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调查临床针刺治疗过程中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能够指导临床,减少针刺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调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用统计学描述性参数如频数、百分数、均值、标准差等,x2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82人中有275人(28%)发生了不良反应。2.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后遗不适感9.7%、乏力8.7%、出汗4.5%、血肿2.6%、头痛2.3%、晕针2.1%、剧烈疼痛2.0%、金属过敏1.1%。3.出汗、血肿、晕针在坐位时的发生率高于卧位时(P<0.05)。4.乏力、头痛的发生与用针数目成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129、0.097、0.080,P均<0.05);后遗不适感、晕针、剧烈疼痛的发生与针刺刺激强度成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132、0.094、0.118,P均<0.05);乏力的发生与留针时间成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105、0.139、0.063,P均<0.05);剧烈疼痛的发生与使用火针成正相关关系(r=0.1001,P=0.002<0.05)。5.59%(735人)的患者表示如果出现不良反应不会影响其继续选择针刺疗法,18.3%(228人)的患者表示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其今后将减少针灸次数,另外仅有1.4%(18人)的患者表示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自己将再也不选择针灸疗法。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统计得出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选择针刺疗法的影响与针刺医师的职称成负相关关系(r=-0.088,P=0.006<0.05)结论1.针刺不良反应在临床有一定的发生率,但都是轻微的,所以针刺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2.针刺临床操作中可尽量让患者采用卧位接受治疗;尽量用最少的针数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适当降低针刺刺激强度;适当减少留针时间等方法来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