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邓小平教育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和立[1](2021)在《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文中提出
张文杰[2](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钟飞燕[3](2021)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其主要实践载体——学校劳动教育,却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使命,也必然遇到新问题。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是各种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现象,形成高投入与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理论和现实回应,是促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和学生新特点,参照“泰勒原理”,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教育活动科学化程序,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和现实回应,界定其内涵和本质是前提。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劳动”为核心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知识性或通识性教育活动,学校劳动教育是国家进行国民教育的专门化教育实践。其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即传播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理论回应层面,本文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论建构,系统分析了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及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构成要素。其一,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学校劳动教育曾被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泛化为综合社会实践的方式,这些都被历史证明是违背劳动教育客观规律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追求回归到育人本质中来,引导学生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领悟“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理解“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其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超越“工具”取向,回归“人本”取向,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社会、劳动与伦理等主题,并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组织起来。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性,应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既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又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既与传统接轨,又与未来同向。其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为了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要挖掘其困境症结,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评价体系的创新。在现实回应层面,本文针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既从长远角度做出宏观的战略思考,又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规范的措施。面对复杂的形势,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如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等,导致其陷入形式化、片面化、工具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中。为此,学校应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此外,还应通过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的劳育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的。为了提高实效性,应以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立足时代之需,在长期的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何翠利[4](2018)在《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站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结合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实际,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观点和举措,形成了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各级教育部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许多多栋梁之才,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要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因此,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除绪论外,分为三部分来进行系统阐述。第一部分,阐述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条件。本章从国际和国内环境的改变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迫切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观点和党的教育方针为理论基础、邓小平自身的生活经历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国内外的变化表明教育强国是正确的选择;以经典作家的观点和党的方针为立论基础,充分显示了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真正的科学理论;自身的生活经历也坚定了他对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决心。第二部分,概括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本章论述了该思想中关于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培养目标、地位作用、体制的改革四部分内容,并且重点分析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和前进方向,为下一章剖析它的现实意义奠定根基。第三部分,探讨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也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本章分别从“有利于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观念”“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活力”“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将对中国现阶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尹铁燕,彭羽[5](2015)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邓小平对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理论,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管理战略,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战略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战略,为新时期开展教育文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国内外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关要素,分析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尹铁燕,彭羽[6](2015)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通过梳理其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和探析其研究的相关要素,提出了存在的不足及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于易灵[7](2014)在《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国内外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吸取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历经了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到最终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继承了毛泽东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结合新的实践,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方法、原则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进取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本文重点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探索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及当代价值,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的整理,提炼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及当代价值,为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李娜[8](2013)在《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贡献》文中指出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已发生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核心领导人,从执政以来就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问题。在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又创新性的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谱写了新篇章,因此,邓小平可以称之为继毛泽东之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第一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方面,从理论上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统一和群众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通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及提出“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的着名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解决教学制度中的具体问题出发,从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进行创新。总之,邓小平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焦学强[9](2011)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建设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我们党坚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思路有着密切关系。认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充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创新及其基本经验,对于完善和丰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党的事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指导思想、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进行了认真分析,重点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所做的贡献和各个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探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意义。文章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为理论基础;以坚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坚持正确的方向,实行民主为指导原则;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民主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采用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和典型示范的工作方法。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全国人民正确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适应新环境,完成新任务等时代课题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第二部分研究江泽民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分析了江泽民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总结国内外共产党及其他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始终坚持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牢固坚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从而带动了党的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包括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理论原则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发展。胡锦涛一直十分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四部分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总结为六条:(1)始终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2)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4)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5)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社会需要与“以人为本”相结合(6)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正是我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领下,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所取得的成果。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两手抓,两手硬”,我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程建伟[10](2010)在《邓小平教育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文中指出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代化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朝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本论文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研究邓小平教育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根据文献资料,分别论述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基本特征、基本内容及邓小平教育理论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和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等,对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作出了相关的评价和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邓小平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教育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困境和问题以及采取的对策建议。首先,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本章节先论述了邓小平教育理论概念,并对邓小平教育理论概念进行界定。然后论述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坚定办学的政治方向、高等学校“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高等学校要发挥科学研究的重要优势、高等教育要“两条腿走路”和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再论述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特征,有强烈的时代性、坚定的求实性和历史的继承性等。其次,邓小平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本章节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江泽民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观,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全民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创新教育。第二部分是科学发展教育观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有: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第三,邓小平教育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本章节主要论述了5个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三个面向”指明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大学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第四,本章节论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经费的短缺,引发教育不公平;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形式简单,内容肤浅;高等教育面临着普及程度和提高质量的压力及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最后,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把握邓小平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以及以近期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主要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高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及各级领导都重视高等教育,全社会都来关心高等教育。
二、浅谈邓小平教育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邓小平教育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2)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
1.3.1 德育 |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
2.4 小结 |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
3.3 小结 |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
4.4.1 德育评价论 |
4.4.2 德育效用论 |
4.4.3 德才兼备论 |
4.4.4 德育功能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
5.1.1 理想信念教育 |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
6.3 小结 |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
7.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历史必然: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培育 |
1.1.2 理论应然: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建构 |
1.1.3 实践使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发展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
1.2.2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历史的研究 |
1.2.3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
1.2.4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
1.3.1 问题确立: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1.3.2 背景鸟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
1.3.3 切入视角: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及学生新特点 |
1.3.4 分析框架:基于泰勒原理分析学校劳动教育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 |
1.4.2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概述 |
2.1 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
2.1.1 劳动 |
2.1.2 劳动教育 |
2.1.3 学校劳动教育 |
2.2 学校劳动教育的功能 |
2.2.1 个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2.2.2 社会功能:弘扬劳动幸福的社会风尚 |
2.2.3 教育功能:完善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 |
2.3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
2.3.1 学校“劳”育与家庭“劳”育、社会“劳”育的比较 |
2.3.2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比较 |
2.3.3 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
2.3.4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
第3章 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 |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 |
3.1.1 “劳力”与“劳心”之辩 |
3.1.2 “耕读文化” |
3.1.3 “工匠精神” |
3.2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基础奠基: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 |
3.2.1 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思想 |
3.2.2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
3.2.3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
3.3 西方教育理论的有益补充: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 |
3.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
3.3.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贡献:“教劳结合”思想 |
3.4.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2 列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3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4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5 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4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阐释 |
4.1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畸变表征 |
4.1.1 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 |
4.1.2 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 |
4.1.3 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 |
4.1.4 泛化为社会实践的方式 |
4.2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理论审视 |
4.2.1 劳动教育目标的生成逻辑: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4.2.2 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在矛盾:“劳动”与“闲暇” |
4.2.3 劳动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指向: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
4.3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 |
4.3.1 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4.3.2 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 |
4.3.3 践行“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 |
4.3.4 感悟“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 |
第5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构建 |
5.1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 |
5.1.1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取向:“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 |
5.1.2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 |
5.1.3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主题: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 |
5.2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组织 |
5.2.1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2.2 在生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2.3 在服务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3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化 |
5.3.1 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 |
5.3.2 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 |
5.3.3 与传统接轨,与未来同向 |
第6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
6.1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症结 |
6.1.1 形式化: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 |
6.1.2 片面化: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 |
6.1.3 空心化: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 |
6.1.4 工具化: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 |
6.1.5 碎片化: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 |
6.2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对策思考 |
6.2.1 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
6.2.2 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平台 |
6.2.3 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学校劳动教育方法 |
6.3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
6.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
6.3.2 整合劳育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
6.3.3 融通“大中小”,建立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
6.4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
6.4.1 评价理念:突出发展导向,重在劳动观养成 |
6.4.2 评价内容:基于劳动素养,完善评价指标 |
6.4.3 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
6.4.4 评价操作:记录劳动过程,建立劳动档案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0.1.1 选题目的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本文研究方法 |
0.4 本文创新之处 |
1 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条件 |
1.1 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1.1.1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经济建设成为重心 |
1.1.2 综合国力的竞争空前强烈,教育要面向世界 |
1.1.3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
1.2 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 |
1.2.2 党的教育方针 |
1.3 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 |
1.3.1 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1.3.2 坚定的教育强国目标 |
1.3.3 自身的生活经历 |
2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2.1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
2.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2.1.2 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
2.1.3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强调“三个面向”教育理念 |
2.2 教育的培养目标 |
2.2.1 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
2.2.2 “四有”新人的培养关键是要抓好两头 |
2.2.3 “四有”新人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
2.3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2.3.1 教育是联结现代科技与经济的纽带 |
2.3.2 国民经济进步要求教育优先发展 |
2.3.3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利于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 |
2.4 教育体制的改革 |
2.4.1 改革教育体制,发展教育事业 |
2.4.2 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
2.4.3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
3 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
3.1 有利于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观念 |
3.1.1 有利于解决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
3.1.2 有利于优化育人环境,培养21 世纪新型人才 |
3.2 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活力 |
3.2.1 有利于改善教育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
3.2.2 有利于创新教育主题,推动教育体制升级 |
3.2.3 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教育现代化 |
3.3 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
3.3.1 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
3.3.2 有利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中的相关要素研究 |
(一)关于邓小平教育理论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 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研究 |
(三) 邓小平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研究 |
二、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趋势 |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
(6)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中的相关要素研究 |
(一) 邓小平教育理论基本内涵研究 |
(二) 邓小平教育理论基本特征研究 |
(三) 邓小平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研究 |
(四) 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
二、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趋势 |
(一) 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
1. 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扩展 |
2.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研究视角有待改进 |
3. 研究的主题、视角、内容的相似度及重复率较高 |
(二) 邓小平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
1. 注重基础领域研究, 创新理论的新境界 |
2. 选择新的研究视角和多种研究方法, 注重比较研究 |
3. 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
(7)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利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1.3.2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1.3.3 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
1.3.4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 |
1.4 研究方法 |
2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
2.1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2.1.1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的国际背景 |
2.1.2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的国内背景 |
2.2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 |
2.2.1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 |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 |
2.2.3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3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2.3.1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初步形成时期 |
2.3.2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时期 |
2.3.3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成熟时期 |
3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
3.1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地位与作用 |
3.1.1 邓小平思想致治教育理论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
3.1.2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 |
3.1.3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
3.2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目标 |
3.2.1 培育“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总的目标 |
3.2.2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终目标 |
3.3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原则 |
3.3.1 方向原则 |
3.3.2 求实原则 |
3.3.3 民主原则 |
3.3.4 层次原则 |
3.3.5 激励原则 |
3.4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方法 |
3.4.1 榜样教育的方法 |
3.4.2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
3.4.3 说服教育的方法 |
3.4.4 典型示范的方法 |
3.5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点 |
3.5.1 严密的系统性 |
3.5.2 强烈的时代性 |
3.5.3 突出的务实性 |
3.5.4 科学的创造性 |
3.6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 |
3.6.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
3.6.2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
3.6.3 理想信念教育 |
3.6.4 民主好法制教育 |
3.6.5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
3.6.6 艰苦创业教育 |
4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
4.1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价值 |
4.1.1 有利于加强新时期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4.1.2 有利于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
4.2 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 |
4.2.1 有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
4.2.2 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
4.3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 |
4.3.1 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 |
4.3.2 有利于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 |
4.4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 |
4.4.1 有利于引导和教育社会全体成员,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统一认识 |
4.4.2 有利于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
4.5 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
4.5.1 有利于高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领导队伍 |
4.5.2 有利于高校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
4.5.3 有利于高校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8)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思路、方法和现状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现状 |
(三) 创新之处 |
二、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概述与在中国的发展 |
(一)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概述 |
1、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质 |
2、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形式 |
3、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目的 |
(二)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内容和作用 |
1、 马恩关于教育的阐述 |
2、 列宁关于教育的论断 |
3、 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
4、 对人全面发展的引导作用 |
(三)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1、 1919--1949 萌芽期 |
2、 1949--1956 发展期 |
3、 1956--至今成熟期 |
三、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理论贡献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 |
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2、 坚持群众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
3、 坚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
(二) 体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特征 |
1、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上体现其特征 |
2、 从共同富裕上体现其特征 |
3、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体现其特征 |
(三) 丰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
1、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 |
2、 完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
3、 提出“三个面向”的科学论断 |
4、 坚定培养“四有”新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
5、 强调“民主”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
四、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创新 |
(一) 设定正确的管理措施与办学方针 |
1、 致力于教育纪律的整顿 |
2、 完善后勤管理部门 |
3、 提出教育要“两条腿”走路 |
4、 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
(二)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制度问题 |
1、 探讨合理的学制问题与放假制度 |
2、 推出规范的教学、教材制度 |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1、 根据需要提高教师待遇 |
2、 对教师进行再教育 |
3、 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 有助于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
(二) 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 |
(三) 有助于用科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四) 有助于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一、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一)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1、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3、密切联系群众 |
(二)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原则 |
1、方向性原则 |
2、为中心任务服务原则 |
3、开拓创新原则 |
4、民主原则 |
(三)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1、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
2、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
3、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
4、艰苦奋斗教育 |
5、民主法制教育 |
(四)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
1、因材施教 |
2、引导为主 |
3、树立典范 |
二、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2、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3、必须坚持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服务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1、世界观教育 |
2、政治观教育 |
3、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
4、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显着特征 |
1、系统性 |
2、战略性 |
3、时代性 |
4、务实性 |
5、创新性 |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
1、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1、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3、党的先进性教育 |
4、民族精神和中国革命史教育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 |
1、坚持“以人为本” |
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
1、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2、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
3、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
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 始终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四)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 |
(五)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社会需要与以人为本相结合 |
(六) 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10)邓小平教育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文献综述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2 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 |
2.1 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概念 |
2.2 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
2.2.1 坚定办学的政治方向 |
2.2.2 高等学校"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
2.2.3 高等学校要发挥科学研究的重要优势 |
2.2.4 高等教育要"两条腿走路" |
2.2.5 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
2.3 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特征 |
2.3.1 强烈的时代性 |
2.3.2 坚定的求实性 |
2.3.3 历史的继承性 |
3 邓小平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
3.1 江泽民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3.1.1 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观,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3.1.2 全民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创新教育 |
3.2 科学发展教育观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3.2.1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
3.2.2 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4 邓小平教育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
4.1 高等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
4.2 "三个面向"指明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 |
4.3 大学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 |
4.4 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
4.5 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
5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困境和问题 |
5.1 教育经费短缺,引发教育不公平 |
5.2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形式简单、内容肤浅 |
5.3 高等教育面临着提高普及程度和提高质量的压力 |
5.4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
6 对策建议 |
6.1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
6.2 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
6.3 高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
6.4 各级领导都重视高等教育,全社会都来关心高等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浅谈邓小平教育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 张和立.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2]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3]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 钟飞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4]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 何翠利. 辽宁大学, 2018(04)
- [5]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述评[J]. 尹铁燕,彭羽.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5(02)
- [6]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述评[J]. 尹铁燕,彭羽. 教育文化论坛, 2015(02)
- [7]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 于易灵. 重庆理工大学, 2014(03)
- [8]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贡献[D]. 李娜. 东华理工大学, 2013(02)
- [9]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D]. 焦学强.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10]邓小平教育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D]. 程建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6)