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冠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心病,证型,四诊,辨证诊断
冠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陶欢,李倩,卢晨,刘佳琦,李宛玲[1](2019)在《冠心病辨证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性研究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冠心病辨证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现状与质量。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Medline、EMbase数据库。根据制定的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对结局指标定性描述。结果共纳入79项原始研究,其中有52项发表在期刊上,64.6%由学术研究机构完成。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分别为57.8%、29.5%、33.6%。在期刊文献中,有4项研究描述了辨证诊断医生的资质;有7项研究描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由两位医生及以上共同出具;有8项研究受国家级项目支持,14项研究受省级或直辖市项目资助;QUADAS2质量评价发现目前的研究质量整体较低。结论目前冠心病辨证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性研究的质量较低,中医研究的透明化和研究注册将是提高研究质量的关键措施。(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肖建伟,张树桐,谢元亮,胡芸,陈燕浩[2](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AD-RADSTM)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26例,常规行CCTA扫描,按照CAD-RADSTM报告系统,分别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软件对患者进行分级报告。结果基于深度学习对CCTA的CAD-RADS分级和医师对CCTA的CAD-RADS分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的Kappa值为0.687(P <0.05),一致性较好。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CCTA图像的CAD-RADS标准化报告能较准确评价疑似冠心病患者,与诊断医师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范佳莉,鞠怡娇,赵欣,王明晗[3](2019)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评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为闭塞血管段前向血流TIMI 0级且闭塞时间≥3个月的病变。建立一个有效预测CTO血运重建成功率的评分系统,有助于CTO患者获得最佳术后结果和长期预后。本文总结近年来具有影响力的一些评分系统,包括J-CTO、CL、PROGRESS、ORA、CT-RECTOR和KCCT评分等,并对其适用情况、评价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血管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马建中[4](2019)在《多层螺旋CT无创显示心脏冠状静脉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层螺旋CT(MSCT)作为冠状动脉疾患的无创评价手段已经受到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文献证实其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有较高价值~([1,2])。目前,临床上对冠状静脉窦(CS)及其分支的研究及应用越来越多。CS是心脏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心脏疾病诊断治疗的通道和重要标志,尤其是在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多心腔起搏器的植入及心脏逆向灌注治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12期)
刘市祺[5](2019)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导航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表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持续上升趋势,由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许多医生已经将其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案。但是传统的介入手术面临着诸多挑战:a)在手术过程中,虽然医生穿着沉重铅衣,但是头部依然会暴露在X射线下,会对医生健康造成严重损害;b)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接受有效治疗。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使用机器人技术来辅助介入手术操作,机器人辅助技术其主要包括介入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和图像引导下的视觉辅助操作。本文立足术中图像导航系统在临床的迫切需求,基于实验室已研制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平台,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血管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基础问题研究”(61533016)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课题“视觉引导下操作主从运动控制和软件系统工程”(2017YFC0110804),开展了术中介入器械的跟踪和运动路径识别方法的研究。本文首先对术中DSA冠脉图像进行去噪处理、然后对介入器械和手术路径识别的相关算法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第一,针对冠脉介入手术过程中DSA图像存在的噪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编码解码结构的图像去噪方法,利用卷积网络的学习能力,学习噪声图像到噪声的映射关系。进而实现图像去噪,为后续的图像导航系统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序列。第二,针对传统方法对介入手术器械跟踪准确率低、实时性和鲁棒性差问题。本文提出了DSA图像增强的新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网络的鲁棒性;提出了基于RPN和resnet-101的手术器械检测方法,显着提高了手术器械检测速度和准确率;最后提出了Canny边缘分割方法,得到了良好的分割结果。第叁,针对导航系统中无法识别手术器械运动路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全卷积的手术运动路径识别方法。使用了更深的卷积层、加入跳跃连接、采用多图像输入、多特征融合输出的方式,最终得到了良好的路径分割结果。最后,对论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林宏远,侯剑峰,唐汉韡,陈凯,郭少先[6](2019)在《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死亡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与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适合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院内死亡率的手术风险评分系统,通过与常用评分系统对比,评估该评分系统的预测效果。方法:收集阜外医院自2012年至2017年接受CABG的1 976例术前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以3: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建模组(n=1 479)用于建立模型,验证组(n=497)用于检测模型的可用性。应用Logistic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建立新的评分系统(PGLANCE)。评价PGLANCE对心力衰竭患者行CABG术院内死亡率的预测效果,应用Homs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考察PGLANCE校准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GLANCE的区分度,并与EuroSCORE、EuroSCOREⅡ及SinoSCORE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观察死亡率与预测死亡率95%可信区间的差异,评估不同系统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行CABG院内死亡率的预测功能。结果:本模型确定了包含性别、既往心脏手术史、血肌酐值、术前LVEF值、术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患者相关因素和是否合并瓣膜手术、是否同期行主动脉手术等手术相关因素。PGLANCE对心力衰竭患者行CABG死亡率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HL拟合优度检验为P=0.311,AUC=0.847,效果优于EuroSCORE与SinoSCORE,与EuroSCOREⅡ效果相似。在验证组中,仅PGLANCE预测死亡率95%可信区间包含实际观察值,明显优于其他叁种评分系统。结论:PGLANCE是建立在中国最新心力衰竭患者CABG临床数据基础上的风险评分系统,预测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优于EuroSCORE、EuroSCORE II及SinoSCORE。(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方楚嫒,裘淼涵,赵惟超,李蕴,范鹏[7](2019)在《PARI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对中国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期缺血事件预测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ARI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对中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CAD)患者出院后长期缺血事件预测能力。方法选取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优选方案研究(OPT-CAD)中两年随访的8 201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CA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ARIS缺血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评分0~2分,n=4 172)、中危组(评分3~4分,n=3 099)和高危组(评分≥5分,n=930)。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介入治疗情况、研究终点。比较PARIS缺血评分对冠状动脉血栓事件(CTE)的预测值及真实值。结果随着PARIS缺血评分风险增高,男性、既往心肌梗死、既往PCI、既往卒中、肌酐清除率<60 ml/min比例均有升高的趋势(P<0.05)。3组随着PARIS缺血评分风险增高,缺血事件、全因死亡发生率均有升高的趋势。高危组与低危组CT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全因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预测的CTE的发生率和真实的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0%、1.75%,中危组分别为3.90%、2.10%,高危组分别10.00%、2.80%。3组中预测事件率均高于真实事件率。结论 PARIS风险预测评分对我国PCI患者术后CTE预测性有限,而对复合缺血事件和全因死亡事件有一定的区分度。(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成珍容[8](2019)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常用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评分系统的基本内容、评估侧重点、应用范围等信息,旨在为医护人员临床使用危险评分工具来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及分层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吕永会[9](2019)在《改良双支架策略可能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最佳选择: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及目的改良双支架和单支架策略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何种策略为该类患者的最佳选择仍存在争议。本荟萃分析旨在阐述改良双支架和单支架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益处,为临床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CNKI、CBM、万方以及维普期刊资源中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12月30日期间发表的所有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患者的基线资料和结局指标。研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结局和造影结局。根据随访时间将临床结局分为早期(≤6月)和晚期(>6月)终点事件。早期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靶血管重建,晚期终点事件除早期终点事件中所有结局外还包括支架内血栓。造影结局为支架内再狭窄事件。采用Revman5.3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表示效益结果。结果本荟萃分析共纳入6项研究、涉及1683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结果显示:与单支架策略比较,改良双支架策略可降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早期心血管死亡(OR=0.29,95%CI 0.11-0.78,P=0.01)、心肌梗死(OR=0.41,95%CI0.21-0.82,P=0.01)、靶血管重建(OR=0.31,95%CI 0.15-0.63,P=0.001)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OR=0.41,95%CI 0.22-0.74,P=0.003)的发生率。两种策略之间的晚期心血管死亡(OR=0.59,95%CI 0.31-1.10,P=0.09)与支架内血栓事件(OR=0.62,95%CI0.34-1.15,P=0.13)发生风险相似,但心肌梗死(OR=0.42,95%CI 0.24-0.75,P=0.003)、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OR=0.44,95%CI 0.31-0.62,P<0.00001)与靶血管重建(OR 0.35,95%CI 0.25-0.49,P<0.00001)倾向于改良双支架策略。改良双支架策略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支架内再狭窄事件(OR 0.29,95%CI 0.20-0.43,P<0.00001=显着优于单支架策略。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经改良双支架策略处理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结局优于单支架策略。该结果支持将改良双支架策略作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治疗推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段蓉,张李刚,李正翔[10](2019)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最佳循证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万方、VIP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8年5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Stata 14软件进行Egger’s检验对发表偏倚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共纳入11个RCT,2 31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与单纯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双联抗血小板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可有效降低治疗期间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OR=0.19, 95%CI:0.12,0.30],且未增加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OR=1.28, 95%CI:0.95,1.73],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反应指数无显着性差异[MD=1.89, 95%CI:-6.30,10.09],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反应性无显着性差异[MD=-0.71, 95%CI:-4.28,2.86]。结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与单纯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其疗效确切,且可提高患者预后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冠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AD-RADSTM)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26例,常规行CCTA扫描,按照CAD-RADSTM报告系统,分别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软件对患者进行分级报告。结果基于深度学习对CCTA的CAD-RADS分级和医师对CCTA的CAD-RADS分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的Kappa值为0.687(P <0.05),一致性较好。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CCTA图像的CAD-RADS标准化报告能较准确评价疑似冠心病患者,与诊断医师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冠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陶欢,李倩,卢晨,刘佳琦,李宛玲.冠心病辨证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性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2].肖建伟,张树桐,谢元亮,胡芸,陈燕浩.基于深度学习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9
[3].范佳莉,鞠怡娇,赵欣,王明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评分系统[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
[4].马建中.多层螺旋CT无创显示心脏冠状静脉系统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5].刘市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导航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6].林宏远,侯剑峰,唐汉韡,陈凯,郭少先.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死亡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与对比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9
[7].方楚嫒,裘淼涵,赵惟超,李蕴,范鹏.PARI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对中国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期缺血事件预测能力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9
[8].成珍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
[9].吕永会.改良双支架策略可能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最佳选择: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D].兰州大学.2019
[10].段蓉,张李刚,李正翔.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