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降度的工艺研究

黄酒降度的工艺研究

论文摘要

本实验主要研究令黄酒酒精度降低的工艺,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黄酒的酒精度均在15%左右,相对国家标准偏高,因此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黄酒降度,使其符合国家标准。本实验是在传统黄酒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黄酒发酵条件,如料水比、酵母加入量、麦曲加入量、前发酵时间、后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以此来控制发酵液中酒精度的含量变化,同时也通过测定黄酒中糖浓度来确定黄酒的类型。试验主要是以50g大黄米为原料,浸泡26h~28h后蒸米,待晾凉后加入4%麦曲、0.6%酵母,料水比为1:3,放入25℃培养箱中有氧发酵4d,密封后放入17℃培养箱进行厌氧发酵,7d后发酵结束并进行检测。利用酒度计检测黄酒的酒精度在11%左右,这比市面上常见的黄酒的酒精度要低许多,即成功降低黄酒的酒精度;利用亚铁氰化钾法检测溶液中的糖,测得总糖含量在33g/L左右,这符合清爽型半干黄酒的国家标准。但与此同时,黄酒中其他指标(除氨基酸态氮以外)均符合国家半干黄酒的标准,而对于黄酒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问题,我们以添加辅料的方式来解决。实验证明,在保证黄酒中其他指标变化不大的条件下,添加辅料的确提高了黄酒中的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酒的酿造历史
  • 1.1.1 什么是黄酒
  • 1.1.2 黄酒的产生
  • 1.1.2.1 起源于大汶口文化时期
  • 1.1.2.2 源于龙山文化时期
  • 1.1.2.3 起源于奴隶社会的商代
  • 1.1.3 黄酒的历史
  • 1.2 黄酒的发展
  • 1.3 黄酒生产的原料
  • 1.4 曲
  • 1.4.1 曲
  • 1.4.2 曲的作用
  • 1.4.3 曲的种类
  • 1.5 黄酒的分类及标准
  • 1.5.1 黄酒的品种
  • 1.5.1.1 按原料与风味划分
  • 1.5.1.2 按传统制作工艺分
  • 1.5.1.3 按黄酒的代表作分
  • 1.5.1.4 按黄酒的外观分
  • 1.5.1.5 其它一些分法
  • 1.5.2 黄酒最新国家标准分类法
  • 1.6 黄酒的风味
  • 1.7 黄酒的生产方法
  • 1.7.1 传统工艺
  • 1.7.1.1 酒药
  • 1.7.1.2 原料
  • 1.7.1.3 酿造工艺
  • 1.7.1.4 压榨
  • 1.7.1.5 煎酒
  • 1.7.1.6 包装
  • 1.7.2 机械工艺
  • 1.7.3 绍兴黄酒的种类
  • 1.7.4 酿制绍兴黄酒之“肉”
  • 1.7.5 酿制绍兴黄酒的“骨”
  • 1.7.6 酿制绍兴黄酒的“血”
  • 1.8 黄酒的营养价值
  • 1.9 黄酒的鉴别
  • 1.10 黄酒的保藏
  • 1.11 黄酒的现状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种
  • 2.1.2 原料
  • 2.1.3 试剂
  • 2.1.3.1 DNS试剂(3’,5’一二硝基水杨酸试剂)的配制
  • 2.1.3.2 亚铁氰化钾滴定法中溶液的配制
  • 2.2 工艺流程
  • 2.2.1 原料发酵工艺流程
  • 2.2.2 辅料发酵工艺流程
  • 2.3 检测方法
  • 2.3.1 酒精度的检测
  • 2.3.2 残糖的检测
  • 2.3.3 总糖的检测
  • 2.3.4 总酸、氨基酸态氮的检测
  • 2.3.5 pH的检测方法
  • 2.4 单因素试验
  • 2.4.1 发酵周期对酒精度的影响
  • 2.4.2 前发酵时间对总糖含量的影响
  • 2.4.3 后发酵时间对酒精度的影响
  • 2.4.4 料水比对酒精度的影响
  • 2.4.5 麦曲加入量对酒精度的影响
  • 2.4.6 酵母加入量对酒精度的影响
  • 2.4.7 前发酵温度对酒精度的影响
  • 2.4.8 后发酵温度对酒精度的影响
  • 2.5 正交实验优化发酵条件
  • 2.6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调整
  • 2.6.1 氨基酸态氮含量提高的方案
  • 2.6.2 豆类辅料的筛选
  • 2.6.2.1 确定最适的豆类添加辅料
  • 2.6.2.2 豆粕与黄豆的选择
  • 2.6.2.3 最适辅料添加值
  • 2.6.2.4 辅料添加后的验证试验
  • 2.6.3 食用菌类辅料的筛选
  • 2.6.3.1 辅料菌体的筛选
  • 2.6.3.2 最适辅料菌体加入量的确定
  • 2.6.3.3 辅料添加量的验证试验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单因素实验
  • 3.1.1 最佳发酵周期的确定
  • 3.1.2 最佳前酵时间的确定
  • 3.1.3 最佳后发酵时间的确定
  • 3.1.4 确定最佳料水比
  • 3.1.5 确定最佳麦曲加入量
  • 3.1.6 确定最佳酵母加入量
  • 3.1.7 确定最佳前酵温度
  • 3.1.8 确定最佳后发酵温度
  • 3.2 正交实验
  • 3.2.1 正交实验数据分析
  • 3.3 验证试验
  • 3.3.1 最优组合下数据分析
  • 3.3.2 添加辅料的选择确定
  • 3.3.2.1 豆类辅料的确定
  • 3.3.2.2 辅料豆粕与大黄豆的筛选
  • 3.3.2.3 豆粕添加量的确定
  • 3.3.2.4 验证辅料添加实验数据分析
  • 3.3.2.5 食用菌类辅料的确定
  • 3.3.2.6 辅料金针菇最佳加入量的确定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仪器与设备
  • 相关论文文献

    • [1].重塑中国黄酒价值 实现黄酒价格回归[J]. 中国酒 2019(12)
    • [2].发酵型保健黄酒的研究进展[J]. 酿酒科技 2020(01)
    • [3].“以产带学,以研促学”校企共建黄酒产业链实习实训基地的探索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0)
    • [4].黄酒如何传承经典,创领未来?[J]. 中国酒 2020(01)
    • [5].生料法发酵复合黄酒原料及工艺优化[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0(03)
    • [6].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枫泾黄酒[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11)
    • [7].黄酒中的哲学之黄酒缘何兴于绍兴[J]. 中国酒 2020(09)
    • [8].构建黄酒产业发展命运共同体[J]. 中国酒 2020(09)
    • [9].黄酒中的哲学[J]. 中国酒 2019(02)
    • [10].黄酒之感官欣赏[J]. 中国酒 2019(10)
    • [11].不同发酵时间生料黄酒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的研究[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09)
    • [12].黄酒健康功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 中国酒 2018(04)
    • [13].房县传统型、洑汁型、清爽型黄酒中有机酸的分析研究[J]. 酿酒 2018(02)
    • [14].黄酒综合指标检测分析[J].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18(02)
    • [15].黄酒中功效性成分及新产品研发进展[J]. 现代食品 2018(17)
    • [16].广东客家黄酒中γ-氨基丁酸及相关物质动态变化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11)
    • [17].基于电子舌的黄酒检测与辨识[J].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04)
    • [18].温度对黄酒生产的影响[J]. 现代食品 2016(18)
    • [19].超声对银耳黄酒感官质量的影响[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20].嘉善黄酒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08)
    • [21].新型银耳黄酒的研制[J]. 食品工业 2017(05)
    • [22].保健黄酒的生产工艺研究[J]. 酿酒 2017(02)
    • [23].北方黄酒陈酿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及其变化趋势[J]. 中国酿造 2017(05)
    • [24].不同蛋白酶处理对北方黄酒沉淀的影响及沉淀成分的初探[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25].论黄酒,醉文化[J]. 中国酒 2017(10)
    • [26].黄酒产业发展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浅析[J]. 酿酒 2015(04)
    • [27].黄酒小记[J]. 长寿 2019(12)
    • [28].街边黄酒[J]. 星火 2020(02)
    • [29].开一坛桂峰黄酒[J]. 海峡旅游 2020(04)
    • [30].温甜清醇养生黄酒[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9(01)

    标签:;  ;  ;  ;  ;  

    黄酒降度的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