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纪要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纪要

一、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1](2019)在《《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杂志的创刊发行在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1915年1月到1949年5月,35年间《科学》杂志共出版31卷,合计350期,留下了约3000万字的宝贵思想财富。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科学》杂志的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时至今日,关于它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从传播学的视角剖析其科学传播理念形成、内容变迁和特色效果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研究基于1915-1949年的《科学》杂志的传播活动和发刊内容,将其置于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与时代变动及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之下,运用科学传播最新理论,从传播主体自身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角度,在梳理杂志自身科学传播活动的基础上,分析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变迁,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和演化路径,科学传播内容与实践的互动变迁关系,以及科学传播采用的方式和策略,最后对科学传播的效果进行考察。本研究主旨是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过程、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策略以及传播效果的全方位考察,力图展示中国近代科学传播活动从知识价值传播到科学文化建构演变的一个缩影,为当代科学传播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和历史借鉴,既具一定的历史意义,又具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研究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理论概念、思路方法和观点内容,进而指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2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历程。以《科学》杂志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传播目标入手,通过对杂志不同时期传播发展过程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活动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经历了一个传播观念表达、传播范式形成、传播优先解谜、传播危机反应和传播理念转型的发展过程。第3章,《科学》杂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通过选取《科学》杂志的组织管理者群体、编辑部长群体和撰稿科学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对其在科学传播实践过程中的教育背景、发刊情况、发刊内容和传播特点进行量化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是一场由留美学生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家群体发起,由政治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共同参与并推动的一场致力于科学启蒙的传播实践活动。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在推进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发展的同时,在共同具有的“精神特质”的指引下,自身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得以确立,并普遍经历了一个从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到科学管理的多重社会角色变迁历程。第4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及发展过程分析,指出“求真致用”的科学传播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特征与科学文化价值特征的融合统一。《科学》杂志在推进科学传播理念的实现过程中,通过栏目体裁和内容编排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客观展示了科学名词本质观念和科学社会兴趣的变迁过程;通过传播思想和传播内容等具体的实践,“求真”理念推进了科学本质观念在社会的变迁,“致用”理念推进了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具体实践。第5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变迁。以1915-1949年《科学》杂志的发刊内容为基础,按照科学传播实践与社会互动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传播观念表达到范式形成、范式形成到优先解谜、优先解谜到危机反应、危机反应到理念转换四个不同的时期,在对发刊概况、出刊内容等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在发刊内容变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全面的科学普及思想、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传播思想、“抗战救国”下的传播思想和“科学建国”下的传播思想等不同特征。第6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方式和策略选择。通过对“中国有无科学”问题的多维度探讨、“整个科学”本质观念的传播和科学的“科学”的思想传播,推进科学传播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建构;通过积极回应社会热点、推进科学信息交流、创设科学传播机构,推进科学传播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确立;通过推进科学在共同体内部传播、科学向共同体外部传播和科学与国际传播交流的实践,实现科学传播在社会实践的渐进性拓展。第7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效果评析。从当代科学与传播实践中面临的“危机”入手,通过对《科学》杂志在传播实践中产生的“科学主义”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科学主义”忽视了传播作为人的社会活动现实,从而使科学自身与传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的必然。这种内在的冲突启示当代科学传播既要遵循科学原则,更要遵循传播原则,应该走一条科学与人文发展的实践道路。最后,在对第2-7章研究结论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本研究做出整体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祝新意,汤福南[2](2019)在《戴明循环法在降低医院监护仪故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戴明(PDCA)循环法循环理论在医院监护仪维修全流程管理的应用,以保障临床科室监护仪设备的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PDCA循环法管理方法,通过分析监护仪故障类别和影响因素,在9类代表性故障中,筛选出排名前5的附件故障、电路板故障、按钮故障、气泵故障和屏幕故障作为PDCA循环法重点解决和改进的部分,在预防性维护、维修配件管理和业务培训等方面实施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探讨其应用效果。结果:实施改进措施后,医院监护仪的故障率明显降低,监护仪报修比由改进前的每月17.23‰降至改进后的每月13.11‰;附件故障报修台数由每月平均10.92台次降至每月平均5.07台次;单台监护仪维修周期由原来的1.74 d减少为1.22 d;监护仪维修金额由每月7013元降低为每月5752元。结论:PDCA循环法应用于医院监护仪维修全流程管理,可降低监护仪故障率,提高维修效率,保证医院监护仪的最优运行。

王英秀[3](2019)在《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文中指出概述医疗器械档案管理的制度与要求,剖析医疗器械档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分析当前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阐述实现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途径,以期提高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白洁,李菊红,端慧敏[4](2019)在《手术室骨科手术器械及植入性耗材管理模式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针对手术室骨科植入性耗材和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现状,重塑流程,实现全程监管、有效溯源、耗材进货与计费统一。方法:科学制订手术材料清单模板,限定材料选择范围。术后,设置合理的流程,将监管工作融入到流程之中,并重新开发适应流程的信息系统。结果:在新模式的试运行下,医院骨科植入性耗材及外来器械的管理在不增加人力的基础上优化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国家和医院的监管要求。结论:提高手术室骨科植入性耗材与外来器械的管理水平,不能仅依靠监管人员的检查,更重要的是将工作标准设置在流程之中,使工作中下一步骤成为前一步骤的监管。

冯靖祎,孙静,熊伟,卢如意,潘瑾[5](2019)在《契合目标 顺势发展——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发展70年》文中提出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密不可分。建国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临床医学工程学科顺势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在医疗机构的角色转变我国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在医疗机构的发展经历

郑素容[6](2019)在《医院医疗耗材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医院在医疗耗材采购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如:耗材采购价格提升幅度较大,医疗耗材的采购价格仍处于持续走高的态势。医院自身的议价能力控制不住医疗耗材价格的持续增长;医疗耗材采购管理制度不完善,医院没有对供应商建立合理的评审考核制度,不能及时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形式主义严重,很多耗材质量检验都是走形式,并没有真正进行审查。分析了强化医院医疗耗材采购成本的控制措施,如:制订科学合理的耗材采购计划。医院各科室应与耗材采购部门提前沟通,合理控制耗材的采购量和领用量;建立完善的医疗耗材采购管理制度,设立采购专项小组和采购审批委员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医疗耗材进行库存管理,利用HPR系统及时掌握医疗通用耗材的库存量,并设定使用周期等参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安全值。

丁朝飞,姚国庆,米永巍,李涛,郑小溪,丁琴[7](2018)在《我国磁共振质量控制研究及管理现状的循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循证分析我国磁共振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与管理现状,为促进我国磁共振质量控制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提供可靠参考。方法利用VIP、CNKI、WANFANG中文数据库、网络资源及相关官方网站检索我国磁共振质量控制相关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循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检索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4篇,主要涉及磁共振质量控制相关概念理论的阐述、策略与方法、参数与指标等内容;磁共振质量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呈阶段性波动增长趋势,集中发表在4种期刊上;文献主要来源于各级医疗机构和高校院所,已初步形成主要研究群体;研究与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缓慢。结论我国磁共振质量控制研究与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系统化研究,以国家、政府、医疗机构为主的三级监督管理体系刚刚起步,法律法规、标准指南、监管机制等亟待完善。

胡秀丽,杨美燕,徐艳[8](2013)在《浅谈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影响的防范与监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医疗设备和医疗耗材在手术室治疗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医疗器械不良影响产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文章讨论了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影响的防范与监管现状,分析了发生不良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监管措施。

詹志华[9](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林福严[10](2007)在《摩擦学分会大事记》文中认为1962年 1962年10月15日~20日,在兰州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和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1篇,有96 个单位的16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分3个小组宣读和研讨了28篇学术论文及5个专题报告。会上还建议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下筹备成立摩擦、磨损与润滑学会。参考: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机械学会动态》,18(1962)P2

二、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3 研究评述与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路和方法
        1.2.1 理论概念
        1.2.2 基本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及内容
        1.3.1 主要观点
        1.3.2 主要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重点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历程
    2.1 以“科学救国”为价值信念的缘起
    2.2 以“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为解谜的实践
        2.2.1 传播观念表达阶段(1915-1918):首倡“科学”和“民权”
        2.2.2 传播范式形成阶段(1919-1927):“科学家”与“革命家”联姻
        2.2.3 传播优先解谜阶段(1928-1937):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实践
        2.2.4 传播危机反应阶段(1938-1945):为“抗战救国”服务
        2.2.5 传播理念转型阶段(1946-1949):“科学建国”的观念表达
    2.3 小结: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未预料到的结果
第3章 《科学》杂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
    3.1 《科学》杂志的组织管理者群体评析
        3.1.1 理事会会长(社长)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1.2 董事会会长群体代表评析
    3.2 《科学》杂志的编辑部长(主编)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2.1 首任编辑部长杨铨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2 任职最长编辑部长王琎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3 首个专职编辑部长刘咸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4 代理编辑部长卢于道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5 “最后一任”编辑部长张孟闻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 《科学》杂志的撰稿科学家(编辑)群体代表评析
        3.3.1 胡明复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2 秉志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3 李俨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4 小结: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形成与“精神特质”
        3.4.1 作为职业的自然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角色的形成
        3.4.2 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精神特征”
第4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
    4.1 理念与科学传播理念
        4.1.1 理念
        4.1.2 科学传播理念
    4.2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和演进
        4.2.1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传统价值源泉
        4.2.2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科学价值源泉
    4.3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表现形式
        4.3.1 内容的编排:科学名词本质观念的变迁
        4.3.2 栏目的体裁:科学名词社会兴趣的变迁
    4.4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演变与实现路径
        4.4.1 “求真”理念下推进科学本质观念的演变
        4.4.2 “致用”理念下推进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演变
    4.5 小结:科学传播理念与科学主义
第5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变迁
    5.1 《科学》杂志的传播内容概述
    5.2 传播观念表达到范式形成转变的《科学》杂志(1-6 卷)
        5.2.1 出刊概况
        5.2.2 出刊内容
        5.2.3 传播特点:全面的科学普及思想
    5.3 传播范式形成到优先解谜转变的《科学》杂志(7-18 卷)
        5.3.1 出刊概况
        5.3.2 出刊内容
        5.3.3 传播特点: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传播实践思想
    5.4 传播优先解谜到危机反应转变的《科学》杂志(19-25 卷)
        5.4.1 出刊概况
        5.4.2 出刊内容
        5.4.3 传播特点:“抗战救国”下的传播实践思想
    5.5 传播危机反应到理念转换的《科学》杂志(26-31卷)
        5.5.1 出刊概况
        5.5.2 出刊内容
        5.5.3 传播特点:“科学建国”思想的全面表达
    5.6 小结:“全方位”的科学普及与启蒙
第6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方式与策略选择
    6.1 科学传播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建构
        6.1.1 对“中国有无科学”问题的多维度解答
        6.1.2 对“整个科学”本质观念的全面传播
        6.1.3 对科学的“科学”思想的传播
    6.2 科学传播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确立
        6.2.1 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建构话语权威
        6.2.2 推进科学信息交流,建构知识权威
        6.2.3 创设科学传播机构,建构体制权威
    6.3 科学传播社会实践的渐进性拓展
        6.3.1 推进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交流
        6.3.2 推进科学向共同体外部传播交流
        6.3.3 推进科学向国际社会的传播交流
    6.4 小结:科学传播的方法学派特征评介
第7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效果评析
    7.1 当代科学传播实践的双重危机
        7.1.1 “科学”的危机
        7.1.2 “传播”的危机
    7.2 科学传播实践中对科学的重构
        7.2.1 从传统传播理论视角审视《科学》杂志传播下的“科学”
        7.2.2 从现代传播媒介视角审视《科学》杂志传播下的“科学”
    7.3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7.3.1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冲突
        7.3.2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融合
    7.4 小结:科学传播实践,回归“科学”与“人文”
结语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科学》杂志第1卷索引详目(示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戴明循环法在降低医院监护仪故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监护仪使用与维修现状
2 PDCA循环法在医院监护仪维修中的应用
    2.1 制定计划(Plan)
        2.1.1 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2.1.2 分析影响因素
        2.1.3 查找主要因素
        2.1.4 针对主要原因制定计划
    2.2 执行计划(Do)
    2.3 评估结果(Check)
    2.4 改进处理(Act)
        2.4.1 总结经验规范流程
        2.4.2 未解决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法
3 PDCA循环法应用效果
4结语

(3)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制度与要求
2 医疗器械档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3 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档案管理分散,不利于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3.2 硬件投入缺失
    3.3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3.4 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利用率较低
    3.5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4 创新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工作的途径
    4.1 健全合理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4.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4.3 提高档案保管技术,强化档案现代化管理能力
5 结语

(4)手术室骨科手术器械及植入性耗材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现状及问题
2 骨科高值耗材管理的新模式
    2.1 新模式的监管思想
    2.2 工作范围及职责
    2.3 工作流程
    2.4 新模式的创新点
3 讨论
4 结语

(5)契合目标 顺势发展——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发展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在医疗机构的角色转变
    *1964年到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
    *90年代后期
    *进入21世纪
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
信息技术助力临床医学工程发展
临床医学工程未来展望

(6)医院医疗耗材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医疗耗材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1.1 耗材采购价格提升幅度较大
    1.2 医疗耗材采购管理制度不完善
    1.3 形式主义严重
2 强化医院医疗耗材采购成本的控制措施
    2.1 制订科学合理的耗材采购计划
    2.2 建立完善的医疗耗材采购管理制度
    2.3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医疗耗材进行库存管理

(7)我国磁共振质量控制研究及管理现状的循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和资料来源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研究质量评价
    1.4 分级分类标准
    1.5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的分级与分类
    2.2 文献的时间与期刊分布
    2.3 文献的作者与机构
    2.4 我国MRI质量控制研究与管理的工作基础
3 讨论
4 结论

(8)浅谈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影响的防范与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影响的防范与监管现状
2 造成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影响的原因分析
    2.1 手术室医疗器械设计原因
    2.2 手术室医疗器械自身属性引发的副作用
    2.3 手术室医疗器械的运行环境
    2.4 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和使用人员的人为因素
3 加强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影响的防范与监管措施

(9)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D]. 王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2]戴明循环法在降低医院监护仪故障中的应用[J]. 祝新意,汤福南. 中国医学装备, 2019(10)
  • [3]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 王英秀. 黑龙江科学, 2019(19)
  • [4]手术室骨科手术器械及植入性耗材管理模式的探讨[J]. 白洁,李菊红,端慧敏. 医疗卫生装备, 2019(09)
  • [5]契合目标 顺势发展——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发展70年[J]. 冯靖祎,孙静,熊伟,卢如意,潘瑾.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9(09)
  • [6]医院医疗耗材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 郑素容. 黑龙江科学, 2019(17)
  • [7]我国磁共振质量控制研究及管理现状的循证分析[J]. 丁朝飞,姚国庆,米永巍,李涛,郑小溪,丁琴. 中国医疗设备, 2018(03)
  • [8]浅谈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影响的防范与监管[J]. 胡秀丽,杨美燕,徐艳.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3(06)
  • [9]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10]摩擦学分会大事记[A]. 林福严. 历史的回顾与启示——摩擦学创立40周年纪念文集, 2007

标签:;  ;  ;  ;  ;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