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形象生产与传播的媒介影响力

公民形象生产与传播的媒介影响力

论文摘要

·传播的革命和科技的发展将人们对公民的想象变成了影像甚至于自身的投映,随之公民与形象再次关联,媒介化社会给我们打开了认知的另一扇大门。之前教育模式提供的公民形象,经过媒介传播的公民概念在这里重新构建,新的公民形象也应运而生。通过媒介化的表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有关道德的、政治的、法律的公民故事,甚至是有血有肉的公民形象。和教育规训的过程相似,媒介化表述的公民形象已不再是对公民社会中公民信仰的准确解释,必然夹杂着其他的诸如历史、控制、政治的全部欲望。可见,公民形象产生至少有两种途径,第一,同教育关联产生目的性的公民形象;第二,同媒介化关联后产生的叙述性公民形象。梳理公民概念在世界史和中国的起源,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公民形象反而在解释时代精神方面更有说服力,美德培养给公民教育所付出的积极努力,在近代社会的公民精神的诠释里得到收获,公民精神与时代人物相叠加即公民形象。另外,通过媒介的再生产,公民形象在所呈现的媒介镜像引发了对现代媒介修辞功能的重新思考,即媒介化主导的社会中,媒介对公民形象的构建通过特有符号方式呈现,这一方式在现代性和科技行的孵化下更加多元化。其结果是,公民形象的得以被理解为媒介化的修辞表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公民形象生产与传播中的公民与公民形象
  • 第一节 该问题的理论起点与研究构想:公民∕公民形象
  • 一、公民与公民理想
  • 二、公民理想与教育中的公民形象
  • 三、媒介传播中的公民形象
  • 四、关于公民形象生产与传播的媒介景象研究构想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资料与意义
  • 第三节 本文的概念与结构
  • 第二章 西方公民概念缘起与媒介进化的参照
  • 第一节 公民概念溯源:公民理想中欧洲公民形象的变迁
  • 一、古希腊城邦:亚里士多德的 “善人” 与斯巴达的 “勇士”
  • 二、罗马共和帝国:“我是一个罗马公民”
  • 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城市公民
  • 四、民族——国家:主权公民到国家公民
  • 五、世界主义思想:世界公民
  • 第二节 媒介进化同公民形象变迁的对比研究
  • 一、口语传播时期与古希腊的公民意识
  • 二、文字传播时期:纸、笔、文字的演进与公民概念发展的对比
  • 三、印刷传播时期:印刷、革命与主权公民的诞生
  • 四、大众媒介迅速发展: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
  • 第三章 我国公民形象变迁与媒介影响力
  • 第一节 中国社会变迁与公民形象演变
  • 一、“五四”运动前后:从臣民到国民、公民
  • 二、新中国成立后:公民与人民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现代公民的发展
  • 第二节 公共事件中的公民形象
  • 一、叶晓静:政府公车知情权
  • 二、吴君亮:“预算公开破冰人”
  • 三、民间组织:“深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瓶盖瓶底排行榜”
  • 四、“围脖”:宜黄强拆事件
  • 第三节 公共危机中的公民形象
  • 一、上海人: 《2010,上海之变》
  • 二、中国人:4.14 玉树之殇
  • 第四节 公民形象常见的五中言说模式
  • 第五节 公民形象构建中的媒介影响力
  • 第四章 公民形象生产与传播过程解析
  • 第一节 谁在说
  • 一、传统观点:国家、媒体、观众 (政治力量)
  • 二、公共利益: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平衡 (社会力量)
  • 第二节 说什么
  • 一、完美公民理想图景与公民社会
  • 二、公民美德 “好公民” 与 “糟糕的公民”
  • 三、公民精神“积极的公民”与“消极的公民”
  • 第三节 如何说
  • 一、仪式: “感动中国” 加冕礼
  • 第五章 本质:认同与归属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媒介化时代人类生存视域下的日常生活转型[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叙事影像在数字游戏中的再媒介化——以《致命框架》系列为例[J]. 当代电影 2019(12)
    • [3].媒介化社会视角下的“拆迁户”形象架构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20(01)
    • [4].“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媒介化诉求的逻辑进程[J]. 传媒观察 2020(03)
    • [5].雄安动迁区群众情感抚慰媒介化策略[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5)
    • [6].博物馆的媒介化趋势及其实践意义[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04)
    • [7].网红城市:社交媒体推动下的城市媒介化[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8].从“诗性创作”到“媒介化生产”——论新媒体语境下新诗发展的媒介化转型[J]. 社会科学 2020(05)
    • [9].异托邦空间规划与文化主题变奏——论影像再媒介化的两个基本问题[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02)
    • [10].电视宣讲媒介化实践及其修辞分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0(06)
    • [11].功能维度的拓展式融合——“治理媒介化”视野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09)
    • [12].新媒体时代文物遗产的媒介化重现[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3].“媒介化抗争”概念辨析——基于文献的思考[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4].理解直播:按照传播逻辑的社会重构——试析媒介化视角下直播的价值与影响[J]. 新闻记者 2020(08)
    • [1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媒介化社会[J]. 当代传播 2016(06)
    • [16].媒介化社会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 教育导刊 2017(04)
    • [17].媒介化维权的实践机制——以聂树斌案为例[J]. 视听 2017(03)
    • [18].论媒介化社会控制论及其悖论[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9].界定性与敏感性:媒介化理论的两种概念化方式[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01)
    • [20].打通大学生群体与媒介的关系——评《媒介化生存与大学生成长》[J]. 传媒 2017(14)
    • [21].媒介化生存的社会学反思[J]. 青年记者 2017(08)
    • [22].“地球村”:媒介化进程中的新型空间[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3].媒介化社会下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4)
    • [24].媒介化社会视角下的新媒介伦理建构[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8)
    • [25].危机媒介化与媒介化危机[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3)
    • [26].当代信息社会的过度媒介化分析[J]. 当代传播 2017(02)
    • [27].媒介化社会环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对策[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8].媒介化政务模式的纠偏与创新[J]. 人民论坛 2017(32)
    • [29].媒介化生存视阈下关于人的在场问题研究[J]. 今传媒 2016(02)
    • [30].重塑惯例:媒介化时间对新媒体社会的建构[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公民形象生产与传播的媒介影响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