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好,旅游度假区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规划设计的草率盲目和存在误区,导致一些项目缺失了一种乡土精神,并造成了一定的恶果。本文从场所理论、文脉主义、旅游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的交叉出发,探讨了乡土精神和景观地域性表现的意义和途径。结合丽江拉市海旅游度假区为例,通过分析文化背景,从规划原则、建筑特色保持,植物景观等手段,研究旅游度假区乡土精神表现恢复重建方式。同时本文尝试倡导调和传统现代、继承创新的,辩证的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理念,以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3 研究内容1.4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析2.1 旅游度假区2.1.1 旅游度假区源起和演绎2.1.2 旅游度假区概念2.1.3 旅游度假区的功能2.1.4 旅游度假区与近似概念的界定2.1.4.1 主题公园2.1.4.2 风景名胜区2.1.4.3 度假酒店2.1.5 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现状和问题2.1.5.1 现状2.1.5.2 乡土精神缺失及其后果2.2 乡土景观和景观地域化2.2.1 乡土和当代乡土2.2.2 从乡土建筑到批判的地区主义2.2.3 景观地域性2.2.4 我国的景观地域性分析第三章 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乡土性表现的理论基础3.1 建筑现象学和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3.1.1 现象学3.1.2 建筑现象学3.1.3 “场所精神”理论3.1.3.1 场所精神的概念3.1.3.2 场所理论的意义3.2 景观文脉及其延续性3.2.1 文脉的概念3.2.2 文脉主义与后现代主义3.2.3 文脉主义与理性主义3.3 旅游者心理需求和空间知觉3.3.1 旅游动机3.3.2 旅游心理需求3.3.3 格式塔心理学第四章 乡土精神和景观地域性表现4.1 旅游度假区规划的文化侧重4.2 景观地域性表现的一般手段4.2.1 运用乡土植被材料4.2.1.1 使用乡土植物的必要性4.2.1.2 如何看待引种外来植物4.2.2 复兴和发展传统设计4.2.3 景观的象征和隐喻4.3 辩证看待几种矛盾关系4.3.1 传统与创新4.3.2 国际化与地域性4.3.3 继承东方传统园林和借鉴西方园林理论第五章 丽江拉市海项目分析5.1 项目基础分析5.1.1 项目背景5.1.2 地形和土地分析5.1.3 人文文化背景5.1.3.1 乡村文化5.1.3.2 马帮文化5.1.3.3 纳西文化5.2 项目规划基本原则5.3 乡土精神的体现5.3.1 发扬纳西建筑特色5.3.1.1 平面布局与建筑特色5.3.1.2 民居庭院中的局部特色5.3.1.3 民居庭院设计5.3.2 复制当地城镇空间模式5.3.3 使用当地植被材料5.3.3.1 乔灌木5.3.3.2 花卉5.3.3.3 湿地植被5.3.4 保有高原湖泊特色景观5.3.5 重现纳西特色的生活方式5.3.6 在细节之处体现地域文化5.4 案例分析:辩证地进行地域性表现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6.1 结论6.2 对我国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启示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乡土精神论文; 地域性景观论文; 拉市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