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纵向岭谷区生态廊道与经济走廊的独特区位特征、岭谷交错的典型山区地貌以及跨越从温带到热带的多种气候带,使得该区域成为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焦点。对纵向岭谷区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确定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探讨研究区的人为干扰情况、自然环境状况以及生态安全状况。1.纵向岭谷区压力-状态-响应的特征:压力程度从中部向南北两端逐渐递减,研究区内整体上人类活动造成的压力不显著。与之相符的人口密度具有总体稀疏、局部集中的特点,人类干扰指数有从南北两端向中部递增的趋势;纵向岭谷区的状态总体上为中等程度,分布规律由研究区内整体上较好的植被覆盖状况、高的景观多样性指数、较大的斑块平均面积、南高北低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及中等程度的生态弹性度的分布共同决定。状态良好区集中在南部的西双版纳自治州,状态最差的区域集中在冰川、城镇及未利用地分布区;研究区内人类活动的响应处于中等程度,轻微响应区零散的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剧烈响应区位于北部、中西部及东南角。2.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以预警状态为主,生态环境质量一般,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自我恢复能力差,生态问题显著,生态灾害时有发生。在今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控制诱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因素,增加生态补偿及恢复的措施。3.从行政区划角度看,88个行政县的生态安全状况为22个县处于较安全状态,25个处于预警状态,23个处于中警状态,处于重警状态的有18个县。特殊的区位特征、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特点,纵向岭谷区的生态安全问题表现出了特殊性:廊道作用使得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扩散效应;山脉和水系将中国与中南半岛五国“串联”在一起,生态安全问题具有跨境影响特点,受到国际关注;生态问题表现形式多样,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因此,在区域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合理开发,强化保护,避免因生态安全问题引发相关的国际争端。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前言1.1 研究意义1.2 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1.3 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1.4 生态安全的研究进展1.4.1 国外研究进展1.4.2 国内研究进展1.5 研究内容与框架参考文献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2.1 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2.1.1 地理位置2.1.2 地貌特征2.1.3 气候特征2.1.4 土壤特征2.1.5 植被概况2.1.6 生物资源2.2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2.1 社会发展状况2.2.2 经济发展水平参考文献第三章 数据处理及研究方法3.1 数据类型及预处理3.1.1 卫星遥感数据3.1.2 土地利用数据3.1.3 DEM数据3.1.4 气象数据3.1.5 NDVI植被指数3.1.6 地图及统计数据3.2 研究方法3.2.1 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标准化处理3.2.1.1 评价指标的确定3.2.1.2 权重的确定方法3.2.1.3 数据标准化3.2.2 压力指数提取3.2.2.1 人口密度的计算3.2.2.2 人类干扰指数的提取3.2.3 NDVI指数3.2.4 景观指数及其获取3.2.5 生态系统服各功能价值评估3.2.6 生态弹性度的计算参考文献第四章 指标权重与分级标准4.1 指标权重的确定4.2 分级标准的制定参考文献第五章 压力-状态-响应评价5.1 压力分析5.1.1 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5.1.2 人类干扰指数的分布特征5.1.3 压力评价5.2 状态分析5.2.1 NDVI分布特征5.2.2 景观多样性空间格局5.2.3 斑块平均面积空间格局5.2.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布5.2.5 生态弹性度分布5.2.6 状态评价5.3 响应分析5.3.1 景观破碎度分布特征5.3.2 响应评价第六章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6.1 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6.2 纵向岭谷区县域生态安全状态的聚类分析6.3 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问题参考文献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7.1 结论7.2 讨论7.2.1 生态安全评价过程中的问题7.2.2 论文数据及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附录附表1 生态系统平均服务费附表2 2001 年纵向岭谷区各行政区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附表3 纵向岭谷区各行政县生态安全等级比例附图 纵向岭谷区县域生态安全等级分类树状图致谢论文发表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纵向岭谷区论文; 生态安全评价论文; 压力论文; 状态论文; 响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