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控股股东论文-吴慧香,孙莉

终极控股股东论文-吴慧香,孙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终极控股股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配置,企业创新

终极控股股东论文文献综述

吴慧香,孙莉[1](2019)在《终极控股股东视角下的控制权配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7~2016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从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叁个层面综合分析了控制权配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度抑制企业创新,而超额董事席位和终极控股股东担任CEO均促进企业创新;终极控股股东直接控制公司的控制权配置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创新。(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曾惠芬,许萍[2](2018)在《终极控股股东、金字塔股权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2014-2016年的深交所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终极控股股东的终极控制权与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控制层级与控制复杂度两个层面上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金流权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控制权与信息披露质量显着负相关,说明终极控制权会强化第二类代理冲突,而两权偏离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信息披露具有"隧道效应"。控制层级和控制复杂度均与信息披露质量显着负相关,意味着公司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会降低信息披露质量。(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8年09期)

王鲁平,李一婧,段兴民,崔珊珊[3](2018)在《终极控股股东与负债融资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2010—2015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终极所有权的性质和结构与负债水平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负债水平显着负相关,控制权与负债水平呈倒U型关系,两权分离度与负债水平显着正相关,两权分离度与负债水平间的正相关关系会受到成长性的影响而变弱;另外,考虑到终极控股股东的性质,地方所属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和两权分离度的正相关关系最显着,非国有上市公司次之,中央直属上市公司最弱。(本文来源于《会计之友》期刊2018年01期)

季燃[4](2017)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产权性质与会计稳健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计稳健性原则是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会计核算原则。在公司治理领域,他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Basu(1997)通过对理论以及实践中会计稳健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发现会计稳健性已经存在长达五百多年。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被推行以及轰动全球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皆使得人们对其重视程度逐年加强。自La Porta R.et al.(1999)在《Journal of Finance》发表 了题为《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的文章以来,标志着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从传统的第一类委托代理冲突转向了中小股东与终极控股股东间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目前学术界在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时,大多是从公司表层股东的股权结构着手,然而直接持股的大股东可能对公司的影响力不如实际控制人大;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对企业的影响也多集中于对企业投资行为、企业的价值和绩效以及盈余管理等领域,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展开研究。同时大多数研究仅停留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二者关系层面,对于二者关系在不同背景下的进一步细化探讨几乎空白。由于我国从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制度背景相对特殊,国有与非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运行机制存在很大区别,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做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选用2009-2016年间在沪深两市交易的上市公司的共5804个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第二类委托代理关系的视角出发,追溯到终极控股股东,基于Basu模型以及应计-现金流模型(以下简称ACC模型)对会计稳健性的测量方式,探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并深入研究了终极产权性质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力政策的推进提供数据和理论方面支持。结果表明:(1)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上市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2)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呈负相关关系。(3)不同产权性质下,两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强弱不同,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的上市公司两者间的负相关关系较非国有上市公司更强。由于Basu模型对市场有效性的要求较高,因此本文用对市场有效性没有要求的Ball与Shivakumar(2005)提出的ACC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又将终极控制权的阈值从20%设定为10%重新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上述研究结论稳健可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本文的研究角度较为新颖。目前学术界在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时,大多是从公司表层股东的股权结构着手,然而直接持股的大股东可能对公司的影响力不如实际控制人大;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对企业的影响也多集中于对企业投资行为、企业的价值和绩效以及盈余管理等领域,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展开研究。因此本文追溯控制链条至终极控股股东,从终极股权结构入手研究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还是比较新颖的。其次,已有研究仅停留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二者关系层面,对于二者关系在不同背景下的进一步细化探讨几乎空白。本文不仅研究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对会计稳健性的总体影响,还结合了中国特殊制度背景并从产权性质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进一步探讨,同时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实证模型(BASU模型和ACC模型)验证本文的结论,使研究更为细致和深入。(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0-01)

章细贞,李乐,雒续源[5](2017)在《终极控股股东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股权、社会资本双重控制链》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股权结构的集中化趋势,公司治理的重点也逐步转向终极控股股东。学者发现控股股东通常会借助交叉持股或金字塔等方式实现超强控制以获取私有收益,并由此形成终极控股股东"股权分析"范式。此外,终极控股股东的管理决策还会受到社会组织、网络关系等社会资本的影响。基于此,结合社会资本控制链,通过寻找其社会网络关系,进一步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验证了终极控股股东的普遍性及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并发现企业风险承担与终极控股股东的关系受控股股东社会资本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陈杰[6](2017)在《终极控股股东、负债融资与农业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投资而产生的过度投资一直是学术界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过度投资往往造成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投资效率低下等后果,严重损害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股东利益,因此如何有效降低企业过度投资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由现金流理论认为,企业负债融资能够有效抑制过度投资,但是该结论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股权分散,我国企业则表现出明显的股权集中,大部分企业存在终极控股股东。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在股权集中情况下,大股东和中小股东间的委托代理成本成为企业主要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在股权结构集中情况下,企业负债融资和终极控股股东,两者与过度投资分别是怎样的关系,以及在终极控股股东影响下负债融资与过度投资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有待于验证和研究。选取我国A股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巨潮网,数据窗口期为2009-2015年。根据研究内容,应用国内学者普遍使用的Richardson残差度量模型测度样本企业过度投资水平,之后根据相关理论分析构建负债融资与过度投资关系面板数据模型、终极控股股东与过度投资关系面板数据模型和终极控股股东影响下负债融资与过度投资关系变化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在股权结构集中情况下,我国企业负债融资对过度投资水平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企业的国有终极控股性质并不会显着加重其过度投资状况,但是国有终极控股性质能够削弱企业负债融资对过度投资水平的抑制作用,且企业地方政府终极控股性质的削弱作用强于中央政府终极控股性质。随着国有产权企业融资便利性的逐渐消失,由国有终极控股股东性质造成的这种削弱作用也正在不断消退。研究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为相关研究做出了贡献:一方面是以股权集中为前提条件,重点从终极控股股东产权性质角度分析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这有别于已有文献对两权分离度与过度投资关系的过度侧重,符合我国企业的现实特征,也是对过度投资相关研究内容的丰富;另一方面是在企业负债和过度投资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考察了终极控股股东产权性质下企业负债与过度投资关系的变化。这弥补了大部分文献对企业负债与过度投资关系研究仅限于两者之间的不足,纳入了对两者关系会产生较大影响的终极控股股东产权性质因素,提高了相关研究结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吴东立,陈杰[7](2017)在《终极控股股东、负债融资与过度投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股权结构集中下,终极控股股东会对企业负债与过度投资造成怎样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我国农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运用Richardson残差度量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上市企业负债对过度投资水平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农业上市企业的国有终极控股性质并不会显着加重其过度投资状况;但是国有终极控股的性质削弱了农业上市企业负债对过度投资水平的抑制作用,且地方政府终极控股性质带来的削弱作用更强。由农业上市企业国有终极控股所带来的这种削弱作用正在不断减弱。(本文来源于《投资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柴丽君,杨璐,唐勇军[8](2017)在《终极控股股东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2-2014年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突破了基于"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已被完全披露,而没有披露的企业则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假设,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进行具体认定的基础上,从终极控股股东的视角,实证分析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发现: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越大,控制层级越多,企业越不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信息;产权性质不同的终极控股股东,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会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7年06期)

张涛,姚解云[9](2016)在《终极控股股东对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加之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终极控股股东,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少数股东权益侵占效应愈发明显,并进一步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形成与特征,促使优化融资结构与改善融资环境成为公司战略决策与内部治理的重点。为此本文基于终极控股股东视角,选取2012—2014年间沪深两市A股市场民营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其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拥有的终极控制权比例、现金流权比例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两权分离度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基于终极控制权框架下的股权制衡度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管理层激励同样与债务融资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08期)

刘晓燕[10](2016)在《终极控股股东对文化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并购被企业看作是推进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优化股权结构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战略,因此大多数企业都希望通过并购提升企业价值。那么通过并购企业的价值能否得到提升呢?通过统计发现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甚至还扰乱了有些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外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证监会通过对这些并购企业的严格稽查发现:有些公司绩效发生恶化是因为有人想通过并购重组向外转移公司的资产,而这幕后的最终操纵者就是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此外,近些年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而实施并购就是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一种方式,故我国文化企业的并购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因此本文拟研究终极控股股东对我国文化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本文以2007-2012年我国发生并购的上市文化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两权分离对文化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以及对于不同性质的终极控股股东而言,两权分离对文化企业的并购绩效有何种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所拥有的现金流权与文化企业的并购绩效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度与文化企业的并购绩效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随后将终极控股股东按照其属性分为政府型和非政府型两组,进一步验证两权分离对文化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通过研究后发现:由政府控制的文化企业其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与并购绩效之间没有显着关系,而非政府的文化企业的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度与企业并购绩效仍然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论文最后针对上述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政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期刊2016-05-01)

终极控股股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取2014-2016年的深交所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终极控股股东的终极控制权与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控制层级与控制复杂度两个层面上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金流权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控制权与信息披露质量显着负相关,说明终极控制权会强化第二类代理冲突,而两权偏离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信息披露具有"隧道效应"。控制层级和控制复杂度均与信息披露质量显着负相关,意味着公司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会降低信息披露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终极控股股东论文参考文献

[1].吴慧香,孙莉.终极控股股东视角下的控制权配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9

[2].曾惠芬,许萍.终极控股股东、金字塔股权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J].财会通讯.2018

[3].王鲁平,李一婧,段兴民,崔珊珊.终极控股股东与负债融资政策[J].会计之友.2018

[4].季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产权性质与会计稳健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7

[5].章细贞,李乐,雒续源.终极控股股东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股权、社会资本双重控制链[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陈杰.终极控股股东、负债融资与农业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7].吴东立,陈杰.终极控股股东、负债融资与过度投资研究[J].投资研究.2017

[8].柴丽君,杨璐,唐勇军.终极控股股东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7

[9].张涛,姚解云.终极控股股东对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

[10].刘晓燕.终极控股股东对文化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标签:;  ;  ;  

终极控股股东论文-吴慧香,孙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