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棕色脂肪相关因素及活化机制研究

中国成人棕色脂肪相关因素及活化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肿瘤等众多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成人体内存在着活性棕色脂肪组织(Active brown adipose tissue, aBAT),其通过调节性产热对人体的能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肥胖及其他代谢紊乱防治的新靶点。目前有关中国成人aBAT阳性率的研究很少,而国内外几乎所有的研究对象均为肿瘤患者,不能代表健康人群;并且所有的临床研究仅对BAT出现者的基线特征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有无肿瘤史、空腹血糖水平(Fasting plasma gluscose, FPG)等进行了分析,但对可能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的因素如烟酒史、运动习惯、甲状腺疾病等未进行分析。另外成人不同BAT活性及甲状腺功能状态与脑功能的关系尚不清楚,需要通过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分析不同人群、不同BAT活性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的各项特征差异,对BAT活性相关因素及其中枢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为今后的继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一部分中国成人棕色脂肪阳性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比较存在aBAT的肿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特征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影响BAT活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PET中心2006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间31088名行氟脱氧葡萄糖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luorine-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检查的受检者资料。根据PET-CT的原始图像找出存在aBAT的受检者并分析其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结果]aBAT主要分布于颈部至纵隔、脊柱旁的中轴部位。在31088名受检者中有410名(1.32%)存在aBAT,其阳性率低于国外相关报道(5.37%)。其中肿瘤者1 46名,占肿瘤人群的1.01%;体检者264名,占体检人群的1.58%,两组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无论是在总体人群(2.36%[273/11570]vs.0.70%[137/19518],P<0.0001),还是在肿瘤人群(1.59%vs.0.61%,P<0.0001)或体检人群(3.16%vs.0.77%,P<0.0001)中,女性的aBAT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男性。通过对肿瘤人群的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女性(P=0.0005)、年龄分层最年轻(<39.7岁,P=0.0077)、BMI最小(P<0.0001)、无吸烟史(P<0.0001)、饮酒较少(P=0.0015)、适度运动(P=0.0309)及无脂肪肝(P=0.0003)的患者更易出现aBAT。而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除了运动(P=0.1937)与aBAT无显著相关性外,其余结果与肿瘤人群相似。在多因素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发现,与肿瘤人群aBAT仍显著相关的因素有BMI、吸烟和运动;与体检人群仍显著相关的有BMI、吸烟和甲状腺高代谢。【结论】中国成人的aBAT阳性率为1.32%,肿瘤人群的阳性率低于健康体检人群。棕色脂肪活性不仅和性别、年龄、气温等因素有关,还和BMI、吸烟、运动及甲状腺相关疾病等因素显著相关,提示其在调节人体能量代谢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甲状腺功能状况对中国成人棕色脂肪和肌肉糖代谢的影响【目的】探讨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不同甲状腺功能状况对BAT及其他器官糖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10例初发、未经任何治疗的Graves病甲亢患者,给予甲巯咪唑正规治疗。在治疗前和经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分别利用18F-FDG PET-CT检查确定其BAT及肌肉的糖代谢水平。同时收集48例PET-CT检查时发现BAT摄取阳性的健康体检者,在其检查同一天,收集48例BAT阴性对照者,分别测定入选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治疗前,所有甲亢患者均无活性BAT显影,全身骨骼肌呈对称性FDG高摄取;而在治疗至甲状腺功能正常后,有一例女性患者出现阳性BAT摄取,所有患者的骨骼肌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48例BAT摄取阳性体检者的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P=0.003)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 FT4) (P<0.001)水平明显低于阴性对照者。【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并未增加成人BAT活性,却明显提高了骨骼肌的糖代谢,提示骨骼肌强制性产热增加可能抑制了BAT的调节性产热。第三部分中国成人棕色脂肪活性与脑代谢的关系研究【目的】观察保暖干预前后BAT活性与脑代谢的关系,对BAT和大脑之间的神经反馈调节进行初步的探索和评价。【方法】收集15例BAT显影阳性的体检者,并按1∶2的比例收集30例性别、年龄、BMI、空腹血糖相匹配的BAT阴性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18F-FDG PET-CT检查比较两组的脑代谢水平。对BAT显影阳性者采取保暖措施后再次行PET-CT检查,并比较保暖前后BAT阳性者的脑代谢变化情况及保暖后两组的脑代谢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AT显影阳性组的顶下小叶、后扣带回和直回的代谢水平较低(P<0.01),而楔前叶代谢水平较高(P<0.01)。保暖后所有阳性者PET图像上的活性BAT摄取均消失。与保暖后的脑代谢相比,BAT阳性状态下的顶叶、额叶、小脑山顶、脑岛和扣带回代谢水平较低(P<0.05),而颞叶、海马旁回和后扣带回代谢水平较高(P<0.05)。保暖后,BAT阳性组的局部脑代谢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阳性组的颞叶和边缘系统的代谢水平较低(P<0.01),而顶叶和楔叶的代谢水平较高(P<0.01)。【结论】BAT的活性与特定区域的脑代谢水平有关,保暖干预可引起部分脑区的代谢改变,进而影响BAT的产热活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肥胖的现状
  • 二、肥胖的危害
  • 三、肥胖的治疗新靶点——棕色脂肪组织
  • 第一部分 中国成人棕色脂肪阳性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甲状腺功能状况对中国成人棕色脂肪和肌肉糖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中国成人棕色脂肪活性与脑代谢的关系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在校期间获基金资助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棕色脂肪可以让你变瘦吗?[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09(07)
    • [2].骨髓腔内棕色脂肪细胞增生2例临床病理分析[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7(07)
    • [3].寒冷能够帮你瘦[J].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4(11)
    • [4].增加“棕色脂肪”,预防老年疾病[J].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 2012(02)
    • [5].增加“棕色脂肪”预防老年疾病[J]. 开心老年 2011(11)
    • [6].棕色脂肪是健康的重要指标[J]. 天津政协 2011(10)
    • [7].代谢相关类疾病和恶病质中的棕色脂肪[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04)
    • [8].新研究发现棕色脂肪能控制食欲[J]. 食品工业 2019(02)
    • [9].浅谈棕色脂肪[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09(06)
    • [10].新研究发现棕色脂肪能控制食欲[J]. 中国食品学报 2018(11)
    • [11].棕色脂肪及其治疗应用(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16(19)
    • [12].澳华裔科学家研究种植棕色脂肪 可助燃脂减肥[J]. 技术与市场 2012(02)
    • [13].棕色脂肪的PET/CT表现及与病人特征的相关性[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2(04)
    • [14].小鼠棕色脂肪原代培养模型的建立[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2)
    • [15].棕色脂肪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20(06)
    • [16].棕色脂肪细胞发育分化及转录调控[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0)
    • [17].棕色脂肪形成的研究进展[J].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3(05)
    • [18].咖啡有助控制血糖减轻体重[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6)
    • [19].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调控新进展[J]. 上海医学 2016(01)
    • [20].寒冷诱导产热时大鼠棕色脂肪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谱的变化(英文)[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0(10)
    • [21].棕色脂肪形成的内分泌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J]. 医学信息 2019(04)
    • [22].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调控及研究进展[J]. 武警医学 2020(06)
    • [23].人棕色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6(01)
    • [24].健康新知[J]. 中老年保健 2013(07)
    • [25].FASEB J:为什么年龄越大越容易长胖[J]. 上海医药 2014(04)
    • [26].棕色脂肪产热机制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8(09)
    • [27].运动对棕色脂肪活性和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及其干预肥胖的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7(05)
    • [28].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表达卵泡抑素样蛋白1与脂肪组织炎症和棕色脂肪的功能[J]. 解剖学报 2018(02)
    • [29].《自然》:双单元分子开关可控棕色脂肪细胞生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6)
    • [30].《自然》:双单元分子开关可控棕色脂肪细胞生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23)

    标签:;  ;  ;  ;  ;  ;  

    中国成人棕色脂肪相关因素及活化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