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研究

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研究

论文题目: 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

作者: 刘俊浩

导师: 戴思锐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集体行动,组织动员机制

文献来源: 西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田水利建设滑坡,农村社区农田水利供给严重不足、运行困难,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农村税费改革、水利产权制度、水利产业组织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的研究,以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是农田水利建设成败的关键为出发点,希冀达到三个目标:第一,探讨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的演变及其规律,揭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有效性的根据;第二,评价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的绩效,寻找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效率的新途径和新机制;第三,判明当前农田水利建设陷入困境的根源。为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一、主要研究结果 1、“依存性制度变迁”是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的演变特征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强化过程是整个制度结构变迁引起的,是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推行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中形成的。农田水利建国家动员机制弱化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衰落、家庭承包制兴起、国家偏好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家庭承包制的示范作用、国家动员机制弱化、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外援项目实施等,催生了农田水利建设的社会动员机制。“依存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是,改变了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的格局,即由国家动员机制的单一格局演化为国家动员机制主导并与社会动员机制共存、互动的格局。 2、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高效率不是必然的 根据公共品理论和国家理论,似乎可以得出,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是有效率的。但是,研究表明国家动员机制不总是有效率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动员机制从总体上讲是有效率的;经济体制转型使国家动员机制弱化了,它的效率总体是下降的。当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动员机制并不一定总是低效的。考察改革以来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九五”时期的情况,我们发现,第一,国家在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在劳动替代资本的农田水利建设方式下,国家动员机制的有效性决定于其动员效率。如果在动员劳动力方面有制度化的安排(例如“两工”制度),并且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动员机制仍然可以有较高的效率。 3、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动员机制尚需培育 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动员机制发育较晚,尚不成熟,但就成功的实践看,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动员机制是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机制。但是,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动员机制的发展却不能令人满意,许多因素如“国家—社会”结构性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水权地权制度、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精英状况等制约了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 4、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的决策权配置及趋势 国家动员机制强化的实质是决策权配置给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1.1.2 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困难

1.2 研究的问题与相关概念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论文的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述评

2.1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2.1.1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命题:制度是重要的

2.1.2 制度变迁理论

2.2 国家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和精英理论

2.2.1 国家理论

2.2.2 利益集团理论

2.2.3 精英理论

2.3 公共品理论

2.3.1 公共品定义

2.3.2 公共品的性质和类型

2.3.3 公共品的供给

第3章 分析框架及研究假设

3.1 “国家—社会”分析范式

3.1.1 “国家—社会”两极的分层化

3.1.2 “国家—社区”与“第三域”

3.2 组织动员机制的理论分析

3.2.1 组织动员机制的要素

3.2.2 组织动员机制的类型

3.2.3 组织动员的方式

3.2.4 组织动员机制的有效性

3.3 研究假设

第4章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强化

4.1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形成

4.1.1 国家职能与农田水利建设

4.1.2 农田水利及其建设的特点

4.2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强化

4.2.1 国家动员机制强化的体制条件

4.2.2 国家动员机制强化的组织保障

4.2.3 国家动员机制强化的利益基础

4.2.4 国家动员机制强化的基本方式

4.3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强化的实质

第5章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弱化

5.1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弱化的诱因

5.1.1 计划体制的衰落

5.1.2 家庭承包制的兴起

5.1.3 发展战略的转型

5.2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弱化

5.2.1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弱化:体制转型

5.2.2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弱化:组织变迁

5.2.3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弱化:利益分化

5.2.4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弱化:方式转变

5.3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弱化的实质

第6章 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动员机制的发育

6.1 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动员机制的现状

6.1.1 农田水利改革逐步深化

6.1.2 社会动员机制初步形成

6.2 社会动员机制面临的问题

6.2.1 社会动员机制的动员主体发育不足

6.2.2 社会动员机制的动员困境

6.3 社会动员机制发育不足的制度分析

6.3.1 “国家—社会”结构的影响

6.3.2 制度激励不足

6.3.3 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制约

第7章 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的绩效分析

7.1 建国以来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显著

7.1.1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

7.1.2 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7.1.3 农田水利建设为家庭承包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7.2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绩效评价

7.2.1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效率

7.2.2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动员效率

7.2.3 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行动效率

7.3 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动员机制的效率评价

7.3.1 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动员机制效率

7.3.2 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动员机制的动员效率

7.3.3 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动员机制的行动效率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运用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运用

8.2.1 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效率

8.2.2 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动员机制的发展水平

8.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与论文情况

发布时间: 2005-07-19

相关论文

  • [1].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节水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D]. 刘涛.南京农业大学2009
  • [2].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 刘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3].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D]. 穆贤清.浙江大学2005
  • [4].中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研究[D]. 杜威漩.浙江大学2005
  • [5].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D]. 罗兴佐.华中师范大学2005
  • [6].转型期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研究[D]. 郑传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7].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陈岩.河海大学2007

标签:;  ;  ;  

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