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民1虞萍2欧阳蕴1
(1从化市中心医院超声科广东从化510900)
(2从化市中心医院儿科广东从化5109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经临床诊疗已确诊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腹部高频超声检查资料。结果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超声显示肿大淋巴结在右下腹及脐周围,淋巴结内见稀疏或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结论高频超声检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频超声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077-02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mesentericlymphadenitis,AML)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在临床诊断上,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在确诊上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技术的应用,使此病的诊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我院在临床上确诊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6例的超声以及临床特点,以此来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上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选自2009年10月2011年12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确诊的ALM,年龄1.5~13岁,平均4.8岁,男41例,女2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痛,部分患者伴有腹泻、发热。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HDI3500及ALOKAα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频率7~10MHz。患者均空腹>8h(急诊除外),取仰卧位。先用3.5MHz腹部探头做常规超声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再用高频超声探头沿肠系膜上、下动脉分布区域依次扫查,参照乳腺扫查方法分五个区域,即左右上腹、左右下腹、脐周,仔细观察有无肿大淋巴结,并记录其分布位置、数量、大小、形态、回声,测量长、短径及长短径比值(L/S值);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肿大的淋巴结内进入的血流情况,测量收缩期血流速度(Vmax)及阻力指数(RI)。
1.3诊断标准
①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②发热、腹痛、呕吐伴有腹泻或便泌;③腹痛发作间歇期多数患儿感觉较好,经解痉、驱虫、保护胃黏膜治疗无效者;④腹痛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部位不固定;⑤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1];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本组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径>10mm或短轴径>5m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簇聚状排列,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均视为淋巴结肿大[2]。腹膜后淋巴结及肝门淋巴结肿大不列入本观察范围。
2结果
66例患者中,49例右下腹见一至多个肿大淋巴结,17例脐周可见一至多个肿大淋巴结,13例右下腹及脐周均可见一至多个肿大淋见巴结,分布以右下腹为主、其次为脐周部。肿大淋巴结孤立或簇状存在,最大约27mm×12mm,最小约12mm×8mm,形态规则呈椭圆形或肾形,内部呈低回声,回声均匀,皮髓分界清楚、内部血流呈稀疏、稍丰富及较丰富,边缘清晰,大小不一,无明显融合,纵横比>2,无液化及钙化。抗炎治疗后超声随访观察淋巴结数目减少,体积缩小,但较缓慢,明显缩小的要2-3周以上。部分患者腹腔可见少量积液。
3讨论
ALM是指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的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是儿童特有的疾病。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下腹或脐周疼痛,与急性阑尾炎难以鉴别,故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1]。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病因有两种:①由于小儿淋巴系统的发育末成熟,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可沿血液循环到达肠系膜区域淋巴结,由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升结肠部位区域淋巴结较多,所以毒素在该部位停留而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炎。②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在回肠末端的滞留时间较长而易于吸收[2]。本组资料肿大淋巴结分布以右下腹为主,与国内报道[3-6]相一致。我们认为,当考虑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时应重点检查患儿右下腹。但因血液循环的关系,其他区域淋巴结也会发生肿大[7],本组病例中也有部分显示脐周、左上腹淋巴结肿大。
ALM的超声诊断价值:超声具无创伤、简便、经济、可重复性好且无放射等优点,易为患儿及家属接受,也便于治疗前后对比观察;高频超声能清晰分辨软组织,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客观的依据。但本病的诊断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伴有淋巴结肿大时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相近,很难作出鉴别,可以在探查时仔细寻找有无肿大的阑尾及结合临床表现来鉴别,但仍有部分病例与急性阑尾炎鉴别困难。两者在临床表现的区别有:前者先有发热后有腹痛,有上呼吸道感染和胃肠炎症状,除右下腹压痛外、可因其他部位的淋巴结炎症而出现相应部位的压痛,常同时伴有脐周、上腹及左下腹压痛。因回肠系膜活动性大,压痛点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腹痛位置不固定[8]。急性阑尾炎早期体温可正常,先腹痛后发热,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压痛持久,可伴有明显的反跳痛和腹肌紧张。②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急性肠系膜淋巴结核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包膜不完整或有融合,回声不均匀,晚期可有液体及强回声光点,可合并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与本病有较明显差异。③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的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纵横比<2,回声极低,可有融合、中心坏死、点状钙化,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多呈不规则的紊乱信号,也有明显差别。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明显的超声改变,高频超声对肿大淋巴结定性、定位准确。并能对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及恶性淋巴瘤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是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62.
[2]夏焙,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2.
[3]谢淑慧,郭福.高频多普勒超声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2):72.
[4]桑玉胜,姥义,施海建,等.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J].上海医学影像,2009,18(2):172.
[5]易演华,高洪波,张志娟.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2010,21(2):110-11.
[6]孙常胜,孟庆来,张月秀.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探讨[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6):446.
[7]黄绍良,陈述枚,何政贤.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6~687.
[8]徐玉春,李树芳,丛阿妮.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影像,2003,12(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