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涛(普洱市人民医院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目的研究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的前路手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30例患者,男18例,女12例,先天性脊柱畸形往往在2岁至8-13岁之间,因此我们选择年龄在8-13岁的患者,进行前路手术的矫正治疗。结果胸腰段术前后凸平均60°,术后矫正平均16°,矫正率82%。侧凸术前平均32°,术后矫正至15°。矫正率68%。其中2例出现L1、2凸侧神经根牵拉伤,大腿内侧麻木,术后1.5周内恢复。未出现断棒、假关节形成。有3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时发现后凸矫正有丢失,及时进行后路融合。结论对于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畸形,前路手术的目的在于脊髓减压、纠正畸形、稳定脊柱,维持矫正。近期效果明显,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前路手术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191-01
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畸形在临床上表现复杂,其中脊柱侧后凸畸形是因为脊柱侧凸畸形明显的旋转或脊柱前柱发育的异常而导致。先天性脊柱畸形往往在2岁和8-13岁之间,与人类的两个生长高峰期相似。1976年开发VDS(VentraleDentationSpondylodesse,VDS腹侧去旋转脊柱固定术),为前路手术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但应用前路手术治疗先天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的报道不多。本院选取自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30例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的患者,进行前路手术的矫正治疗,现将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选取自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30例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8-13岁,平均年龄为10.5岁。全部为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畸形。
1.2手术方法治疗情况如下:(1)麻醉、位体和切口;气管插管全麻,侧卧,前路手术入路的肋骨在所需固定椎体上方,胸腰段后凸采用常规胸腹联合切口入路,一般切除第10或11肋骨。(2)椎横动脉的处理:逐一切断和结扎固定节段的椎横血管,一般不会出现脊髓供血障碍。(3)椎间盘切除:切除后凸在凹出前纵韧带,砸断分节不全前方骨桥。(4)矫正旋转并椎间植骨:旋转矫形的程度取决于预期矫正角度和生理性曲度的重建,将切下的整段肋骨截成与椎体前侧撑开高度等长的1-2段肋骨支撑在上下相邻椎体间,余下的放置在截骨椎间,然后拧紧顶椎螺母,以此为中心进行加压矫形。矫正旋转是矫正脊柱侧凸三维畸形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个步骤可矫正椎体的旋转和后凸畸形。(5)侧凸的矫正:以进一步矫正侧凸和减少后凸畸形。有条件时术中行SEP监护,术毕唤醒病人,检查其神经功能[1]。
2.结果
2.1治疗效果胸腰段术前后凸平均60°,术后矫正平均16°,矫正率82%。侧凸术前平均32°,术后矫正至15°。矫正率68%。
2.2手术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L1、2凸侧神经根牵拉伤,大腿内侧麻木,术后1.5周内恢复。未出现断棒、假关节形成。有3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时发现后凸矫正有丢失,及时进行后路融合。
3.讨论
3.1前路手术的适应证
前路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适应证是相对的,由于前方软组织得到松解,前方撑开的同时进行植骨融合内固定,使前中柱得到支撑力,利于重建脊柱平衡。相对于椎弓跟钉,椎体钉的固定可用于更小的患者。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在切除半椎体后也是该系统的适应证。
3.2前路手术的临床效果
前路手术是否能维持长期的疗效要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本院自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30例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的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矫正效果不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脊柱侧凸,后凸的畸形较重,脊柱柔软性差;(2)此类手术可能需要前后路联合手术,脊柱柔软性差的患者需要前路手术松解支撑植骨,同时需要后路进行矫正固定。本组患者较少,一旦出现侧凸和后凸加重趋势,就需要进行后路手术抢救。因此,对此类患者要进行严密随访。
3.3前路手术的并发症
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术中创伤大,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有可能出现腰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2]。过度矫正的危险在于脊髓的缺血和机械性损伤。缺血主要是多节段的脊髓灌注减少而在结构上保持不变。机械性损伤则表现在1-2节段有明显的脊髓结构破坏。假关节形成及矫正度的丢失时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本组有3例在术后出现矫正度丢失及时做了后路融合,未出现丢失现象。本院30例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畸形,结果显示前路凹侧支撑性融合对后凸型脊柱侧弯支撑效果好,假关节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对于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畸形,前路手术的目的在于脊髓减压、纠正畸形、稳定脊柱,维持矫正。近期效果明显,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英杰.先天性胸腰段脊柱侧后凸的前路手术18例临床分析[J]郑州大学2006年9月.
[2]王立军.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54例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第35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