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耳蜗外侧壁微血管活体研究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目的:改进活体耳蜗微循环观测方法,建立更适合耳蜗外侧壁微循环观察的方法并加以验证。方法:采用豚鼠耳蜗第三转外侧壁开窗模型,应用立体显微镜代替普通的生物显微镜作为观察工具,观察微循环血流流态、红细胞流柱宽度和血流流速等三项指标,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耳蜗基底膜铺片观察耳蜗外侧壁开窗技术的可行性与稳定性。结果:在耳蜗外侧壁开窗后15min内,观察活体耳蜗外侧壁微循环血流流态未见异常改变,未见明显红细胞聚集、微血栓形成等病理学改变,红细胞流柱宽度稳定。两组ABR反应阈和基底膜铺片未见有明显差别。结论:对豚鼠耳蜗外侧壁进行开窗,应用立体显微镜通过该窗口进行活体观察,方法可行,重复性好,能够维持微循环正常的结构和循环动态,基于此方法可实现对耳蜗外侧壁微血管改变的实时与动态观察。第二部分Carbogen对急性声损伤后耳蜗外侧壁微血管的影响目的:研究卡波金在急性噪声性声损伤中对耳蜗外侧壁微血管的影响。方法:应用活体显微镜技术,观察豚鼠噪声暴露和/或吸入卡波金后耳蜗外侧壁微血管的变化,通过对微血管红细胞流柱宽度(RBC column diameter ,RBCCD)、血流速度(blood flow velocity, BFV)、血流流态(blood flow states, BFS)的实时记录与描述反映耳蜗外侧壁局部微循环的变化及吸入卡波金的影响。结果:对照组血管纹毛细血管血流稳定;单纯吸入卡波金组血流顺畅;单纯噪声暴露组血管纹血管内可见方向相反的逆向血流,血管内可见成簇的细胞聚集。噪声暴露+吸入卡波金组与单纯噪声暴露组比较,逆行血流现象减轻。单纯吸入卡波金组微血管RBCCD与对照组比较增加约20.7%,单纯噪声暴露组较对照组RBCCD减少约12.1%,组间差异显著(P<0.05)。噪声暴露+卡波金组较单纯噪声暴露组RBCCD增加约17.4%。单纯吸入卡波金组血流呈线流或线粒流;完全空白对照组和噪声暴露+吸入卡波金组血流呈线粒流或粒线流,为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血流状态。单纯噪声暴露组血流呈粒流、粒缓流甚至出现粒摆流。结论:吸入卡波金气体可增加耳蜗外侧壁血管纹RBCCD,并使BFV加快。提示在急性声损伤的早期干预中,吸入卡波金具有改善耳蜗微循环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有应用价值的治疗措施。第三部分Carbogen对急性声损伤后听觉功能和耳蜗毛细胞的影响目的:豚鼠急性噪声损伤后给予早期吸入卡波金,观察其ABR反应阈、潜伏期变化和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卡波金对急性声损伤后耳蜗功能的影响。方法:纯白健康豚鼠40只,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A组)、噪声暴露+卡波金吸入组(B组)。每组实验动物均为20只。选择预先录制的某军用舰艇机舱稳态噪声,平均声强为120±2dB SPL,密封式噪声刺激玻璃缸内连续暴露5小时。分别对两组豚鼠进行ABR测试(反应阈、潜伏期)、动脉血气分析以及耳蜗基底膜铺片,对比分析A、B两组各项检测结果。结果:B组ABR反应阈较A组平均降低约17dB SPL,ABRⅡ波潜伏期较A组缩短,且恢复速度快于A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A、B两组动物基底膜铺片中耳蜗各周毛细胞未见明显纤毛的缺失、倒伏和散乱。结论:急性声损伤早期吸入卡波金有助于减轻豚鼠暂时性听觉阈移(TTS),同时促进ABRⅡ波潜伏期的恢复,有利于受损耳蜗功能的恢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活体显微镜技术论文; 耳蜗外侧壁论文; 微血管论文; 卡波金论文; 耳蜗论文; 微循环论文; 毛细胞论文; 听觉诱发电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