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干扰是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一种现象,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演替。为了深入探讨干扰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上两种常见的自然干扰:草原毛虫的采食和高原鼢鼠鼠丘为研究对象,分别就这两种干扰对植被的影响,生态学地位和作用及影响毛虫分布的因素和影响鼠丘植被恢复的因素作了研究。此外,我们还利用人工模拟鼢鼠干扰的方式——利用划破草皮这一人工干扰方法来预测其恢复退化草地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原毛虫的食性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喜食程度排序为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杂类草,特别对嵩草属(Kobresia Willd。)植物表现出强烈的偏好和倾向性;草原毛虫的分布型受制于其喜食植物的空间格局:虫口密度依赖于喜食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表现为随着喜食植物的增加而显著上升,随着植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显著下降;草原毛虫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具有平衡物种关系、调控群落结构的功能;通过采用定向改变草地植物组成的农艺措施实现对草原毛虫数量的人工调控是实施虫害生态防治的有效途径。(2)丘体坡位和坡向是影响鼠丘植被恢复速率和植被性状的重要因素;不同坡位植被恢复速率的顺序是:丘缘>丘腰>丘顶,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微地形对土壤水肥条件和繁殖体源的影响;不同坡向恢复速率的顺序是:西坡>北坡>东坡>南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地貌对土壤肥力及光照资源的再分配,但深层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3)垂穗披碱草等对土壤通透性和资源空间要求较高的物种,竞争力随划破强度的增加而上升,而对土壤通透性和资源空间要求相对较低的物种则相反;轻度划破干扰对提高物种丰富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多样性指数则总体上表现为随划破强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划破干扰对植被功能群的影响表现为以垂穗披碱草为代表的禾草类组分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莎草类和杂类草组分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划破干扰对草地初级生产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可显著增加植物总量中优质牧草的比重;划破干扰可独立作为高寒草甸类草地恢复与改良的有效措施,在定向培育垂穗披碱草型割草场的技术组合中,尤其具有核心和基础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