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药盐酸川芎嗪缓释微囊制备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食品科学
作者: 张瑶
导师: 李保国
关键词: 高压静电,盐酸川芎嗪,明胶,海藻酸钠,乳化,微胶囊
文献来源: 上海理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中药川芎嗪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医药界,最近研究表明川芎嗪类药物能有效预防腹腔术后肠粘连的发生,但目前的控释型川芎嗪类药物的缓释时间(<1d)远低于术后肠粘连的高发期(5~7d)。为了满足临床对长效缓释剂型川芎嗪类药物的迫切需要。本课题进行了川芎嗪类药物缓释微囊的研究。本试验创新地提出了乳化—高压电场法制备盐酸川芎嗪(LTH)缓释微囊。不仅制备得到了缓释时间达9d的LTH微囊,有效延长了LTH的缓释时间。而且为水溶性物质的微囊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可控性强,拓宽了LTH和高压静电成囊装置的应用范围。由于LTH比其它川芎嗪类药物在应用上具有更多的优点,所以,选择LTH为芯材。根据囊材选择要求、高压电场成囊装置的限制和试验条件,选择海藻酸钙做为壁材。LTH具有较强的水溶性,为克服其在高压电场水溶性的成囊环境中易出现的包封率过低的问题,先对LTH药液进行W/O乳化,然后将其分散在海藻酸钠溶液中制备微囊。即采用乳化—高压电场法制备LTH微囊,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乳化—高压电场法可制得LTH微囊。微胶囊的粒径大小等表观参数受电压,水相和油相体积比(Φ),乳化剂浓度(CSp80),海藻酸钠溶液和载药乳剂体积比等因素的影响。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得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电压。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LTH微囊,可缓释4天左右,但包封率不高,只有31.0%,载药量为2.10%。分析可能是微囊中的乳液滴在高压电场中的稳定性较差,载有LTH的乳液滴易破裂,使得其中的盐酸川芎嗪难以包覆在微囊中。为了提高包封率,探讨了在LTH溶液中加入明胶增加乳液滴的稳定性。通过试验得到,在优化工艺条件下:电压24kV,CGel为10%,LTH药液配比浓度为5:1,(S/O)和海藻酸钠溶液体积比1/20,CSp80为5%,Ф为5,制得的微囊平均粒径在200~250μm左右,形状圆整,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提高到72.2%和4.91%。释放时间达9天左右。本试验结果表明,乳化—高压电场法可用于水溶性芯材的微胶囊化。本文为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05ZR14088)、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T0503)和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川芎嗪抗腹腔粘连实验研究(01KJB 360009)的部分研究内容。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产业概论
1.1.1 中药发展历史
1.1.2 中药现代化发展
1.1.3 中药缓释制剂
1.2 微胶囊技术概论
1.2.1 微胶囊技术及发展
1.2.2 微胶囊化目的和意义
1.2.3 水溶性物质微囊化方法
1.3 微胶囊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3.1 药物微胶囊化
1.3.2 微胶囊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1.4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芯材、壁材及试验方法的选择
2.1 芯材
2.1.1 川芎嗪类药物
2.1.2 芯材的选择
2.1.3 盐酸川芎嗪的紫外吸收峰的测定
2.2 制备方法的选择
2.2.1 制备方法选择原则
2.2.2 制备方法的确定
2.2.3 释药机理
2.2.4 油相及乳化剂的选择
2.3 囊材的选择
2.3.1 囊材的选择要求
2.3.2 海藻酸钠及成囊机理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LTH 乳液微囊的制备
3.1 试验装置及操作
3.1.1 试验装置
3.1.2 试验操作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空微胶囊制备
3.3.1 实验方法
3.3.2 测量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3.4 LTH 微囊的制备
3.4.1 试验方法
3.4.2 测量方法
3.4.3 干燥方式选择
3.4.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LTH 明胶微球乳液微囊的制备
4.1 明胶及S/O 乳剂体系
4.1.1 明胶
4.1.2 S/O 乳液体系
4.2 微球乳剂LTH 微囊制备
4.2.1 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工艺参数的优化
4.2.4 微球的染色观察
4.2.5 保存时间对微囊缓释效果的影响
4.2.6 结果与讨论
4.2.7 释放机理和模拟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12-27
参考文献
- [1].薄荷醇微囊的制备及其固化剂研究[D]. 赵頔.黑龙江大学2014
- [2].松香为原料界面聚合法制备微囊的研究[D]. 王丹.东北林业大学2003
- [3].声/磁双响应的自组装复合微囊及其性能研究[D]. 蒋泽权.上海交通大学2013
- [4].原位聚合法制备脲醛树脂微囊的处方工艺和筛选[D]. 王璐.青岛科技大学2014
- [5].海藻酸微囊的制备及覆膜漂浮微囊释放性能研究[D]. 杨帆.天津大学2005
- [6].阿霉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表征及其药效学研究[D]. 陈琪.新乡医学院2014
- [7].细胞膜仿生微囊作为药物载体的基础研究[D]. 张元洪.浙江大学2014
- [8].杜仲药物微囊两种制备方法比较的实验研究[D]. 金玲燕.浙江大学2009
- [9].聚多巴胺—氧化钛杂化微囊的仿生制备与固定化酶研究[D]. 张文燕.天津大学2014
- [10].口服雷帕霉素酵母微囊递送系统在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D]. 张相军.第三军医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复方姜黄微囊的研究[D]. 曾振文.广东药学院2008
- [2].超声定位靶向释药微囊的基础研究[D]. 罗易.重庆医科大学2007
- [3].莲子心微囊的稳定性及其释药规律研究[D]. 江丹.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 [4].丁香酚微囊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D]. 华彩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 [5].挥发性中药微囊化技术的研究[D]. 晋兴华.天津大学2006
- [6].金莲花微囊的制备工艺研究[D]. 孙志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 [7].聚乳酸微球制备及人参皂甙Rg3微囊研究[D]. 李德冠.吉林大学2005
- [8].IgY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徐敬宜.大连理工大学2006
- [9].葛芩微囊制剂工艺研究[D]. 崔明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 [10].双歧杆菌肠溶微囊的制备及评价[D]. 金姬善.延边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