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无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在英美法系,有关权利客体的问题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想论证权利客体在权利构成理论中的作用。本文的第一章讨论的是《德国民法典》第90条的翻译问题。我希望通过系统地比较我国学者和意大利学者对《德国民法典》第90条的多种翻译方法从而把问题充分地展示出来。本文的第二章讨论的是《德国民法典》第90条的由来以及由它引发的问题。由于在《德国民法典》第90条将物界定为有体的之前,整个大陆法系的理论均将物理解为既包括有体物,又包括无体物,而这种理解实际上直接源自于盖尤斯的《法学阶梯》。因此为了探究《德国民法典》第90条的由来,我就必须将问题回溯到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区分有体物和无体物的原因。本文的第三章对既有的学说进行了一个简短的综述,目的是总结关于权利客体问题的研究在目前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具体的争论点是什么。然后我着手解决了两个前提问题,第一,哲学中的客体概念和法学中的权利客体概念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权利的客体是否有区别?本文的第四章讨论的是权利的本质问题,在对各种传统学说进行分析批判之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权利是一个类型概念,而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因此它只能被描述,而不能被定义。我们只有将权利理解为一个类型概念,我们才能在一个整体的意义上分析权利的构成要素问题。本文的第五章讨论的是权利客体在权利构成理论中的作用。根据我在第四章对权利概念的描述,我认为:权利由内在要素和外在要素构成。内在要素又可以分为内在的形式要素和内在的实质要素,前者是法律上的资格,后者是权利主体的自由意志;法律上的资格是权利的外衣,自由意志是权利的核心,没有法律上资格的权利是裸体的权利,没有自由意志的权利是空洞的权利,对权利内在要素的分析就是对权利本身的分析。权利的外在要素包括权利涉及的人和客体,对权利外在要素的分析不是对权利本身的分析,但是可以通过这种分析达到对权利进
论文目录
内容摘要ABSTRACTS导言一、动机和目的二、写作进路三、写作方法第一章 《德国民法典》第90 条的翻译问题第一节 关于“Gegensta|¨nd”的翻译问题一、关于“Gegensta|¨nd”的中文翻译二、关于“Gegensta|¨nd”的意大利语翻译及相关问题三、英语世界中关于权利客体的用语四、德语、意大利语、英语和汉语的术语对照表第二节 我国学者对“Gegensta|¨nd”一词多译的原因一、《大清民律草案》透露出来的信息二、《大清民律草案》对我国后世立法的影响三、概念迷雾的形成第二章 《德国民法典》第90 条的由来及引发的问题第一节 盖尤斯关于有体物和无体物的区分理论一、无体物概念的起源二、盖尤斯创设无体物概念的原因和目的第二节 盖尤斯的区分理论对后世大陆民法的影响一、对优士丁尼《法学阶梯》的影响二、对《法国民法典》的影响及逻辑矛盾的显现三、对《奥地利民法典》的影响四、对《智利民法典》的影响第三节 《德国民法典》对盖尤斯区分理论的背离及其原因一、《德国民法典》第90 条的立法理由二、拜占庭时代债从物法中的初步分离三、注释学派和评注学派的功与过四、人文主义法学派的新发展五、格老休斯的物权理论——多诺理论和中世纪理论的杂糅六、潘德克吞学派对盖尤斯“无体物”概念的彻底抛弃七、《德国民法典》第90 条存在的问题第三章 既有学说之综述和前提问题的解决第一节 既有学说之综述一、权利客体否认说二、哲学客体延伸说三、法律关系客体说四、权利客体说五、小结第二节 前提问题一——哲学中的客体概念与法学中的客体概念的关系一、原始人的思维——主客体不分二、本体论中的主客体观三、近代哲学中的主客体观四、现代和后现代哲学中的主客体观五、小结第三节 前提问题二——法律关系的客体与权利客体的关系一、对我国民法学界区分说的反驳二、对我国法理学界区分说的反驳三、法律关系概念的起源和本质四、小结第四章 权利的本质——类型化思考第一节 关于权利本质的早期学说观点一、意志说二、利益说三、资格说第二节 关于权利本质的后期学说观点一、法力说——资格说和利益说的混合二、意志、利益混合说三、地位、利益混合说四、归属——控制说五、多种要素混合说第三节 权利的本质——类型化思考一、抽象概念的思考方式与类型化思考的区别二、权利的本质——类型化思考第五章 权利客体在权利构成理论中的作用第一节 权利的内在要素一、权利的内在形式要素二、权利的内在实质要素第二节 权利的外在要素一——权利人第三节 权利的外在要素二——客体一、什么是权利的客体二、权利客体的分类第四节 权利的外在要素三——义务人一、消极法律关系与积极法律关系的区分二、客体与标的的区分——从义务人到义务人的行为三、标的与标的物的区分——从义务人的行为到义务人行为的对象结论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权利论文; 权利的客体论文; 权利的要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