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时域宽带波束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性能优化,失配误差,波束响应,误差上界
时域宽带波束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任维怡,陈华伟[1](2018)在《时域实现结构球面阵的最差性能优化稳健宽带波束形成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球面阵模态域波束形成器对传声器失配误差敏感的问题,研究了时域实现结构球面阵的最差性能优化稳健宽带波束形成器设计.揭示了波束响应误差上界的保守性是影响现有最差性能优化方法性能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一种波束响应误差上界更为紧凑的优化设计方法。理论分析表明,与现有最差性能优化方法相比,所提出方法的代价函数更小、且可行解的范围也更大。针对最差性能优化设计方法存在的波束指向上阵列响应随频率变化波动偏大而引起信号失真的问题,还给出了一种减小波束图在指向方向上受信号频率影响的约束方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传声器失配误差条件下,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要优于现有方法,得到的波束图具有更低的旁瓣级.(本文来源于《声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博彦,彭元坤[2](2017)在《基于小数时延滤波器的时域宽带波束形成实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设计小数时延FIR滤波器,以此为原型设计可变小数时延滤波器用来精确控制阵元间的相对时延,然后以Farrow结构实现可变时延控制,用以控制波束指向。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因无需存储大量波束加权系数,节省了存储空间,还可方便移植于FPGA或DSP处理器,易于工程实现。(本文来源于《声学与电子工程》期刊2017年03期)
任维怡[3](2017)在《球面麦克风阵列时域宽带波束形成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球面麦克风阵列可以有效地处理叁维声场信息,因此近年来在音频与语音信号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球面麦克风阵列进行宽带波束形成器设计,主要分为阵元域和模态域两类设计方法。相比阵元域方法,模态域方法易于实现叁维空间中的波束指向调节,因此已成为球面阵宽带波束形成器主流设计方法。模态域方法可以采用时域或频域实现结构。与频域实现结构相比,时域结构的实时性更好,因此本文主要基于时域实现结构进行研究。球面阵模态域宽带波束形成器的性能易受到麦克风失配误差的影响,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提高球面阵模态域宽带波束形成器的稳健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时域实现结构球面阵的最差性能最优化稳健宽带波束形成器设计进行了研究。此外,现有的波束指向可调的模态域时域实现结构所设计的波束图形状只能是轴对称的,不适用于形状任意的波束图,为此本文提出了新的时域实现结构。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针对球面阵模态域宽带波束形成器对麦克风失配误差敏感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时域实现结构球面阵的最差性能最优化稳健宽带波束形成器设计。揭示了波束响应误差上界的保守性是影响现有最差性能最优化方法性能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一种波束响应误差上界更为紧凑的优化设计方法,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证明。针对最差性能最优化设计方法存在的波束指向方向上阵列响应波动偏大的问题,还给出了一种改善频率不变性的约束方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麦克风失配误差条件下,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要优于现有方法,得到的波束图具有更低的旁瓣级。2、现有的波束指向可调的模态域时域实现结构波束形成器只适用于轴对称的波束图。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波束指向可调的模态域波束形成器的时域实现结构。该结构基于Wigner-D函数进行设计,适用于任意形状的波束图。针对这一结构,从理论上推导了波束响应和宽带白噪声增益公式:根据波束响应公式给出了波束形成器权值设计、Wigner-D函数的旋转角度与期望波束指向之间的对应关系;由宽带白噪声增益公式指出,所提结构波束形成器的稳健性能与波束的指向无关。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时域结构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3-01)
郭明[4](2016)在《时域延时宽带波束形成与通道均衡技术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阵列天线由于具有方向图综合优化灵活和空域自适应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信号带宽的增加,若仍采用窄带波束形成的移相方法实现,会产生波束指向在空间的色散现象,当孔径渡越时间大于或者接近信号带宽的倒数时,波束形成的性能严重下降。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本文首先,开展了基于时域真延时的宽带波束形成算法及通道均衡技术的研究。通过数字电路触发器和基于Farrow结构的可变分数延时滤波器来实现精度达到皮秒量级的可控延时;从解决通道失配对宽带波束形成的影响出发,开展了频域通道均衡算法以及改进频域均衡算法的研究。通过理论推导、算法优化和仿真测试验证了 Farrow结构的可变分数延时滤波器和频域改进通道均衡算法在宽带波束形成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接着,开展了相关技术的实现验证研究,提出了将时域真延时宽带波束形成与通道均衡技术一体化设计的新方案。以8通道宽带中频数字波束形成处理电路为验证平台,开展算法在K7系列FPGA的移植和实现。为了验证所设计的一体化方案的正确性,并对相关性能指标进行测试,专门构建了宽带8通道中频信号模拟系统,组成实测验证系统。在该实验系统上,测试了基于Farrow结构的可变延时宽带波束形成与通道均衡的性能,实测结果表明,延时均方误差优于6ps,在60%的相对带宽范围内,通道均衡剩余幅度和相位失配均方误差分别优于0.4dB和1.5°,并可以通过可变延时实现宽带波束扫描,方向图性能优越,指向误差小于1°。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实验测试结果为时域真延时宽带波束形成技术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张晶,付庆霞[5](2016)在《超宽带阵列天线时域波束形成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超宽带脉冲信号的特点,选择了高斯脉冲波型,分析天线对称结构存在目标位置冗余信息,提出非轴对称的交叉螺旋布阵优化设计,降低了时域波束形成中点扩展函数的旁瓣水平,进而抑制穿墙成像中的虚假像。(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吴凯,苏涛,逄锦昊[6](2015)在《时域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含反馈支路的时域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器运算量大、干扰抑制能力受限的问题,基于广义旁瓣相消结构,引入一条固定系数的全极点反馈支路,设计一种新的时域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器,减少了前向支路所需抽头延迟线个数即自适应权个数,从而降低了运算量,加快了收敛速度。全极点反馈支路以逼近包含干扰频带的带通滤波器为目标进行离线最优化设计,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增强了波束形成器的干扰抑制能力。仿真结果表明:与现存含反馈支路的时域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器相比,采用相同的自适应算法,设计的波束形成器收敛更快、干扰抑制能力更强;实现相同的SINR改善时,新的波束形成器所需运算量远小于现存波束形成器。(本文来源于《雷达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李陶,汪学刚,周云,于雪莲[7](2015)在《大孔径宽带数字阵列时域波束形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线性调频信号进行拉伸处理已成功应用于宽带数字阵列雷达接收波束形成,但在大阵列孔径条件下,实现任意宽带雷达信号的收发数字波束形成目前仍是难点。文中根据宽带数字阵列雷达的特点和当今数字信号处理器件的发展,通过分析阵列处理误差,综合考虑工程实现复杂度和方法性能,给出了两种基于数字移相与数字延时的时域宽带数字波束形成方法。上述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工程可行性,且能够有效克服孔径效应实现任意宽带脉冲信号的收发数字波束形成。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并讨论了对方法性能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15年06期)
王剑书,樊养余,杜瑞,吕国云[8](2015)在《改进的基于本征滤波的时域宽带波束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基于本征滤波宽带波束形成的频率不变性和零陷设计,提出一种改进的方法.基于最大能量阵列代价函数和主极大方向阵列响应线性约束构造的优化模型,将阵列空间响应偏差整合入代价函数,从而实现频率不变性的设计;提出了两种零陷设计的方法,将扩展旁瓣能量整合入代价函数和添加干扰方向阵列响应线性约束,构造两个新的约束优化模型,最后均由本征滤波的方法求解.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在通带范围内实现指定角度范围内阵列响应的频率不变性和零陷效果,同时具有低旁瓣增益,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和良好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刘铸华[9](2015)在《时域宽带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雷达侦察是通过对空间信号的侦收和分析处理,以得到包含敌方信息信号参数。利用得到的参数为己方作战系统提供干扰和反干扰、侦察和反侦察、破坏和反破坏信息。由于空间信号多为宽带信号,海面空域等背景噪声带宽巨大,且宽带信号信息携带量大、相关性低,被截获和破解概率低,因此当前的阵列信号处理多采用宽带信号。宽带DBF(数字波束形成)是当前阵列信号处理的一个热门方向,接收机通过波束形成可以有效地获取在空间上感兴趣的方向信息。本文将对宽带DBF算法进行分析比对,重点对时域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从算法和硬件上实现优化。文章首先介绍数字信道化技术实现的基本原理,然后分析利用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和STFT(短时傅里叶变换)对信道化方法的改进,并通过仿真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数字信道化技术为宽带DBF提供先验信息。然后从宽带DBF频域实现方法推出时域方法的实现原理。重点讨论了通过空间重采样和滤波器优化设计来改进时域算法。最后介绍分数滤波器和硬件上滤波器时延单元和移相器数量简化改良方法,从而实现宽带DBF时域实现方法在算法和硬件设计上的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舰船研究院》期刊2015-01-01)
逄锦昊,吴凯,杨涛,苏涛[10](2014)在《高速多通道时域宽带数字波束形成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宽带相控阵雷达海量数据传输和数字多波束形成计算量大的需求,提出了基于任意时延滤波器的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算法,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该算法的高速多通道宽带数字波束形成器。该DBF采用高速串行接口、FPGA并行计算和模块化程序结构的设计思路,具有传输带宽大和实时性强的特点。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DBF作为宽带数字多波束形成工程应用的初步探索,具有良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14年11期)
时域宽带波束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设计小数时延FIR滤波器,以此为原型设计可变小数时延滤波器用来精确控制阵元间的相对时延,然后以Farrow结构实现可变时延控制,用以控制波束指向。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因无需存储大量波束加权系数,节省了存储空间,还可方便移植于FPGA或DSP处理器,易于工程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域宽带波束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任维怡,陈华伟.时域实现结构球面阵的最差性能优化稳健宽带波束形成器设计[J].声学学报.2018
[2].张博彦,彭元坤.基于小数时延滤波器的时域宽带波束形成实现研究[J].声学与电子工程.2017
[3].任维怡.球面麦克风阵列时域宽带波束形成器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4].郭明.时域延时宽带波束形成与通道均衡技术研究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6
[5].张晶,付庆霞.超宽带阵列天线时域波束形成优化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6].吴凯,苏涛,逄锦昊.时域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器设计[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5
[7].李陶,汪学刚,周云,于雪莲.大孔径宽带数字阵列时域波束形成方法[J].现代雷达.2015
[8].王剑书,樊养余,杜瑞,吕国云.改进的基于本征滤波的时域宽带波束形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
[9].刘铸华.时域宽带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5
[10].逄锦昊,吴凯,杨涛,苏涛.高速多通道时域宽带数字波束形成器设计[J].现代雷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