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稻纵卷叶螟是亚洲水稻种植区的重要害虫之一。由于其具有长距离迁飞的特性,其种群的发生对水稻的为害更具有突发性,2003年以来在我国连年全国性大发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其种群消长规律和迁飞行为。本研究采用了田间调查、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并对多年的历史资料进行再分析,明确了稻纵卷叶螟的再迁飞能力,系统研究了稻纵卷叶螟在早稻田的种群动态和以南宁为代表的我国大陆春季5月份主迁入代从境外迁入的迁飞轨迹和虫源地。主要结论如下:2007年4-6月在广西区农业科学院早稻田系统赶蛾和雌蛾卵巢解剖的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南宁早稻田可发生3-4个世代。第一代4月至5月初,有极少量的本地越冬虫源,但为典型的主要迁入世代。第二代5月上旬至5月下旬,有少部分本地繁殖虫源、但大部分仍是外地迁入。第三代5月底到6月,主要为迁出代,但仍有少部分滞留本地危害。根据室内模拟吊飞试验测得的累计飞行时间可将稻纵卷叶螟种群划分为居留型(<40min)、迁飞型(≥40min~5130 min)和强迁飞型(>130 min)三种类型;且三种类型的个体频次分别为46.09%、27.34%和26.56%。其中居留型平均累计飞行时间为11min,迁飞型为82min,强迁飞型为232 min,三种类型的飞行时间差异极显著。生殖隔离条件下,不同日龄稻纵卷叶螟蛾和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没有显著差异,雌雄虫的平均飞行时间分别为78.53±10.71 min和86.23±14.01 min。成虫的主动飞行主要集中在前6个小时,以后的飞行在飞行个体比例和飞行能力上均显著降低。再迁飞模拟试验证明稻纵卷叶螟存在很强的再迁飞能力,其种群作一次迁飞的个体频率多在90%左右,2次再迁飞的比率达70%以上,3次的将近50%,4次的约达30%,5次的约达15%,最多可达9次(天)。成虫性别和食料对再迁飞频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迁飞能力有一定影响,蜜水可促进迁飞能力和卵巢的发育。通过对2007年的田间系统调查、雌蛾系统解剖、轨迹分析、天气学背景分析的个例分析,对5月8日、5月21日两主迁入峰日,700-1500m 5个高度和1-5次(天)的迁飞轨迹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南宁地区稻纵卷叶螟5月份主迁入峰的主要虫源地为广西南宁←越南北部(N:21.3°-21.91°,E:106.84°-104.49°)[再迁飞1次(天)]←泰国北部(N:17.18°-18.61°,E:104.72°-100.04°)、老挝中北部(N:18.95°-20.36°,E:105.28°-100.87°)[再迁飞3次(天)]←-泰国中部(N:15.01°-16.75°,E:105.78°-99.80°)[再迁飞4次(天)]。通过对广西南宁1970-1980年和2000年以来两个不同时段中稻纵卷叶螟前期迁入(四、五月份)和秋季回迁(九、十月份)高峰期和高峰日的发生期和发生量比较,并分析了1981-2002年与2003年以来两个时段之间的雨量、雨日与前期迁入量之间的关系,发现2003年以来境外虫源前期迁入量倍增及秋季回迁提早(从9月中旬提前到9月初)是造成南宁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到特大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早期迁入与秋季回迁在时间和发生虫量上并无必然的联系。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业害虫跨越渤海的迁飞规律与控制策略[J].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2)
- [2].天气雷达监测生物跨海迁飞方法[J]. 气象 2020(07)
- [3].粘虫越冬迁飞与危害的调查及监测技术探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04)
- [4].复杂地形下褐飞虱迁飞的数值模拟:个例研究[J]. 生态学报 2016(16)
- [5].中国主要鳞翅目农业害虫迁飞致灾机制研究与展望[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6(05)
- [6].温度对稻纵卷叶螟再迁飞能力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07)
- [7].上海生科院合作揭示帝王蝶长距离迁飞的遗传机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06)
- [8].小菜蛾远距离迁飞的证据研究综述[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6)
- [9].白背飞虱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9)
- [10].黑河地区大豆田间有翅蚜迁飞扩散及种群动态研究[J]. 大豆科学 2016(03)
- [11].稻纵卷叶螟的飞行和再迁飞能力[J]. 昆虫学报 2010(11)
- [12].迁飞昆虫的个体行为、种群动态及生态效应[J]. 中国科学基金 2020(04)
- [13].南农大用雷达监测昆虫迁飞规律[J]. 农药市场信息 2017(05)
- [14].草地螟迁飞、降落与东北冷涡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6)
- [15].安徽江淮地区灰飞虱的春季迁飞与扩散[J]. 应用昆虫学报 2011(05)
- [16].交配对稻纵卷叶螟飞行能力及再迁飞能力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05)
- [17].棉蚜迁飞的气象条件与防治对策[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8(01)
- [18].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的迁飞规律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03)
- [19].基于两种轨迹模型的褐飞虱迁飞轨迹比较研究[J]. 生态学报 2016(19)
- [20].迁飞对草地螟生殖行为及种群暴发的影响[J]. 植物保护 2016(02)
- [21].云南高原地区马铃薯田有翅蚜种类及迁飞动态[J].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1)
- [22].草地螟越冬代成虫迁飞的气象条件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3(03)
- [23].蜂群迁飞过程中的行为机制[J]. 蜜蜂杂志 2012(07)
- [24].人工环境下肚倍夏迁蚜的迁飞与繁殖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1)
- [25].昆虫远距离迁飞漫谈[J]. 农药市场信息 2016(14)
- [26].绥棱大豆蚜迁飞蚜监测及田间种群动态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6)
- [27].山东烟区有翅蚜迁飞高峰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 中国烟草学报 2009(02)
- [28].粘虫越冬迁飞与危害的调查及监测技术[J]. 应用昆虫学报 2014(04)
- [29].松褐天牛迁移迁飞及产卵规律初探[J]. 湖南林业科技 2011(01)
- [30].孙悟空迷奇遇记 (十九)与大雁一起迁飞[J]. 小学生导读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