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指导教师莫要“不作为”

记叙文写作指导教师莫要“不作为”

陈静

摘要: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重评讲、轻指导”的现象非常突出。缺少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难以经历作文的创作过程,训练缺乏科学性与实效性,导致学生实际写作水平长期没有提高。因此,教师应加大示范的力度,多写下水作文,讲究作文写作之前的指导,形成写作知识的科学化、系列化,扎实有效抓好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关键词:记叙文;指导;有效性;科学化

2012年高考已经结束,纵观江苏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今年的《忧与爱》,去年的《拒绝平庸》和前年的《绿色生活》,甚至更早的《人与路》都适合写记叙文,江苏作文阅卷组的何永康教授等专家也鼓励考生写好记叙文,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由于记叙文训练不足,害怕写记叙文,不懂得记叙文也是有技巧的,往往怯于甚至放弃记叙文写作。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记叙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重评讲、轻指导”的现象。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产品”,作文指导课基本就是教师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写,批阅作文后,教师利用上课时间进行一番评讲,把存在的问题说一下,把写得好的作文读一读。教师的作文指导,成了作文优劣得失的评判,而缺少了教师有效的作文指导,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无从下手,看着题目不知如何落笔,对着作文本一、二十分钟写不出一个字的大有人在。长此以往,作文教学成效低微,学生的作文水平长期不见提高,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对写记叙文逐渐失去兴趣。

一、写作指导教师“不作为”的后果

1.学生难以经历作文的过程

学生怎么学作文,当然应该在作文的实践中进行。就目前教学实际来看,教师的指导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切入学生的写作实践,真正与学生作文水乳交融或者同行并轨的环节并不多。因此,这样的作文指导课,缺乏作文内容的过程化指导,学生难以经历作文的全过程。一篇作文包括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当前作文指导课,由于偏重知识,因此往往在“写什么”的指导上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于是,在学习知识、发展技能时,学生凭借的都是别人的作文,借助别人的作文“内容”来领悟作文知识。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作文内容的指导是相当重要的。内容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从这个角度而言,写什么的指导,其实就是怎么写的指导;指导怎么写,其实就是指导写什么。一句话,写作知识的教学不应该外在于或脱离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应当在他们作文的过程中进行传授。学生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迁移、运用作文知识。

2.缺乏知识学习的过程化指导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过程普遍缺乏有效的指导。每一次记叙文写作指导,教师差不多都要求学生“写具体”、“写生动”。但是,针对“这一次”作文,怎么教学生做到“由不具体、不生动到具体、生动”,教师往往就语焉不详了,更缺乏祥实的、可操作的练习。因此作文课上,同样的知识教师会重复多遍,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多次,所以作文教学的投入产出比相当低下。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学生一次一次的习作摸索,自己“悟道”。而会描写的学生、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也往往不认可其作文水平是在课堂里由教师教出来的。

3.学生难以学得有效

本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写出了一篇篇习作,多数人看似颇有收获。其实,我们都清楚,学生上不上这样的指导课,对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作用是不大的。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内容,一堂课的时间,外貌特点、典型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多则多矣,好则好矣。但是,反倒显得教学内容的模糊与繁杂。“这一次”作文最重要的、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内容又是什么呢?教师心中不清楚,就很难进行有效教学。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关注学生的起点。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了解学生,如果把教学看成是我告诉你静态的“作文知识”,你就学着写,我已告诉,你就该会,那么这样的作文课注定是要让学生学而无获、学而无味的。至于如何来确定学生的起点,别无他途,要么是翻阅全体学生近期的写人习作,要么是现场动笔写。总之,是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实际。

忽视学生的作文起点,这板子不能全打在教师的身上,首先是缺失完整的作文教材。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写作教学内容在语文教材中仅占很小的一个角落。目前苏教版必修课本中的作文模块专题设计没有形成系列化,对学生指导层面的内容过于简单,对学生实际操作不能形成有效的指导,如何具体操作还是要看一线语文教师的功力。

二、教师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记叙文写作指导如何行之有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关键还是在于我们一线教师在作为指导上要下功夫,有所作为。

1.教师要能写下水作文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点要求参加作文阅卷的教师在阅卷前先写一篇高考作文《拒绝平庸》的下水作文。此举受到了从家长到教育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写下水作文可以让阅卷教师更加深刻地体会出题者的出题意图,品尝考生的艰苦,从而能更加客观公正地来评判试卷。

目前教育人士对教师写下水作文持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下水作文会因教师个人的行为影响学生的思维扩展,束缚学生的个性,不符合语文教育的个性特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下水作文非常必要,只是解决如何下水的问题。其实下水作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文章给学生示范,甚至模仿抄袭。而是借此行为变化引起教师其它的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对教师本人和学生都有很大的益处。所以,笔者认为教师要“下水”作文,并以此来科学合理指导学生。

2.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后,不知如何着手。此时,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把记叙文的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我们知道,命题作文的题目所包含的写作范围一般都比较宽泛,如果仅把题目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因此,在写作时,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从大题目中找出一个小角度,演绎成一个小故事,从一人一事、一斑一点、一枝一叶落笔,大题小作,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掘不平凡的本质,在叙述描写中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但题目演绎成的故事不能见事不见人,不能言之无物,更不能平铺直叙。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情节是记叙文的生命。因此,在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时,还应该增加故事的曲折感,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而这些记叙的技巧,都需要教师在作文之前的指导中帮助学生掌握并能逐步熟练运用。

记叙文写作时由题目演绎而来的故事要有一个明确的主旨,不能为编故事而编故事。用讲故事来说理,比起单纯的说理更具魅力。记叙文既然是作者对生活的记录和感受,那就应该明确地表达一种思想,特别是考场作文,更应如此。这种思想就是文章的主旨,是故事的灵魂,主宰着故事的剪裁和行文的方向,而表达思想主旨的方式一般是描写和议论。

3.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所需的基本技巧

主旨是故事的灵魂,主宰着故事的审美价值。而突出故事主旨的最好办法便是将故事的主旨蕴涵在描写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时需通过场面的描写组接故事,并把故事的主旨揭示出来,即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让它表达出鲜明的主题,而不是满足于线条式的过程交代,贴标签式的议论鉴定。那些只有故事框架、概括叙述和空洞议论而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的记叙文绝不是好的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即在行文中除用好陈述性语句,交代人、事、物的有关情况外,更要用好描写性语句,运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和恰当的描写手段来描绘人、事、物、景的特色,使之栩栩如生,并表达出生活的情韵和理趣。

好的作文指导,应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即习作的过程中)学,做到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会(体验)作文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千万不能“不作为”,应当转变为应对写作过程的动态的“写作知识”的体悟,作文知识应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帮助学生应对和解决写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记叙文的写作指导才有效,才能真真实实地提高学生实际作文写作能力。

作者简介:陈静,中学一级教师,区级名师,曾参加江苏省高考阅卷,多年执教高三。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邮政编码:225129

标签:;  ;  ;  

记叙文写作指导教师莫要“不作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