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区制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区制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耿凤梅[1](2020)在《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文中提出张家口、承德地区是河北省的主要沙区,也是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自200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依托工程建设,当地沙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情况、沙产业现状、经验作法、典型产业、典型企业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论述。

董玮[2](2017)在《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森林的生物机能为核心的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越来越表现出基础性、主体性和先导性。由于林业的基础是森林,其公益性、产业性和弱质性密不可分,经营、管理和外部性都伴随着较高的综合风险,尤其需要公共政策的协同发力和持续保障。当前,在“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新战略,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同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实施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发展以林业为支撑的林业生态经济正在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面。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完善林业公共政策体系日益上升为国家战略,日渐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讨论的热点。在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林业公共政策,通过政策的实行完成对相关群体利益的调节,利用利益激励机制实现对森林生态建设的推动和林业经济增长的促进,进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林业公共政策作为经济激励方式,在体现生态保护经济性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发展的生态性,其实行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本文以公共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为分析基础,从林业的两大特殊属性——公共品与外部性出发,从理论上阐释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并从实践上进行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与公共政策的效应测度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统计数据、网站资料以及实际调研,本文对省级和农户层面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实施与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评价并分析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对林业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林业财政政策、林业产权政策和林业管制政策三大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3-2013年涵盖9个省份1497个样本农户的跟踪调研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我国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并测算了各政策的贡献度。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证双重分析结果提出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公共政策的优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模式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视经济系统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思想,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释义模型,认为经济的扩大化再生产不是无限的,必须受到能量传递不可逆转条件的制约。林业经济增长也并非无限,而必须有适度的规模,适度规模的约束条件即林业生态的承载力。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发展林业经济,达到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以及废弃物的吸收平衡,即达到稳态均衡。(2)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状况及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研究。通过宏观统计数据,认识我国林业生态发展总体状况以及区域生态发展差异状况,明确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描述了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特征化事实,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较大,森林生态功能较弱。基于公共品与外部性理论,指出了林业公共政策施行的必要性和现实性。通过对我国林业公共政策的演进以及当前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的梳理,结合对政策执行及需求等现实情况的调研,反映了林业公共政策的总体情况,并指出存在财政支出结构刚性、产权改革目标偏离、管制寻租及委托代理风险等问题。(3)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研究。利用历年森林资源普查数据、林业发展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从宏观、微观两方面以及规模、结构、分配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对我国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整体来看,南方林区及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综合状况较好,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综合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899和1.821,南方林区对区域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更高,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更多依赖对林业资源消耗。而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综合状况较差,其指数分别为0.908和0.871,尽管东北林区及西南林区林业资源丰富,但是对林业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存在效率损失。(4)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区段和类型划分。按照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综合指数大小,将我国不同区域林区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优质区、良好区、成长区和落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优质区主要包括贵州、广东等5个省份,均分布在南方林区,单位林业生态产生的经济效益在2倍以上,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林业生态良好区主要包括江西、辽宁等9个省份,单位林业生态所生产的经济效益处于1和2之间,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好。成长区包括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基本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尽管这两大国有林区林业资源特别丰富,但是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并未发挥森林资源的比较优势。林业生态经济落后区包括山东、江苏和甘肃3个省份,该区域省份在考察期间生态水平均呈现了下降趋势,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严重损害了林业生态资源和环境。(5)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因素与差异分析。根据对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评价结果,分析案例省份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因素,并继而比较省份之间政策因素的差异,识别出重点政策因素,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不同地区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政治基础的差异,其公共政策的实施与执行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财政政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公共管护支出、林区补偿标准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方面;产权政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林权证的规范化管理、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以及林权纠纷调处问题等方面;相较于林业财政政策和产权政策,各省份间的管制政策差异性较小,只是对于不同林区伐后森林郁闭度、林分蓄积量、采伐强度等的数值规定略有不同。(6)林业公共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测度。在定性分析找出政策因素的基础上,做更深一步的公共政策效应及贡献度定量分析,以遴选出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有突出作用的政策类别,为政策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效应。其中,对林业生态经济效应影响系数最高的三项分别是:产权政策中的林地流转政策、管制政策中的林木采伐指标是否易获得以及财政政策中的造林补贴政策。造林补贴主要针对生态林有较为显着的效果;而对于商品林,抚育补贴、集体林权改革、林木资源管制政策效果较为明显。(7)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对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林业生态发展,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大小依次是:产权政策35.53%,管制政策8.63%,财政政策8.21%。对于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大小依次是:产权政策5.14%,财政政策0.83%,管制政策0.16%。不同省区由于所处区位、资源、环境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各项林业公共政策在各地区的贡献度表现不同。综合来看,产权政策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贡献度较高,管制政策在湖南、福建、江西三省贡献度较高,财政政策在湖南、辽宁、福建三省贡献度较高。(8)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当地资源、经济、社会、体制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不同的发展模式与政策搭配存在效力的差异。从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要素利用角度,提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提高林地产出率、森林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林业资本产出率、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制度效率等。结合对生态经济和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演绎推理,明确公共政策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进而针对不同林区所处的不同区位、不同权属、不同林种等特征,设计差别化的林业公共政策组合方案,并辅以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多层次公共政策组合体系。

黄佳惠[3](2017)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文中提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态建设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治理沙化土地,改善京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该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内有关京津工程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工程的管护、监测、评价体系等技术性的研究。其中,在社会经济效益研究方面,目前未见有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效应进行研究。本文选取工程区2005-2015年73户连续样本户的面板数据,在屏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探索了京津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净效应。首先,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筛选工程监测指标中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变量,并初步分析了京津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其次,在回归模型所得结果的基础上,选取模型中显着的解释变量,并引入地区经济变量作为协变量,进一步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得到了工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净效应,并对两期工程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京津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确实存在正向作用,且工程从一期到二期净效应增加了 0.9%,说明随着京津工程的逐步深入,工程区的社会经济效益会愈加明显。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耿国彪[4](2016)在《走进风沙源 探访“地球癌症”的防治样本》文中指出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而且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

张子玉[5](2016)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但是粗放的发展方式,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支撑能力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容量,这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等严重问题。如果我们要想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现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比以往更加爱护人类依赖生存的生态环境。自党的十八大首次确立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并将生态文明置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战略地位,生态文明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凸现出来。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习近平系统的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既要“绿色”,又要“发展”,没有发展,也就不能实现绿色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统筹协调,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和绿色化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还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勤俭节约和健康文明的方向转变,形成一种弘扬生态文明主流的价值观念,营造一种人人、事事、时时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依旧是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千里霾笼,万里尘飘”成为民生之患,治理生态环境既是执政考验,又是发展课题。所以,只能下定决心、深化改革,打赢这场没有退路的生态攻坚战。本文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为题,共分为7个部分进行研究,具体如下:第1章,绪论。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生态文明建设概述。主要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意义,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意义: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责任大国需要履行的责任和文明形态升级的必然途径。第3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生态文明思想;其次,总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再次,分别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最后,介绍了福斯特、奥康纳、阿格尔和莱易斯四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为本文研究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4章,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方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环境保护工作开展顺利、整体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和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几点问题: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尚未根本完善、执法监管责任尚未根本落实、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生态环境基础较为薄弱、生态经济发展简单粗放、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国际环境合作机制不健全。第5章,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模式。本章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工程进行整理与归纳,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实践模式:新农村生态建设实践模式、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实践模式、“三北”防护林工程实践模式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践模式,并系统的论述了各个典型模式的由来、特点及实践价值。第6章,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及经验借鉴。本章在介绍美国、日本和德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基础上,总结出有益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经验借鉴。其中包括:积极推进环境教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立法先行的治理环境和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7章,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基于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以上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五点对策思考,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土空间、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良好社会风尚和加强国际生态合作。

乔娜[6](2013)在《北京市昌平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为有效治理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从根本上改善京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国家决定对重点风沙源区进行集中治理,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昌平区处于北京的上风上水地区,是首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也是京津风沙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工程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并对工程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计量。昌平区京津风沙源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价值评估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对工程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进行识别。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工程背景资料,与当地的相关人员进行关键人物访谈,和实地调查,确定昌平区京津风沙源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内容。通过对昌平区京津风沙源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工程实施以来,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森林面积都有所增加,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昌平区京津风沙源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价值评估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影响价值的计量。由于生态环境影响的复杂性,评价方法的不唯一性,所以很难准确地评估生态环境影响的价值,争议也比较大。因此,本论文首先对各种生态环境影响价值计量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了解各个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之后根据影响内容的特点进行方法的选择,在定价标准方面借鉴使用频率高的标准、行业标准或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最终对昌平区京津风沙源工程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计量,且结合昌平区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期间各年的费用,利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分析工程的费用效益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系统生产生物资源和涵养水源功能影响产生的价值最大,次之是对生态系统净化环境和固碳释氧功能影响产生的价值,对其他功能影响的价值相差不大且比较小,同时工程的实施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是非常显着的。最后,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计算结果,讨论了昌平区京津风沙源工程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研究的不足。

耿国彪[7](2013)在《不要让我们的未来干枯——中国防沙治沙纪实》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2月27日28日两天,我国南疆盆地、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华北北部发生沙尘天气,甘肃西部、河北北部多地发生沙尘暴,这是北方地区今年春天遭受的第一次沙尘天气过程。本次沙尘天气过程主要影响了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8省(区、市)126个县市,受较大影响土地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

岳太青[8](2012)在《我国防沙治沙的公共性及公共政策分析 ——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了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作为研究分析的区域,以防沙治沙为主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研究对象,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评价分析“三北”工程的政府公共政策、公共财政投入和绩效,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针对在防沙治沙绩效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前提下,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防沙治沙在公共管理方面起到探索和借鉴。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项目组[9](2012)在《2011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概要》文中研究表明2011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的主要结果,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监测基本结论、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认为2010年我国工程情况良好,改革与发展稳步推进,生态保护与植被恢复成效日益凸现,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职工和农民就业、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林业重点工程面临的普遍问题是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调整和完善政策,更好地实现工程建设目标,为我国的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彭恩强[10](2012)在《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针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工作在现有管理模式下存在的管理空间不精细、管理对象不具体、信息获取不及时、考核评价不科学、责任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模式、防沙治沙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网格化管理的理论、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构建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并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为当前工程的日常动态监管更加精细化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①研究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理论和技术。简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善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网格化管理理论,重点分析了它们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作用。概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3S技术、网格地图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指出了这些技术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作用。②构建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提出了以组织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四体系—系统”总体框架,设计了业务流程,提出了业务模型设计原则,构建了“4721”业务模型。形成了“以网格化为灵魂,以组织体系为基础,以运行体系为根本,以保障体系为保证,以评价体系为关键,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网格化管护模式。③研究了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数据保障体系。提出将网格分为基本网格和管理网格,适应灵活管理的需要。提出将管护对象分为网格部件和网格事件,并细分大小类,设计编码方案,确定每类部件和事件的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④建立了科学的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评价指标体系。以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为评价方法,提出了22项基本指标和16项比率指标,分别按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岗位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结果用统计表、专题图、统计图等方式来展现,加强了工程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评价,实现了监控中心多方面监督。⑤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研究分析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实例。分析了现状,提出了构建网格化管护模式的建议。最后,论文提出了构建经济适用的服务于网格化管护模式的林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网格化林业工程管护模式经济效益评估研究两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情况
    1.1 工程规划情况
    1.2 工程进展情况
2 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现状
    2.1 林果产业不断壮大
    2.2 森林旅游快速发展
    2.3 畜牧业发展方式有效转变
    2.4 碳汇项目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2.5 工程实施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3 发展沙产业的主要经验作法
    3.1 加强领导
    3.2 出台政策
    3.3 科学规划
    3.4 是探索模式
    3.5 扶持龙头
    3.6 流转土地
    3.7 多元化投入
4 典型产业
    4.1 张家口市葡萄(葡萄酒)产业
    4.2 张家口市杏扁产业
    4.3 承德市山杏产业
5 典型企业
    5.1 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
    5.2 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
    5.3 张家口市永昌源果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5.4 怀来县众诚葡萄专业合作社
6 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林业生态经济
        二、林业公共政策
        三、政策贡献度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林业属性特征与政府干预
        一、林业的公共品特性
        二、林业外部性的相关研究
        三、政府干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林业生态经济与公共政策相关研究
        一、林业生态经济演进、内涵和模式
        二、林业财政政策相关研究
        三、林业产权政策相关研究
        四、林业管制政策相关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第三章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状况与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
    第一节 中国林业发展总体状况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特征化事实描述
        一、林地资源数量变动及趋势
        二、林地资源质量变化
        三、林木资源变动及趋势
        四、林木资源质量变化
    第三节 中国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及演进
        一、中国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
        二、中国林业公共政策演进及存在的问题
        三、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的国际视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
    第一节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林业生态经济规模情况
        二、林业生态经济结构情况
        三、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微观农户的考察
        四、基于林业经济分配情况进一步考察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测度:改进熵值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评价方法
        三、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指标评价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效应
    第一节 公共政策因素的识别与区域差异
        一、公共政策因素的识别
        二、林业公共政策区域差异
    第二节 林业公共政策效应测度
        一、基本研究框架构建
        二、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三、林业公共政策效应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公共政策贡献度的进一步分析
        一、贡献度理论模型构建
        二、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测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公共政策建议
    第一节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一、林业公共政策的优化目标
        二、促进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局限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典型案例调研情况
    调研情况一:林业生态经济
    调研情况二:政策需求情况
附录 B:部分国际林业公共政策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后记

(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京津工程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念界定
    2.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理研究
        2.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3 研究综述
    3.1 生态修复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3.1.1 国外土地休耕保护计划
        3.1.2 国内生态修复工程
    3.2 个人及家庭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3.3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3.4 相关文献评述
4 数据说明及研究方法选择
    4.1 数据来源及选取说明
    4.2 面板数据模型
        4.2.1 混合回归模型
        4.2.2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
        4.2.3 面板数据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4.2.4 面板数据模型检验
    4.3 处理效应
        4.3.1 平均处理效应的基本概念
        4.3.2 倾向得分匹配
5 京津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县数据概况
        5.1.2 样本户基本情况分析
    5.2 京津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指标选取及变量解释
        5.2.2 面板数据模型
        5.2.3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6 结论与讨论
7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农户调查表

(4)走进风沙源 探访“地球癌症”的防治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走进京津风沙源
沙产业造福百姓
防沙治沙 任重道远

(5)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2.1.1 生态的内涵
        2.1.2 文明的内涵
        2.1.3 生态文明的内涵
        2.1.4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2.2.1 自律性与他律性
        2.2.2 循环性与持续性
        2.2.3 公平性与文化性
    2.3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3.1 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2.3.2 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
        2.3.3 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2.3.4 责任大国需要履行的责任
        2.3.5 文明形态升级的必然途径
第3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
        3.1.1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
        3.1.2 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3.1.3 列宁的生态文明思想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3.2.1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
        3.2.2 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3.2.3 江泽民的生态文明思想
        3.2.4 胡锦涛的生态文明思想
        3.2.5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3.3.1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3.3.2 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3.3.3 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
    3.4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文明思想
        3.4.1 福斯特的“生态革命”思想
        3.4.2 奥康纳的“双重危机”思想
        3.4.3 阿格尔的“异化消费”思想
        3.4.4 莱易斯的“控制自然”思想
第4章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4.1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
        4.1.1 环境保护工作开展顺利
        4.1.2 整体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4.1.3 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4.2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改变
        4.2.2 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尚未根本完善
        4.2.3 执法监管责任尚未根本落实
        4.2.4 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4.3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生态环境基础较为薄弱
        4.3.2 生态经济发展简单粗放
        4.3.3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4.3.4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完善
        4.3.5 国际环境合作机制不健全
第5章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模式
    5.1 新农村生态建设模式
        5.1.1 新农村生态建设模式的由来
        5.1.2 新农村生态建设模式的特点
        5.1.3 新农村生态建设模式的实践价值
    5.2 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模式
        5.2.1 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模式的由来
        5.2.2 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模式的特点
        5.2.3 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模式的实践价值
    5.3“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模式
        5.3.1“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模式的由来
        5.3.2“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模式的特点
        5.3.3“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模式的实践价值
    5.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模式
        5.4.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模式的由来
        5.4.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模式的特点
        5.4.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模式的实践价值
第6章 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及经验借鉴
    6.1 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
        6.1.1 美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
        6.1.2 日本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
        6.1.3 德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
    6.2 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借鉴
        6.2.1 积极推进环境教育
        6.2.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2.3 立法先行的治理环境
        6.2.4 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7章 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
    7.1 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土空间
        7.1.1 落实主体功能区的规划
        7.1.2 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
        7.1.3 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7.2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7.2.1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7.2.2 加快生态文明法制化建设
        7.2.3 加强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7.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3.1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7.3.2 由量的增长向质的上升转变
        7.3.3 由资源依赖向技术创新转变
    7.4 建设良好社会风尚
        7.4.1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7.4.2 平衡生态与心态的关系
        7.4.3 培养绿色生活方式
    7.5 加强国际生态合作
        7.5.1 开展国际环境合作
        7.5.2 创新区域保护国际合作
        7.5.3 反对生态霸权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北京市昌平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数据收集
        1.2.4 技术路线
2 理论方法介绍和相关文献综述
    2.1 生态系统相关概念
        2.1.1 生态系统的结构
        2.1.2 生态系统环境功能
    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概念
        2.2.1 生态影响
        2.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3 生态环境影响价值评估方法与步骤
        2.3.1 生态环境影响价值评估方法
        2.3.2 生态环境影响价值评估的步骤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价值评估国内外研究进展
        2.4.2 京津风沙源工程的研究进展
        2.4.3 已有研究评述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自然地理情况
        3.1.1 地理位置与地貌
        3.1.2 水文气象
        3.1.3 水系
        3.1.4 自然资源
    3.2 昌平区京津风沙源工程实施情况
        3.2.1 林业措施
        3.2.2 农业措施
        3.2.3 水利措施
        3.2.4 生态移民
4 昌平区京津风沙源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确定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4.1 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4.2 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筛选
    4.3 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4.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3.2 建立指标体系
        4.3.3 评价方法
5 昌平区京津风沙源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1 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5.1.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5.1.2 植被资源变化
        5.1.3 水资源变化
    5.2 生态系统环境功能影响
        5.2.1 生产生物资源
        5.2.2 保持水土
        5.2.3 改良土壤
        5.2.4 涵养水源
        5.2.5 净化环境
        5.2.6 防护功能
        5.2.7 固碳释氧
        5.2.8 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5.2.9 景观与社会文化功能
6 昌平区京津风沙源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价值评估
    6.1 生产价值
        6.1.1 活立木价值
        6.1.2 生产干、鲜果价值
    6.2 水土保持价值
        6.2.1 物质量计算
        6.2.2 价值计算
    6.3 改良土壤价值
    6.4 涵养水源价值
        6.4.1 林地涵养水源价值
        6.4.2 草地涵养水源价值
    6.5 净化环境价值
        6.5.1 物质量计算
        6.5.2 价值量计算
    6.6 防护价值
    6.7 固碳释氧价值
        6.7.1 物质量计算
        6.7.2 价值计算
    6.8 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总价值
    6.9 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费用效益分析
        6.9.1 费用效益分析的内涵
        6.9.2 费用效益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我国防沙治沙的公共性及公共政策分析 ——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一) 防沙治沙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认识防沙治沙的重大意义
        (二) 防沙治沙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防沙治沙工作任务的艰巨性
        (三) 防沙治沙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防沙治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 防沙治沙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成效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我国防沙治沙概况
    一、 土地沙化成因
        (一) 自然因素
        (二) 人为因素
    二、 我国沙化土地概况
    三、 我国沙漠化造成的危害及损失
        (一)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二) 影响农牧业生产
        (三)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四) 侵略人类生存发展空间
        (五) 沙漠化加重了贫困程度
    四、 我国防沙治沙历程
        (一) 法规保障
        (二) 工程推动
        (三) 统筹推进
        (四) 政府主导
第二章 防沙治沙的公共属性及特点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一) 消费的非竞争性
        (二) 受益的非排他性
        (三) 效用的非分割性
    二、 防沙治沙行为的公共属性及特点
    三、 防沙治沙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一) 防沙治沙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二) 防沙治沙具有明显的“外部搭车”现象
        (三) 防沙治沙必须主要依靠政府来解决
        (四) 我国防沙治沙的公共性
第三章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一、 立项决策
    二、 总体规划
    三、 取得成效
        (一) 改善了建设区生态环境
        (二) 推动了建设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 开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四、 主要的政策措施
        (一) 组织政策及措施
        (二) 投资政策及措施
        (三) 技术政策及措施
        (四) 管理政策及措施
第四章 “三北”工程建设的公共政策效益分析
    一、 公共政策及分析
        (一) 公共政策
        (二) 公共政策的组成系统
        (三) 公共政策分析
    二、 政府公共绩效管理
    三、 绩效评估
        (一) 政治绩效
        (二) 经济绩效
        (三) 社会绩效
        (四) 文化绩效
    四、 防沙治沙的政府公共管理政策绩效评价
        (一) 政治政策绩效
        (二) 生态绩效评价
        (三) 经济绩效评价
        (四) 社会绩效评价
        (五) 技术政策绩效评价
        (六) 政治绩效评价
        (七) 精神文化绩效评价
    五、 数据模型及结论性评价
    六、 “三北”工程建设公共政策的消极效果评价
        (一) 建设制度没有完全体现防沙治沙的公共性
        (二) 工业化和农村非农化给工程建设的公共性带来了挑战
        (三) 防护林建设公共管理政策内容未完全遵循自然循环规律
        (四) 组织管理运行方式没有体现防沙治沙的公共属性
        (五) 建设投入政策没有完全体现公共属性
        (六) 建设组织管理机制没有体现公共属性
第五章 今后我国防沙治沙的对策
    一、 加快建立和完善防沙治沙组织管理体系
        (一) 将各级工程管理部门统一纳入政府公共管理组织体系
        (二) 建立和完善防沙治沙的责任主体考核体系
        (三) 建立和完善防沙治化的信息分析监测网络体系
        (四) 建立和完善沙漠化危害预警和处置体系
    二、 加大防沙治沙公共政策支持力度
        (一) 充实和完善防治沙漠化的公共政策内容
        (二) 提高和改进防治沙漠化的公共政策的科技水准
        (三) 加大防治沙漠化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
        (四) 建立健全沙漠化防治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三、 加大依法防沙治沙的力度
        (一) 建立和完善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 加大执法力度
        (三)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四、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防沙治沙公共财政投入体制
        (一) 稳定国家投资渠道
        (二) 完善投资结构
        (三) 提高投资标准
    五、 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学治理水平
        (一) 加快沙漠化防治的标准体系建设
        (二)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
        (三) 加强技术培训
        (四) 加强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六、 发展沙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10)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概况
        1.1.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基本经验
        1.1.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暴露出的弊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国内外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1.3.2 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及其管理模式研究
        1.3.3 国内外防沙治沙管理研究
        1.3.4 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网格与网格化管理发展研究
    2.1 网格
        2.1.1 网格的概念与应用
        2.1.2 网格的发展与趋势
    2.2 网格化管理
        2.2.1 网格化管理的概念与应用
        2.2.2 网格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2.2.3 网格化管理的流程
        2.2.4 网格化管理的特征
        2.2.5 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及趋势
    2.3 网格与网格化管理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3.1 管理与管理模式
        3.1.1 管理
        3.1.2 模式
        3.1.3 管理模式
    3.2 系统论
        3.2.1 系统论概要
        3.2.2 系统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3 控制论
        3.3.1 控制论概要
        3.3.2 控制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4 信息论
        3.4.1 信息论概要
        3.4.2 信息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5 协同论
        3.5.1 协同论概要
        3.5.2 协同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6 "善治"理论
        3.6.1 "善治"理论概要
        3.6.2 "善治"理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7 可持续发展理论
        3.7.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要
        3.7.2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8 网格化管理理论
        3.8.1 网格化管理理论概要
        3.8.2 网格化管理理论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的体现
    3.9 现代信息技术
        3.9.1 计算机网络技术
        3.9.2 3S技术
        3.9.3 网格地图技术
        3.9.4 数据库技术
        3.9.5 数据挖掘技术
        3.9.6 系统集成技术
    3.10 本章小结
4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构建
    4.1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的构建思路与总体框架
        4.1.1 构建思路
        4.1.2 总体框架
    4.2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组织体系
        4.2.1 管护员队伍
        4.2.2 日常管理机构
        4.2.3 临时议事机构
    4.3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运行体系
        4.3.1 业务流程
        4.3.2 业务模型
    4.4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保障体系
        4.4.1 政策保障
        4.4.2 数据保障
        4.4.3 资金保障
        4.4.4 科技保障
    4.5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4.5.1 总体架构
        4.5.2 数据库建设
    4.6 本章小结
5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数据保障体系
    5.1 基础地理数据的获取与更新
    5.2 网格划分与调整
        5.2.1 基本网格与管理网格
        5.2.2 网格划分的原则
        5.2.3 网格编码的规则
        5.2.4 网格的数据要求
        5.2.5 网格的调整
    5.3 网格部件
        5.3.1 网格部件的分类与编码
        5.3.2 网格部件的属性
        5.3.3 网格部件的更新
    5.4 网格事件
        5.4.1 网格事件的分类与编码
        5.4.2 网格事件的属性
    5.5 专业部门
        5.5.1 专业部门编码
        5.5.2 部件责任主体的确定
        5.5.3 事件责任主体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评价体系
    6.1 评价对象与评价周期
        6.1.1 评价对象
        6.1.2 评价周期
    6.2 评价指标
        6.2.1 基本指标
        6.2.2 比率指标
        6.2.3 综合指标
    6.3 评价方法
        6.3.1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6.3.2 区域评价
        6.3.3 部门评价
        6.3.4 岗位评价
    6.4 评价展现
        6.4.1 区域评价的展现
        6.4.2 部门评价的展现
        6.4.3 岗位评价的展现
    6.5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案例分析
    7.1 研究区概况
        7.1.1 自然条件
        7.1.2 社会经济情况
        7.1.3 京津风沙源治工程区情况
    7.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情况
        7.2.1 小班划分情况
        7.2.2 管护员队伍情况
        7.2.3 工程管护情况
        7.2.4 管护资金情况
        7.2.5 管护效果
        7.2.6 现有管护存在的问题
    7.3 构建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建议
        7.3.1 统一网格编码,普查管护资源
        7.3.2 建立监控中心,强化监督职能
        7.3.3 垂直管理护林员,整合业务流程
        7.3.4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现代化水平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网格化管护模式及其优势
        8.2.1 网格化管护模式
        8.2.2 网格化管护模式的优势
    8.3 研究的创新点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 耿凤梅. 中国林副特产, 2020(02)
  • [2]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D]. 董玮. 安徽大学, 2017(12)
  • [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D]. 黄佳惠.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走进风沙源 探访“地球癌症”的防治样本[J]. 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6(11)
  • [5]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 张子玉. 吉林大学, 2016(08)
  • [6]北京市昌平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价值评估[D]. 乔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13(S2)
  • [7]不要让我们的未来干枯——中国防沙治沙纪实[J]. 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3(11)
  • [8]我国防沙治沙的公共性及公共政策分析 ——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例[D]. 岳太青. 吉林财经大学, 2012(01)
  • [9]2011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概要[J].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项目组. 林业经济, 2012(01)
  • [10]网格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护模式研究[D]. 彭恩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区制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