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立体拆分菌株的离子束诱变选育及酶学特性研究

布洛芬立体拆分菌株的离子束诱变选育及酶学特性研究

论文题目: 布洛芬立体拆分菌株的离子束诱变选育及酶学特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凝聚态物理

作者: 谈重芳

导师: 霍裕平

关键词: 布洛芬,布洛芬,立体选择性,低能离子束注入,诱变,脂肪酶

文献来源: 郑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方法。筛选到具有立体选择性水解布洛芬乙酯生成S-(+)-布洛芬的菌株T。通过观察T菌株的表型、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测定核糖体的ITS区和核糖体26SrDNA的D1/D2序列,鉴定该菌株为:Trichosporon lactis. 能量30keV、剂量为1~5×1015ions/cm2的离子注入诱变Trichosporon lactis T,筛选到高产且遗传较为稳定的诱变株K1。 对诱变株K1的摇瓶培养和水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培养条件:碳源为淀粉0.5%;氮源为玉米浆1.0%、酵母抽提物1.0%、黄豆粉1.0%、吐温80 0.5%;转速230r/min;培养温度28℃,最适水解温度与培养温度一致。水解布洛芬乙酯酶的最适pH为7.5~8.0,在中性和偏碱性条件下比较稳定。总体上布洛芬的产量并不随水解底物布洛芬乙酯浓度的增加而大幅度的提高,4%较好。水解得到的产品ee%为98%,产品的其他性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考察了K1菌株在10L发酵罐中溶氧、pH对菌体生长及水解产量的影响。增加溶氧后,虽然最终的菌生物量没有明显增加,但有利于菌对数生长期提前,并且最终水解产量比溶氧未调整时增加了25%以上,效果非常显著;在10L发酵罐中,pH呈现稳步上升的变化趋势,发酵终点pH能达到9.50左右,若在菌体培养阶段,调整pH在7.0~7.1之间,对菌体的生长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但菌体的水解产量一般都要下降20%以上;水解阶段调整pH,使其稳定在7.5~8.0,对最终的水解产量的增加并不显著,因此在K1菌株发酵罐培养阶段和水解阶段不需要调整pH值。 Trichosporon lactis K1立体选择性水解布洛芬乙酯的酶为脂肪酶,且该脂肪酶不是胞外酶。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是28℃,通过对酶反应温度范围的考察,发现酶的热稳定性较差,但在50℃时,短时间内仍可发挥催化作用。酶的pH稳定范围在7.5~10.5,最适pH为7.5~8.0。金属离子Cu2+、Fe2+、Fe3+有抑制酶活力的作用,Mg2+、Ca2+对酶活性影响较小。该脂肪酶的等电点在pH3.5,用SDS-PAGE测得酶蛋白的分子量为29870。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论文综述

1 手性及手性药物拆分的研究进展

1.1 手性及手性药物的简介

1.2 手性药物对映体之间的关系

1.3 手性药物的制备方法

2 布洛芬及两个对映体的介绍

2.1 布洛芬

2.2 布洛芬的两个对映体

3 S-2-芳基丙酸类药物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3.1 化学方法

3.2 生物方法

4 低能离子束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菌种的选育和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Trichosporon lactis 的离子注入诱变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3 讨论

第四章 诱变株 K_1的摇瓶培养和水解条件的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3 结论

第五章 K_1菌株发酵罐上培养及水解条件的确定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3 结论

第六章 酶学性质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3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25

参考文献

  • [1].离子束诱变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高产菌株选育[D]. 王雁萍.郑州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酯合成脂肪酶高产菌的选育及其产酶发酵调控的研究[D]. 滕云.江南大学2008
  • [2].布洛芬丁香酚酯前体药物的合成及其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D]. 赵秀丽.沈阳药科大学2005
  • [3].离子束诱变和介导转化在拟南芥中的应用[D]. 谷运红.郑州大学2003
  • [4].枯草杆菌脂肪酶的基因克隆、定向进化与非水酶学研究[D]. 马吉胜.吉林大学2005
  • [5].立体选择性脂肪酶在手性化合物拆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戴大章.浙江大学2006
  • [6].脂肪酶催化拆分手性中间体及手性药物的合成研究[D]. 丛方地.吉林大学2006
  • [7].离子束诱变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高产菌株选育[D]. 王雁萍.郑州大学2006
  • [8].手性药物布洛芬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D]. 林文辉.沈阳药科大学2004
  • [9].脂肪酶的生产及其在布洛芬手性拆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唐良华.浙江大学2007
  • [10].产紫杉醇菌株原生质体诱变育种及其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D]. 赵凯.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标签:;  ;  ;  ;  ;  

布洛芬立体拆分菌株的离子束诱变选育及酶学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