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20年来,中国油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成长,现在已基本完成了学习引进的初级阶段,奠定了中国油画的基础工程,形成了中国油画多元互补的艺术格局,中国油画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学者面对在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乃至当代艺术冲击下的近20年来中国油画所呈现的杂乱纷呈的局面,(尤其是在别有用心的西方促展人的策划下而产生的所谓“走红”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垃圾’作品)提出了疑虑和思考。不可否认,某些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文学艺术包括油画艺术正在侵蚀着人类文明遗产,浮于形式,内容空洞,缺少精神内涵。形象、意象、幻象、心象、物象五大语系的形成使油画家、理论家、批评家们不能统一一个恒定的油画批评标准。近20年来中国油画艺术的产生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里的整体变革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油画语言的独创性、丰富性来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油画艺术,结果很可能是非常错误,画面的外显形式可能遮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不能真正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油画艺术,因为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其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里的变革已经告诉我们——构建中国油画学派的努力不应该也不可能局限于“视觉层面”,油画艺术对“精神本质”的追求已经成为一大批学者的强烈呼吁。绘画,作为一门承载人类文明的学科,是集中表现人类文明成就的知识教育体系,它注重表现人类精神价值,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所为并为人而为,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传承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油画承载的“人文精神”有着中国的文化底蕴,“以人为本——与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美育教化”共同构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因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周易·贲卦·彖传》中提到的“人、止、化”。“人”是本体;“化”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手段;“止”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只有合情合理,各得其分,恰如其分,才能达到“止”的状态,天人就能合一,也就能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天下必然能够化合。而这种和谐的“止”的追求,必然需要美育“化”的功夫,而化育更能体现人之性,更能体现天地自然之性,促进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促进天人合一。80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时代,“85美术运动的每一个艺术群体和艺术现象,不仅反映了艺术家的激情和理想,同时也见证了“人文主义”精神在80年代的体现。90年代从现象来看,中国油画家的创作是自由的,画家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能得以实现,尽管这种追求的方向性不是很明确,但“人文主义”精神是向前发展的。而此时人们对“力作”的呼唤,抱怨精神的缺失,有其道理与理由,但“缺失”不是主流,不影响中国油画整体朝前发展的势头。油画中“人文精神”的流失在许多学者看来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80年代后中国油画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油画中的“人文精神”是存在的,且处在上升阶段,中国油画学会于2006年底组织的“精神与品格——中国当AI写作实油画展”就是有目的的弘扬中国油画中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