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大西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构强度,完整稳性,冬季载重线,结构吃水
北大西洋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军,卢雷,王巍[1](2019)在《关于冬季和北大西洋冬季干舷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际载重线公约》进行认真分析,探讨了在《公约》允许的框架内,对已有多年历史的船舶干舷计算进行合理改进的方法,为提高船舶的经济性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国际载重线标志的设计和勘划有50多年的历史,设计、施工、检验过程已经程式化,也正因此,业界缺少对其深入理解以及做出改变的动力。在长期的工作实(本文来源于《中国船检》期刊2019年11期)
刘恒[2](2019)在《中亚至青藏高原西部冬季降水的时空振荡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地区位于亚洲中部的中纬度地区,地形复杂,年降水量普遍少于400mm,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域。该地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风险较高,其降水的时空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有严重影响,因而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利用降水的观测资料对该区域近40年来的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该区域降水空间分布、年循环、季节内振荡及年际变化的特征,同时利用同时期的再分析资料分析影响降水时空分布及周期振荡的区域尺度环流以及大尺度环流。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之前得到的结论进行验证比对。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全年受西风控制,其雨季主要出现在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3月)。其冬季降水绝对值比周边区域更多且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西部的迎风坡上。在帕米尔高原北部及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地区有两个降水中心,最大降水率能到达8mm/d。中亚-青藏高原西部的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0%左右。该区域的水汽含量较低纬明显偏少,主要由对流层中层的西风向该区域输送。由于青藏高原西部坡度较大,迎风坡抬升西风带来的水汽,使得水汽含量较少的气团也能凝结降水。另外中纬度西风受到大地形的阻挡,会向上游传播西风扰动,使得上游形成更多的气旋活动。气旋随西风环流移动至中亚-青藏高原西部也能产生降水。(2)对中亚-青藏高原西部1979-2013年冬季逐日降水进行经验正交分解(EOF)分析得到了两个主模态,第一主分量(PC1)和第二主分量(PC2)。PC1解释方差达到24.4%,显示出该区域整体一致性的变化趋势。其距平的中心位于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地区。对PC1的时间系数的较大值与较小值出现的日期对应的500 hPa纬向风分量分别合成,发现PC1的降水模态对应着波斯湾、伊朗东南、巴基斯坦、印度西南及青藏高原上空的500hPa西风显着增强,而青藏高原南侧的西风绕流显着减弱。这意味着PC1降水模态的产生和冬季西风急流整体的南北摆动有关,体现了中纬度西风对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冬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的影响。PC2解释方差达到了15.6%,显示出帕米尔高原北侧与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地区降水反位相变化的趋势。对PC2的时间系数的较高值与较低值出现的日期对应的500hPa纬向风分量分别合成,发现PC2的降水模态对应着波斯湾、巴基斯坦南部、西北印度洋及印度上空500hPa西风显着增强,帕米尔及西部高空西风显着减弱。这意味着PC2降水模态的产生和冬季南北西风急流的振荡有关,体现了中纬度西风对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冬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的影响。(3)对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冬季逐日降水与区域环流进行奇异值分解(SVD)分析得到了与EOF分析类似的两组模态。但EOF中的PC2在SVD分析中有着更大的解释方差,达到了55.12%。这说明区域尺度环流对帕米尔北侧与喀喇昆仑-喜马拉雅之间降水的反位相变化有着更显着的影响。SVD的结果表明,当帕米尔北侧降水减少而喀喇昆仑-喜马拉雅降水增加时,帕米尔北侧的西南风减弱,而喀喇昆仑-喜马拉雅附近的气旋性环流增强。与此同时,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出现500hPa位势高度负距平。以此位势高度距平的时间系数进行超前线性回归,得到的大尺度位势高度距平回归场表现出超前10天北大西洋高纬度位势高度负距平及中纬度位势高度正距平,这与北大西洋涛动(NAO)的正位相一致。这表明因区域西风环流南北季节内振荡而产生的季节内南北反位相降水距平可能与前期的NAO活动有关。(4)对逐日NAO指数的较高值与较低值的日期对应的多种气象场进行合成分析,发现NAO的活动会影响中纬度西风南北两支急流的相对槽脊位相并向下游传播。在正NAO位相下,北大西洋上空的北支西风急流形成槽,而南支急流形成脊,并且两者汇合为一支。两支急流向下游传播,在欧洲重新分为两支,北支急流在北纬40度形成脊,而南支急流形成槽,这使得北支急流从青藏高原北侧绕开,而南支急流与青藏高原西南相遇。在负NAO位相时,两支急流槽脊位相相反,北支急流与青藏高原西北相遇,而南支急流绕过青藏高原。当北支急流绕开青藏高原时,帕米尔北侧及中亚地区北侧的西南风、西南水汽输送都减弱,降水减少,反之亦然。当南支急流绕开青藏高原时,中亚南侧及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地区的西风扰动及气旋活动减弱,降水减少,反之亦然。因此,中亚-青藏高原西部的南北降水反位相变化是分别受南支急流与北支急流控制的,且成因也并不相同。(5)利用通用大气模式第5版(CAM5)在1900年至2014年观测的海温强迫下对全球大气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观测资料对比,发现模式模拟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的冬季降水特征及NAO的年际、季节内振荡。模拟结果表明NAO的年际、季节内振荡会导致研究区南北降水反位相变化,且大尺度环流及局地环流与观测结果的分析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李纵横,宋洁,殷明,尹锡帆[3](2019)在《冬季与北大西洋涛动相关Rossby波列传播特征及对下游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再分析数据,以在北半球冬季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相关的向下游传播的准定常波列在欧洲地区是否发生反射为标准,将1957/1958年至2001/2002年这45个冬季分为高纬型和低纬型两类冬季,分别简称为在H型和L型冬季。在H(L)型冬季,和NAO相联系的向下游传播的Rossby波列主要沿高纬度(低纬度)路径传播。对比了在两种类型冬季NAO与同期大气环流、近地面温度(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taure,SST)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环流方面,在H型冬季,300 h Pa位势高度异常在西—西伯利亚和中—西伯利亚西部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300hPa位势高度异常在亚洲东海岸(约40°N)和北太平洋呈现正相关,在H型冬季与NAO相关的经向风异常在中纬度形成波列,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经向风异常在副热带形成波列;SAT方面,在H型冬季SAT异常在欧亚大陆腹地高纬度地区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SAT异常在欧亚大陆腹地的高纬度地区相对较弱,但NAO造成的SAT异常可以扩展到亚洲东北部;降水方面,H型冬季与L型冬季主要区别在中国南方,在H型冬季降水异常与NAO的关系相对较弱,而在L型冬季降水异常与NAO呈现正相关关系;SST方面,同期SST异常在北大西洋中纬度海域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SST异常在北大西洋中纬度地区相对较弱,在北大西洋北部和南部较强。总体而言,在H型和L型冬季,NAO具有不同下游影响。(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梅一清,陈海山,刘鹏,李笛[4](2019)在《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的可能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特征及其可能的外强迫因子。研究发现夏季亚洲200 hPa纬向风异常EOF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16.4%)主要表现出了急流纬向非对称的空间异常形态,反映了西亚和东亚区域急流南北偏移的反位相变化。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分析,我们发现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简称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异常会激发出向下游传播的异常波列,夏季该波列在欧亚大陆上空的异常环流中心与急流纬向非对称相关的异常环流中心对应一致,其中东欧平原的异常反气旋和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异常气旋对西亚急流变化存在影响,东亚地区急流的变化与贝加尔湖北部异常气旋和贝加尔湖南部的异常反气旋有关。对比欧亚土壤湿度关键区内垂直环流,陆面热力异常可能会改变局地环流进而影响急流变异,且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陈颖,李维京,史红政,毛炜峄[5](2019)在《北大西洋涛动对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6年新疆各站逐日气温、NCEP再分析高度场、风场资料及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分析了新疆1961—2016年冬季出现的极端冷事件频次变化及与其相联系的环流特征。冬季NAO通过欧亚(EU)波列传播影响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的变化,但冬季NAO位相与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并没有逐年一一对应的负相关关系。在冬季NAO负位相年,由EU波列传播,70°N以北北风偏弱,当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位势高度偏高(低),50°~70°N西风偏弱(强)时,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偏多(少);在冬季NAO正位相年,由EU波列传播,70°N以北北风偏强,当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位势高度偏高(低),50°~70°N西风偏弱(强)时,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偏多(少)。因此,冬季NAO、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高度场和50°~70°N西风叁者共同作用决定了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的发生频次,其中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位势高度和50°~70°N西风在冬季NAO对新疆极端冷事件的影响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调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袁玲[6](2018)在《中加平面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比较——以太原工业学院和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与太原工业学院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和教学成果,本研究旨在找出两个学校实践教学的差异性及造成差异的原因,以此分析国内实践教学相关管理及师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参照加拿大的教学模式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对国内平面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8年12期)
任宏昌,左金清,李维京[7](2018)在《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CAM5.3模式,研究了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的可能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这两年前夏(6-7月)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均异常偏多,但1998年降水异常较2016年更为显着。在后夏(8月),2016年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长江-黄河流域降水异常偏少,而1998年降水异常分布与之相反。2016年和1998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差异,与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以及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变化的共同作用直接相关。敏感性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显着差异是导致2016年和1996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异常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可以通过改变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进而对中国夏季降水产生影响。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类似"+-+"型分布,这种海温异常型能够在前夏欧亚中高纬度地区激发出双阻型的环流异常响应。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相对弱的"-+-"型分布,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响应总体偏弱。另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还可以通过影响热带纬向环流进而对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起调制作用。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起增强作用,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协调。然而,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则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减弱,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反。因此,在这叁大洋的协同作用下,2016年和1998年前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均偏强,但前者的振幅弱于后者。在后夏,1998年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仍受异常反气旋控制,2016年则为异常气旋控制。(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刘惠玲[8](2018)在《对设计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以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笔者在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访问学习体验到的一些教学现象着手,引出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与原因分析。通过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课堂与教学、评估标准等几方面,对中加普通高校设计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比较;从中吸取加拿大先进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日常教学,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措施,以此推进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8年19期)
曹震卿,张永刚,李庆红,刘鹏[9](2018)在《基于WOA13数据的北大西洋声传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WOA13季节平均数据和BELLHOP模型,在季节、声源频率、声源深度和掠射角等因素确定的情况下,分析北大西洋冬季(1-3月)声道轴深度、最小声速值、表层声速值的分布,通过仿真计算研究选用位置点5 m深度声源的声传播规律:反转深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低纬度海岭东西两侧差别不大,15°N以北为西侧大于东侧。55°N以南海区可形成汇聚区波导,海岭西侧的汇聚区跨度大于海岭东侧,有混合层时还存在一定强度的表面波导,汇聚区处5 m、100 m和250 m接收深度上的传播损失差异较小,增益为7~19 dB,55°N以北海区则为有焦散结构的表面波导。以北大西洋35°N为界,以南以汇聚区波导探测有利,以北以表面波导探测有利。(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徐集云,霍利微,宋超辉,刘樱,陈君芝[10](2019)在《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adiSST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北大西洋(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NTA)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南海夏季风(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的联系及可能机制。观测分析表明,夏季NTA海温异常与SCSSM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NTA海温正异常时,北半球副热带东太平洋至大西洋区域存在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热带大西洋(热带中太平洋)地区产生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该反气旋环流异常西侧的南风异常使得SCSSM增强。利用春季NTA指数、东南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指数、南太平洋经向模(South Pacific Ocean Meridional Dipole,SPOMD)及Niňo3.4指数构建了SCSSM季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后报与观测的SCSSM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1,表明该模型可较好预测SCSSM。(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北大西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地区位于亚洲中部的中纬度地区,地形复杂,年降水量普遍少于400mm,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域。该地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风险较高,其降水的时空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有严重影响,因而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利用降水的观测资料对该区域近40年来的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该区域降水空间分布、年循环、季节内振荡及年际变化的特征,同时利用同时期的再分析资料分析影响降水时空分布及周期振荡的区域尺度环流以及大尺度环流。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之前得到的结论进行验证比对。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全年受西风控制,其雨季主要出现在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3月)。其冬季降水绝对值比周边区域更多且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西部的迎风坡上。在帕米尔高原北部及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地区有两个降水中心,最大降水率能到达8mm/d。中亚-青藏高原西部的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0%左右。该区域的水汽含量较低纬明显偏少,主要由对流层中层的西风向该区域输送。由于青藏高原西部坡度较大,迎风坡抬升西风带来的水汽,使得水汽含量较少的气团也能凝结降水。另外中纬度西风受到大地形的阻挡,会向上游传播西风扰动,使得上游形成更多的气旋活动。气旋随西风环流移动至中亚-青藏高原西部也能产生降水。(2)对中亚-青藏高原西部1979-2013年冬季逐日降水进行经验正交分解(EOF)分析得到了两个主模态,第一主分量(PC1)和第二主分量(PC2)。PC1解释方差达到24.4%,显示出该区域整体一致性的变化趋势。其距平的中心位于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地区。对PC1的时间系数的较大值与较小值出现的日期对应的500 hPa纬向风分量分别合成,发现PC1的降水模态对应着波斯湾、伊朗东南、巴基斯坦、印度西南及青藏高原上空的500hPa西风显着增强,而青藏高原南侧的西风绕流显着减弱。这意味着PC1降水模态的产生和冬季西风急流整体的南北摆动有关,体现了中纬度西风对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冬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的影响。PC2解释方差达到了15.6%,显示出帕米尔高原北侧与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地区降水反位相变化的趋势。对PC2的时间系数的较高值与较低值出现的日期对应的500hPa纬向风分量分别合成,发现PC2的降水模态对应着波斯湾、巴基斯坦南部、西北印度洋及印度上空500hPa西风显着增强,帕米尔及西部高空西风显着减弱。这意味着PC2降水模态的产生和冬季南北西风急流的振荡有关,体现了中纬度西风对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冬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的影响。(3)对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冬季逐日降水与区域环流进行奇异值分解(SVD)分析得到了与EOF分析类似的两组模态。但EOF中的PC2在SVD分析中有着更大的解释方差,达到了55.12%。这说明区域尺度环流对帕米尔北侧与喀喇昆仑-喜马拉雅之间降水的反位相变化有着更显着的影响。SVD的结果表明,当帕米尔北侧降水减少而喀喇昆仑-喜马拉雅降水增加时,帕米尔北侧的西南风减弱,而喀喇昆仑-喜马拉雅附近的气旋性环流增强。与此同时,中亚-青藏高原西部出现500hPa位势高度负距平。以此位势高度距平的时间系数进行超前线性回归,得到的大尺度位势高度距平回归场表现出超前10天北大西洋高纬度位势高度负距平及中纬度位势高度正距平,这与北大西洋涛动(NAO)的正位相一致。这表明因区域西风环流南北季节内振荡而产生的季节内南北反位相降水距平可能与前期的NAO活动有关。(4)对逐日NAO指数的较高值与较低值的日期对应的多种气象场进行合成分析,发现NAO的活动会影响中纬度西风南北两支急流的相对槽脊位相并向下游传播。在正NAO位相下,北大西洋上空的北支西风急流形成槽,而南支急流形成脊,并且两者汇合为一支。两支急流向下游传播,在欧洲重新分为两支,北支急流在北纬40度形成脊,而南支急流形成槽,这使得北支急流从青藏高原北侧绕开,而南支急流与青藏高原西南相遇。在负NAO位相时,两支急流槽脊位相相反,北支急流与青藏高原西北相遇,而南支急流绕过青藏高原。当北支急流绕开青藏高原时,帕米尔北侧及中亚地区北侧的西南风、西南水汽输送都减弱,降水减少,反之亦然。当南支急流绕开青藏高原时,中亚南侧及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地区的西风扰动及气旋活动减弱,降水减少,反之亦然。因此,中亚-青藏高原西部的南北降水反位相变化是分别受南支急流与北支急流控制的,且成因也并不相同。(5)利用通用大气模式第5版(CAM5)在1900年至2014年观测的海温强迫下对全球大气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观测资料对比,发现模式模拟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的冬季降水特征及NAO的年际、季节内振荡。模拟结果表明NAO的年际、季节内振荡会导致研究区南北降水反位相变化,且大尺度环流及局地环流与观测结果的分析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大西洋论文参考文献
[1].郑文军,卢雷,王巍.关于冬季和北大西洋冬季干舷的探讨[J].中国船检.2019
[2].刘恒.中亚至青藏高原西部冬季降水的时空振荡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的联系[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9
[3].李纵横,宋洁,殷明,尹锡帆.冬季与北大西洋涛动相关Rossby波列传播特征及对下游气候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4].梅一清,陈海山,刘鹏,李笛.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的可能联系[J].大气科学.2019
[5].陈颖,李维京,史红政,毛炜峄.北大西洋涛动对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9
[6].袁玲.中加平面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比较——以太原工业学院和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为例[J].艺海.2018
[7].任宏昌,左金清,李维京.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8].刘惠玲.对设计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以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为例[J].设计.2018
[9].曹震卿,张永刚,李庆红,刘鹏.基于WOA13数据的北大西洋声传播分析[J].海洋通报.2018
[10].徐集云,霍利微,宋超辉,刘樱,陈君芝.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及其机理[J].大气科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