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发展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以常州市为案例

产业集聚发展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以常州市为案例

论文摘要

近年来,在常州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群,这对推动当地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作用日益凸显,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对于常州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的现实状况、评价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的能力水平,并剖析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基于区域制度创新的视角,为促进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方面对策建议就显得很有必要。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其次回顾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最后概括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考察了常州市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在常州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或全省有影响的产业集群;测度了常州市制造业总体集聚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当前常州市制造业的集聚水平比过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章,在合理选择了区域制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表明,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能力经历了先上升而后微有下降的过程。第四章,基于计量经济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如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对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对制度创新的影响要大于区域制度创新对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的这样一个现实状况,这也表明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还有很大空间。第五章,针对不同类型产业,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方面的对策建议,同时也梳理了政府在进行制度安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一章为基本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的研究
  • 1.3.3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关系的研究
  • 1.3.4 产业集聚与区域制度创新关系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二章 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状况分析及集聚水平测度
  • 2.1 基于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分类
  • 2.2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状况分析
  • 2.2.1 湖塘纺织产业集聚发展状况
  • 2.2.2 邹区灯具产业集聚发展状况
  • 2.2.3 横林地板产业集聚发展状况
  • 2.2.4 常州市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3 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状况分析
  • 2.3.1 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状况
  • 2.3.2 工程机械产业的集聚状况
  • 2.3.3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状况
  • 2.3.4 农业机械制造业的集聚状况
  • 2.3.5 数控、纺织、冶金机械的集聚状况
  • 2.3.6 涂料产业的集聚状况
  • 2.4 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状况分析
  • 2.4.1 新能源装备产业的集聚状况
  • 2.4.2 “三药”产业的集聚状况
  • 2.5 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测度
  • 第三章 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能力评价
  • 3.1 区域制度创新的内涵
  • 3.2 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2 指标的选择
  • 3.3 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选择
  • 3.4 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能力的评价
  • 3.4.1 确定指标的具体数值
  • 3.4.2 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 3.4.3 权重的计算与评价结果
  • 第四章 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关系分析
  • 4.1 相关性分析
  • 4.2 单位根检验
  • 4.3 协整检验
  • 4.4 回归分析
  • 4.5 格兰杰检验
  • 4.6 脉冲响应分析
  • 4.7 方差分解分析
  • 第五章 基于区域制度创新的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政府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方面的职能
  • 5.2 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的制度安排
  • 5.3 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的制度安排
  • 5.4 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的制度安排
  • 5.5 政府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建立学生安全区域制度的必要性及路径[J]. 教书育人 2020(02)
    • [2].日本如何治理中小学教育乱象[J]. 教书育人 2017(17)
    • [3].区域制度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 商业故事 2015(02)
    • [4].区域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及其绩效牵扯[J]. 改革 2011(09)
    • [5].区域制度变迁的多元化趋势[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03)
    • [6].美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与区域制度霸权[J]. 当代亚太 2015(02)
    • [7].区域制度环境、上市公司聚集与绩效[J]. 经济地理 2013(01)
    • [8].区域制度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产业科技创新 2019(15)
    • [9].河南省产业集聚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互动关系探究[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 [10].区域制度条件、创业力激发与创新能力构建[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8(02)
    • [11].社科院专家:推动综改向纵深发展[J]. 浦东开发 2010(09)
    • [12].区域制度复杂性对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J]. 中国发展 2020(04)
    • [13].网络关系嵌入、区域制度环境与技术创新[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6(05)
    • [14].产权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制度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17(06)
    • [15].公证执业区域制度探析——以丽水市为例[J]. 法制与经济 2018(05)
    • [16].区域制度变迁与地方政府功能透视——基于“苏南模式”的分析[J]. 浙江社会科学 2008(04)
    • [17].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对科技创新影响研究[J]. 科技与经济 2015(03)
    • [18].区域制度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 财经科学 2014(01)
    • [19].双边投资协定、区域制度与区域外商直接投资[J]. 财贸经济 2019(04)
    • [20].中国区域制度发展水平与外资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研究——基于外资进入模式标准的中介效应分析[J]. 经济纵横 2019(07)
    • [21].区域制度环境改善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来自我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 生产力研究 2015(07)
    • [22].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度环境的影响[J]. 理论界 2008(01)
    • [23].区域制度发展对外资企业绩效的影响[J]. 经济管理 2011(05)
    • [24].南海环境保护引入特别区域制度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5].母国区域制度质量对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J]. 管理科学 2018(04)
    • [26].浅论公证执业区域制度[J]. 法制与社会 2013(02)
    • [27].异源绩效压力对企业外部研发倾向的异质性影响——区域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9(02)
    • [28].外国政府如何解决“择校热”[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10(Z6)
    • [29].多族群区域制度文化认同的建构——以南岭走廊中段为例[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01)
    • [30].政治联系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J]. 财经问题研究 2015(08)

    标签:;  ;  ;  ;  

    产业集聚发展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以常州市为案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