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心肌梗死(MI)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其潜在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预防与治疗心肌梗死也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心肌梗死的最根本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心肌样细胞数量的减少,经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MSCs可能有使心肌血管细胞增殖的作用。研究发现MSCs不论在体外人为诱导,还是移植到心肌梗死局部都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1]。此外,由于MSCs采集分离方便,而且能够在体外大量扩增。因此,目前在心肌细胞再生领域,MSCs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穴位注射对心肌梗死兔模型梗死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已造模成功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造模成功后第七天穴位注射已经分离、培养、扩增、标记后的MSCs悬液;对照组造模成功后第七天穴位注射与干细胞等量的生理盐水。对梗死区进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以观察穴位移植MSCs是否迁移至梗死区;对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复染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染色以观察迁移的细胞是否分化及分化的性质;进行CD31、bFGF、VEGF测定;进行血清中VEGF含量的测定。【结果】1、治疗组梗死区组织免疫组化brdu染色阳性;梗死区组织cTnT染色阳性。2、透射电镜下观察治疗组毛细血管内可见血管周细胞(血管新生细胞)出现。3、免疫组化CD31、bFGF表达,治疗组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5);VEGF表达模型组和对照组均高于治疗组(P<0.05)。3、血清中VEGF含量,模型组和对照组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穴位移植,可迁移至梗死区,并可以在梗死区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梗死区心肌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bFGF表达的增高来调节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穴位注射论文; 血管新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