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s)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的关系,及胰岛素抵抗与血脂、血压、纤维蛋白原(FIB)、血尿酸(U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体重指数(BMI)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组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北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s的患者,按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并排除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病例组59人,男27人,女32人,年龄47~86岁,平均65.6±10.3岁;对照组58人,男25人,女33人,年龄47~81岁,平均62.0±9.3岁。两组分别检测血纤维蛋白原、血总胆固醇(TC)、血甘油三脂(TG)、血低密度脂蛋白(LDL)、血高密度脂蛋白(HDL)、血载脂蛋白A蛋白(ApoA)、血载脂蛋白B蛋白(ApoB)、血尿酸、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TNF-α、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外段(包括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是否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TNF-α(17.73±5.20)显著高于对照组(13.44±4.80),P<0.01;ISI(-3.79±0.81)显著低于对照组(-3.35±0.47),P<0.01;HOMA-IR(2.49±1.64)显著高于对照组(1.38±0.54),P<0.01;FPG(4.8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4.58±0.77),P<0.05;FINS(11.17±6.43)显著高于对照组(6.86±2.56),P<0.01;SBP(130.12±7.77)显著高于对照组(122.62±12.93),P<0.01;FIB(2.98±0.29)显著高于对照组(2.71±0.40),P<0.01;CAS发生率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发生率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Spearman’s秩相关分析示颈内动脉系统TIAs与CAS、FIB、TNF-α、SBP、HOMA-IR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p均<0.01;偏相关分析示HOMA-IR与ApoB、BMI呈正相关,P均<0.05;ISI与TG、ApoB、UA、BMI呈负相关,P均<0.05。3.非条件Logistic回归提示CAS、FIB、SBP、HOMA-IR是颈内动脉系统TIAs的危险因素;ApoB、UA、TNF-α是颈内动脉系统TIAs患者HOMA-IR的危险因素。结论:1.颈内动脉系统TIAs患者存在IR,IR是颈内动脉系统TIAs的危险因素。改善IR对防治颈内动脉系统TIAs有益。2. IR与颈内动脉系统TIAs危险因素聚集性密切相关,颈内动脉系统TIAs患者存在着以IR为中心的多种危险因素。改善颈内动脉系统TIAs患者的IR可减少颈内动脉系统TIAs的危险因素。3.颈内动脉系统TIAs的发生与CAS密切相关,CAS是颈内动脉系统TIAs的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尤其是软斑块及混合斑块等不稳定斑块在颈内动脉系统TIA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4.颈内动脉系统TIAs的发生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血浆高纤维蛋白原是颈内动脉系统TIAs的重要危险因素。5. TNF-α在颈内动脉系统TIA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提示炎症介质参与了颈内动脉系统TIAs的发生。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颈内动脉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的临床意义[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04)
- [2].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当代医学 2020(21)
- [3].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形态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6(06)
- [4].颈内动脉系统退化与颈动脉支架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发生几率的临床研究[J]. 系统医学 2017(08)
- [5].缺血性脑卒中和颈内动脉迂曲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10)
- [6].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进展[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7(04)
- [7].颈内动脉T型闭塞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8(03)
- [8].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对比研究初探[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05)
- [9].以晕厥起病的双侧颈内动脉夹层1例报告[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04)
- [10].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双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6(22)
- [11].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并桥脑梗死1例报告[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05)
- [12].烟雾病合并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探索[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31)
- [13].永存三叉动脉合并颈内动脉吻合口远端未发育1例[J]. 安徽医学 2017(06)
- [14].颈内动脉扭曲与脑缺血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18)
- [15].颈内动脉窃血的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11)
- [16].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4(01)
- [17].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变异诊断的临床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4(02)
- [18].观察颅外颈内动脉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疗效[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04)
- [19].颈内动脉系统闭塞的动脉溶栓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 2013(02)
- [20].尿激酶治疗反复发作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J]. 黑龙江医药 2013(03)
- [21].经颈内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后遗症[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2(01)
- [2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对侧颈内动脉的变化情况[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1(06)
- [2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J]. 黑龙江医学 2008(07)
- [24].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治疗进展[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9(05)
- [25].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1例报告[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24)
- [26].颈段颈内动脉异位伴喉癌1例[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9(01)
- [27].颈内动脉颅底内镜手术解剖[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7(06)
- [28].颈内动脉夹层3例随访报告并文献复习[J]. 中国医刊 2016(12)
- [29].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双侧颈内动脉斑块的差异性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35)
- [30].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积分与起始部血管狭窄的关系[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