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发现了众多的史前城址,在中原地区以外,从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晚期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阶段;从内蒙古中南与东南部地区的包头阿善和凉城老虎山遗址等,到长江流域的石家河、宝墩古城、温江鱼凫村古城等,无论是从时间跨度上还是空间广度上,史前城址都如漫天星斗一般散落在祖国大地,为中国文明的多起源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正是这些中原以外的考古发现,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发现,改变以往中国文明的“黄河文明论”。近年来,在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地区,取得了一系列的考古成果,先后发现并确认了新津宝墩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古城、都江堰芒城(上芒城)、崇州双河古城(下芒城)、紫竹古城遗址、大邑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相当于中原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成都平原史前考古成果表明该地区在史前时期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将这一地区的史前城址的情况与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原地区做比较研究,对进一步阐明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多个中心之一,在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选择了成都平原和中原地区早期文明的的重要代表,宝墩文化和陶寺文化,通过对两者城址聚落形态的探讨和阐述,结合酋邦理论对比研究,力图加深对中国文明多起源论和对中国早期文明形成问题的理解。本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史前城址的含义;第二部分首先对中国史前城址的分布做了简单的概述,然后重点对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提出应根据城址聚落形态,结合酋邦理论对比研究,以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后三个部分是本文的核心:第三部分对宝墩文化和陶寺文化分别做了概述,并应用酋邦理论做了初步的分析;第四部分探讨了两处聚落城址的相同;第五部分探讨了两处聚落城址的相异;第六部分浅析了两处聚落城址的相异之处的成因,并结合此对酋邦向国家转变的动力和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