)

田金霞[7](2015)在《何焯《瀛奎律髓》批评钩沉——以稀见评点本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瀛奎律髓》是唐宋诗学的重要着作,曾引起明清时期诸多评点家的极大重视,清人何焯就是代表性的一家。何焯的评点,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把"疏"的注释方式引入评点领域,促进了评点形式的创新;注重考证、校勘,批评态度颇为严谨;在清初唐宋诗之争愈演愈烈的诗学氛围中,尊崇唐诗,又不废宋诗,诗学观念较为通达;以儒家诗教论诗,重视诗歌"诗言志"的讽谏功能和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与清初儒学复兴的诗学思潮合流。然而这些方面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全面重视,故以稀见评点本为考察重点,在致力于新文献挖掘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何焯的诗学批评思想,必将有助于唐宋诗学及清代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刘益善[8](2015)在《《威风凛凛》绘画评点本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刘醒龙已出版的11部长篇小说中,《威风凛凛》无疑是他攀上文学高峰最终摘下茅盾文学奖的基石性作品。《威风凛凛》是刘醒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93年秋,由作家出版社以"当代小说文库"之一种于1994年1月出版,1996年1月,作家出版社在更换了封面后出第二版。大型文学杂志《芙蓉》1994年第四、五期全文连载了这部小说。2009年9月,作家出版社为庆祝建国60周年,出版了一套"共和国文库",选编(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1期)

刘继保[9](2014)在《文献整理、文本阐释、理论建构——关于《红楼梦》评点本的整理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20年来,《红楼梦》研究领域对评点研究越来越关注,因此对评点本的关注与需要也越来越迫切。对《红楼梦》评点本的整理与研究就提到日程上来。对《红楼梦》评点本的整理与研究这项工作有叁个方面的内容:文献整理,就是要对现存所有《红楼梦》评点本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必要的考订与分析;文本阐释,《红楼梦》评点拥有丰富的解释本文与解释经验,作为一种审美解释与审美体验,体现了评点家的文学自觉意识,其丰富的内涵需要用现代观念进行新的阐释;理论构建,《红楼梦》评点量多面广,需要挖掘出蕴含在评点家只言片语中的理论价值,从看似零散的评点中发掘其内在的思想精华,使之明朗化、体系化。(本文来源于《红楼梦学刊》期刊2014年06期)

刘霞[10](2014)在《2014年十大具有颠覆性的新兴技术(叁)》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联合 撰稿:着名科技撰稿人泰德·格林沃尔德。 智能手机终于获得了它需要的高效软件。 突破点:创新的网络服务让用户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创建、编辑文档。 为什么它很重要:很多办公室工作可以在办公室外完成。 主(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4-07-01)

评点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熟于晚明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小说评点这一批评文体从外在的文体体制到内在的文体习性乃至携带的文体价值综合构成了小说评点丰厚的文体意蕴。在传统的思想习惯与个体批评实践综合作用下的小说评点形成自身独特的文体习性,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诗性的表达方式乃至广阔的言说空间和批评的实用性,成为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批评文体。其中,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以其精到的分析、飞扬的个人意趣成为小说评点的一座高峰,对小说评点文体体制的完善与文体功能的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论文从文体学的研究视角,以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为考察中心,分析、探寻小说评点的体制与源流,挖掘小说评点的深层文体观念及其形式意味,并总结小说评点的文体功能,以期获得对小说评点文体意蕴的整体认知与把握。论文共叁章,加上绪论和结语,共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与“小说评点”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阐明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阐述小说评点的基本体制及其源流。小说评点由“序”“读法”、回评、夹批、旁批、眉批及圈点构成其文体形态。本文认为,其体制受到传统注释学的影响,体例远可追溯到传统经注、史注,且与宋以来的诗文选评关系密切。第二章对小说评点的文体习性即体现为深隐的思想习惯和个体批评实践下呈现的形式选择展开具体论述。中国传统文论以“道”“圣”“文”作为论文的核心,金圣叹承继此种文学观念,亦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变通乃至突破,并由此丰富了小说评点的形式意蕴,在文体选择、语言特点及审美精神等维度充分展现了小说评点的艺术意味与诗性智慧。第叁章着重阐明小说评点的文体功能。“体”与“用”相伴而生,“用”催生“体”,“体”必有“用”。本文以为,小说评点的文体功能大体可分为二个层面:一是诸多评点所共有的价值,即基础功能;二是以金圣叹为代表的着意批评的才士赋予小说评点的功能,即衍生功能。前者为传播价值和指导阅读功能;后者包括提高小说文本的品位、提升小说的价值和地位以及批评空间的拓展。结语部分再次概述论文研究的结论,阐明此种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并对尚未解决或存有探讨空间的问题进行说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评点本论文参考文献

[1].余何.从翁同和抄录评点本《东坡先生诗集集注》看清初常熟地区之诗学理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熊翠霞.小说评点的文体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张洪海.《诗经》评点本安世凤《诗批释》述评[J].古籍研究.2018

[4].沈伯俊.《叁国演义》评点本前言[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

[5].郝润华,莫琼.明代李白诗选注评点本考録[J].历史文献研究.2017

[6].明晶.《牡丹亭》王思任评点本研究[D].湖北大学.2017

[7].田金霞.何焯《瀛奎律髓》批评钩沉——以稀见评点本为中心的考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刘益善.《威风凛凛》绘画评点本记[J].新文学评论.2015

[9].刘继保.文献整理、文本阐释、理论建构——关于《红楼梦》评点本的整理与研究[J].红楼梦学刊.2014

[10].刘霞.2014年十大具有颠覆性的新兴技术(叁)[N].科技日报.2014

标签:;  ;  ;  

评点本论文-余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