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环境管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趋于多样化;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传统社会管理制度逐步松弛。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仍然依赖行政性力量单独主导环境管理过程,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政府应与市场、社会结成伙伴关系,形成城市环境治理的结构,共同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挑战。通过政府公关与其它利益相关方进行交流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实现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是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城市摊贩管理、厦门PX项目等案例的分析,指出这些公共事件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城市管理中政府公关的缺失密切相关,即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的交换,包括政府的良好管理执法动机不为公众所了解以及政府缺乏了解公众意见的渠道和动力两个方面,进而论证了政府公关对于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必要性。政府公关,意味着通过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收集并互相传递有价值信息,争取公众对于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理解和支持,从而降低城市环境管理的成本,提升市民的满意程度。目前,我国存在着一些政府公关的实践,而且有着相对多样化的形式。但这些公共关系实践是单独的、零散的,既缺乏系统性,也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政府公关在我国实践中面临着种种障碍,主要包括公民社会的发育迟缓所导致的非政府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缺失、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中产阶层的不足以及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传统造成的“公众冷漠”。本文认为,配合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展开公关活动,是城市环境管理领域引入政府公关的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公关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可行的做法,包括公共政策确定之前的有效沟通反馈,决策过程中的协调妥协以及实践过程中的争取支持。通过对上海《城市设摊导则》的案例分析,指出我国城市同级管理职能部门之间沟通途径的缺乏、应对媒体手段单一、不善于引导公众的关注,是妨碍公共政策实施的公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