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番茄抗青枯病生理机制及分子标记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蔬菜学
作者: 冯壮志
导师: 寿森炎
关键词: 番茄,青枯病,壳聚糖,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抗性基因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番茄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bacterial wilt)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目前在我国的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福建、浙江等地发病严重。青枯病造成减产,是严重威胁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迄今尚未找到防治此病的有效方法,所以番茄抗青枯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为了研究番茄抗青枯病育种的生理基础,对差异很大的两个品种接种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分析其品种间与防卫系统相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受青枯菌侵染后,抗病品种T51A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高于对照,而感病品种T9230的却与对照一致;抗病品种T51A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对照,其峰值比对照高16.12%,而感病品种T9230的却低于对照,其峰值低于对照25.14%;抗病品种T51A与感病品种T9230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无明显差异;抗病品种T51A抑制叶绿素含量下降的能力及保持较高胡萝卜素含量的能力明显强于感病品种T9230。 2、为了探索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有效途径,我们对接种青枯病菌后的番茄进行40mg/L浓度壳聚糖的不同方式处理。结果表明,喷施壳聚糖可诱导番茄对青枯病产生抗性,减轻青枯病病情,经二次喷施后再喷微量元素的处理相对防效达到48.76%。体内与抗病反应有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峰值分别比对照高46.24%、51.77%、121.22%、36.49%。同时壳聚糖处理的番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接菌植株。 3、用番茄高抗青枯病品种“T51A”与高感青枯病品种“T9230”配制杂交组合,接种鉴定其正反交F1代及F2代分离群体的青枯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T51A对青枯病的抗性属于细胞质遗传,受1对杂合基因加性控制。用64个EcoR Ⅰ/MseⅠ引物组合对“T51A”、“T9230”两个亲本及其F2代抗病和感病基因池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约4200条可分辨的带,其中2条为稳定的差异。用“T51A”和“T9230”杂交产生的F2代分离群体对2个特异条带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连锁性进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番茄青枯病菌的研究进展
1.1 青枯病菌的分类
1.2 青枯病菌的致病机理
2 番茄抗青枯病的作用机制
2.1 寄主与病原菌的识别
2.2 组织结构抗性
2.3 生理生化抗性
2.4 诱导抗性
3 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研究
4 番茄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标记
4.1 分子标记的种类
4.1.1 RFLP技术
4.1.2 RAPD技术
4.1.3 SCAR技术
4.1.4 AFLP技术
4.2 抗青枯病的分子标记
第二章 番茄抗青枯病的生理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育苗
1.1.2 菌液准备
1.2 实验方法
1.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3.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1.3.2 多酚氧化酶(PPO)
1.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1.3.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1.3.5 叶绿素含量测定
1.4 病情分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病性表现
2.2 几种防御性酶活性变化
2.2.1 PAL活性变化
2.2.2 POD的变化
2.2.3 SOD的变化
2.2.4 PPO的变化
2.3 青枯病菌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2.3.1 青枯菌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2 青枯菌对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对番茄青枯病的诱导抗性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诱导抗性测定
1.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4.1 酶活性测定
1.4.2 叶绿素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后的番茄青枯病病情情况
2.2 不同处理对番茄后叶片PAL活性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PPO和POD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中SOD活性的影响
2.5 壳聚糖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绿素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番茄青枯病的抗性遗传及其分子标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番茄青枯病的抗性鉴定
1.3 DNA抗病池与感病池的构建
1.4 AFLP分析
1.5 数据分析
1.6 SCA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材料抗青枯病鉴定及分离群体的抗性遗传分析
2.2 AFLP流程
2.3 预扩体系的构建
2.3.1 模板与退火温度的筛选
2.3.2 Mg~(2+)浓度与循环数的筛选
2.4 AFLP多态性的筛选
2.5 与抗病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
2.6 SCAR标记的转化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烟草抗青枯病突变体的鉴定与转录组分析[D]. 王新.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 [2].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番茄抗青枯病的机制研究[D]. 苏慧慧.暨南大学2015
- [3].番茄抗青枯病自交系选育及其杂交配组试验[D]. 魏仕伟.华中农业大学2010
- [4].花生抗青枯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D]. 张冲.福建农林大学2010
- [5].番茄抗青枯病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D]. 朱圣杰.安徽农业大学2004
- [6].外源水杨酸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程小龙.西南大学2014
- [7].抗青枯病细菌猝灭基因转化烟草及番茄的研究[D]. 刘志静.湖南农业大学2008
- [8].烟草安全抗青枯病基因工程研究[D]. 蔡翠雅.福建农林大学2014
- [9].番茄自交系鉴定及抗青枯病杂交组合比较试验[D]. 王振.华中农业大学2013
- [10].桉树抗青枯病的鉴定及其抗病机制研究[D]. 王艳丽.河北农业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番茄抗青枯病自交系选育及其杂交配组试验[D]. 魏仕伟.华中农业大学2010
- [2].番茄对青枯病抗性与酶活性关系的研究[D]. 缪凯.四川农业大学2008
- [3].番茄抗根结线虫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D]. 李红双.东北农业大学2006
- [4].番茄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和应用研究[D]. 李伟杰.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 [5].茄子青枯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分析及抗性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D]. 高玉梅.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 [6].番茄青枯病拮抗菌抗菌物质的研究[D]. 赵凯.西南大学2006
- [7].番茄青枯病防治技术的研究[D]. 廖咏梅.广西大学2002
- [8].拮抗番茄青枯病内生细菌的定殖与控病作用研究[D]. 龙良鲲.西南农业大学2003
- [9].无致病力青枯病病菌对番茄青枯病的控病研究[D]. 王羽.西南农业大学2004
- [10].番茄抗青枯病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D]. 朱圣杰.安徽农业大学2004
标签:番茄论文; 青枯病论文; 壳聚糖论文;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论文; 抗性基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