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白县电海中学龙雄基
探究性教学被认为是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如何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上为其成才打下坚实基础,这是每一位教师在面临教改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探究性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一、探究性教学实施的前提
1.转变师生关系的角色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新教材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民主平等的。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教育环境已向信息化方向发展,课堂并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老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浪潮,共同分享着见仁见智的各种观点。因此,师生互动不再是一种希望,而是一种无法避免的事实。
2.创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的亲切和谐、真诚耐心、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相互沟通,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学生有新的观点和不同见解,教师能虚心接受。只有在这种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才使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要营造讨论的气氛,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是探究性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现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及实践能力。
二、探究性教学在数学课堂的实践运用
探究性教学的策略大致有如下三个步骤:
1.巧妙导入,创设问题情景
课堂教学的导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倾向,从而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为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或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之中,思维火花也易被点燃,对课本内容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
2.动手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教学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获取的知识才是最佳的。教师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讲授北师大版义务教材七年级数学(下)《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中的第一课时中,我打破常规教学中的课时安排(一般来说,三角形全等的每个条件要上一课时),我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动手探究两个三角形全等要具备什么条件,有多少种可能性,先让学生放胆猜一猜,然后动手画三角形证实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按给出的问题画三角形:
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如:(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50°;(3)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和6cm。
然后让学生把所画的三角形和同桌的叠在一起,观察是否重合,并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接着,让学生想“究竟要有怎样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是全等的”,最后让学生动手去验证各种情况。这节课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对三角形全等的各种可能性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甚至有个平时表现不怎么样的学生提出有四个条件是否一定全等的问题。通过动手,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我提示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把探索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忙起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相信这些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3.反思及拓展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启动同学们的日常见闻和旧有的认知,借以引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兴趣,把课堂扩展到日常生活中,鼓励同学们养成积极地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密切关注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件并且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那么提高学习效率和整体素质就成为可能。教师可布置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将课堂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初中生中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